趙世君 倪丹妮 李盈盈



【摘要】為全面深化中央企業改革,引導中央企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國資委于2019 年修訂印發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國資委40 號令)。文章以海康威視為研究對象,從創新投入產出和創新綜合財務業績兩方面研究40 號令對企業創新的推動作用及經濟后果。研究發現:執行40 號令對國資控股科技類上市公司具有積極正向的引導和激勵作用。這為業績考核制度和企業創新績效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政策參考。
【關鍵詞】國資委40 號令;創新績效;EVA;托賓Q 值
【中圖分類號】F27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型企業戰略是我國深化改革的突破口。2016 年中央出臺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前沿和高新技術研究,為我國企業進行創新發展提供了明確方向。2018 年科技部會同國資委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創新發展的意見》,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創新激勵保障方面,國資委將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用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優化的創新環境下,2019 年3 月1 日國務院國資委修訂印發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以下簡稱“40 號令”)以引導中央企業創新發展。國資委自2003 年頒布《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以來進行了多次修訂。為進一步引導企業加強自主創新, 與2016 年發布的33 號令相比,40 號令在多個方面進行了完善:在考核方面,國資委重點突出要把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突破列入央企業績考核范圍。同時豐富分類考核指標,對科技進步要求高的企業在考核中設置科技創新指標;在薪酬制度方面,40 號令將企業負責人薪酬與企業績效和科技創新相結合,引導企業負責人通過科技研發成果提升企業績效。這些舉措有助于激發企業負責人的創新能動性,提升創新水平,推動中央企業優化升級。
本文擬解決以下三個問題:第一,40 號令的修訂能否提高企業創新水平;第二,如果可以促進創新,創新水平的提高能否提高企業價值帶來創新績效;第三,應該采用何種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創新績效。本文結合海康威視2017—2021 年的財務和非財務數據計算相關指標得出結論:2019 年40號令實施后,企業的創新水平顯著提高,并帶來創新業務收入,增加企業價值,實現創新績效。因此,本文驗證了執行40 號令的目標要求,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引導企業自主創新,以提升企業效率效益和價值創造能力等,使中央企業圍繞質量高、效益好、結構優的目標發展。從而破解我國企業低技術鎖定現狀,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二、文獻綜述
目前學術界對業績考核制度如何激勵企業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薪酬激勵和晉升激勵這兩個角度。一方面,關于薪酬激勵如何發揮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李春濤等(2010) 從薪酬結構角度研究發現,提高高管薪酬的水平對研發投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王靜等(2022)也提出有效的薪酬激勵機制能夠提高管理層的創新投資熱情,高管薪酬粘性作為一種補償設計制度能夠容忍管理層的失敗,進而提高其風險承擔能力促進企業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治晉升激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一些學者研究證明政治晉升對創新投資具有抑制作用,當管理權力越大,這種抑制作用越明顯(李莉等,2018),特別是在晉升前期,企業創新數量和質量會顯著降低(王礫等,2018)。也有學者持不同的看法,周銘山等(2016)認為政治晉升激勵會使國有企業高管更加專注有效的研發投入,同時在降低研發投入量的基礎上提高企業的創新投入產出率和企業創新產出價值的增值能力。
目前對于創新績效的概念,大多數的學者從創新投入和產出視角對創新績效進行研究,姜濱濱等(2015)提出創新績效包括創新效率和創新產出,創新效率指研發成本降低和產出收益增加的比值,創新產出則包含以專利為代表的技術產出和用市值等指標衡量的經濟產出。王益鋒等(2016)研究指出創新績效包括企業經濟效益增加和企業創新技術成果積累,體現在企業核心競爭力和企業價值的提高。另外,學者們對于創新績效的評價一般采用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Hagedoorn etal.(2003)采用了研發費用、創新產品推出數、專利申請數等指標。Zhang et al.(2017)提出從創新成果的角度對企業創新績效進行評價,例如創新成果推出的數量、速度、質量和市場領先水平等方面。黃璐等(2017)將企業創新績效按過程和產出兩個階段進行區分,其中創新過程績效可以采用研發投入強度的年均增長率進行衡量;創新產出績效通過企業專利申請的年均增長率、新產品市場表現情況等指標衡量。
綜上,學術界對業績考核和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的研究大多采用大樣本數據分析,缺少對單個企業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結合委托代理理論分析業績考核制度對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以海康威視為案例公司,運用綜合創新績效評價指標分析實施40 號令對企業創新的提升效果。
三、理論分析
(一)委托代理理論視角下業績考核指標和薪酬制度對經營者經營行為的影響分析
委托代理理論對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問題進行研究,倡導了所有者將企業的經營權讓渡給專業的代理人,因此大部分企業會雇傭職業經理人,建立委托代理關系。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存在利益沖突,代理人可能會為一己私利選擇次優決策從而損害股東權益。由于創新活動一般具有投資規模大、初始失敗率高、風險高等特點,與創新活動帶來的收益相比,其潛在的風險可能更高(Chen et al.,2016)。因此高管考慮到自身利益傾向于進行風險規避,所以容易選擇保守的投資策略,進而放棄或減少具有長期價值但風險較高的研發投資項目(Graham et al.,2005;Peng etal.,2020)。基于以上委托代理問題的存在,合理的激勵機制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實現股東與管理層的激勵相容,以緩解高管的短視行為。因此,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通過設置經營業績指標和薪酬制度來對經營者的行為產生影響,使經營者的經營決策以股東目標和利益為導向,進而減少高管對創新活動的抑制。
一方面,經營業績指標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具有引導作用,設置經營業績指標不僅包括年度和任期指標,還包括凈利潤和經濟增加值的基本指標和市場占有率、技術投入比率等分類指標。經營者可以根據這些指標調整自己的經營行為。并且各項指標在經營業績考核中所占的權重不同,權重越大,則表明該項指標越重要,經營者越會向這個方向努力。如對于科技類企業來說,經營者會注重研發創新投入以實現技術投入比率的指標。另一方面,設置與企業業績掛鉤的薪酬制度,企業負責人績效升、薪酬升,績效降、薪酬降,具有正向激勵作用。業績考核辦法擴大了科技創新獎勵加分范圍,對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的企業予以加分獎勵和任期激勵,進而增強經營者的工作熱情,提升持續創新能力和工作效率。業績考核指標和薪酬制度都能極大促進經營者的行為選擇,通過將取得的成果與經營業績相關考核指標進行反饋對比,決定經營者任期內的薪酬獎懲,起到監督和激勵作用。
(二)創新驅動導向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分析
40 號令強調了要突出創新驅動導向,引導企業堅持自主創新。首先,在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和薪酬制度的引導和激勵下,企業負責人為個人利益對企業進行創新戰略調整;經營者進而改變經營行為,加大研發資金、生產設備等投入,同時也會積極引進人才,通過股權激勵等方式留住優秀研發人才。其次,在具備了研發創新的前提條件下,研發技術人員不斷提升研發的質量,生產市場需要的高新技術和產品,并取得相應的專利。最后,在新產品研發成功之后,制定生產方案進行批量化生產,通過營銷宣傳最終將產品銷售給用戶,在獲得市場認可的同時,也獲得新產品帶來的銷售收入,為企業帶來額外收益,從而實現了創新績效。
因此40 號令通過引導和激勵影響企業經營者行為,引導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資本回報水平、勞動產出效率和價值創造能力,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在提高企業效益效率的同時,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行業技術引領,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同時也進一步增強國家科技創新力量,推動國家創新能力。
(三)創新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通過上述對委托代理理論和創新驅動導向作用于創新績效的路徑分析,結合海康威視行業特點,分別采用動因指標、結果指標和綜合性指標建立以下創新評價體系,以分析實施40 號令對企業創新的推動作用及經濟后果(見表1)。
四、海康威視案例分析
(一)企業創新戰略調整
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康威視)于2001 年在杭州成立,是一家國資控股的高新技術企業。海康威視專注于技術創新,擁有業內領先的自主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在40 號令頒布后,海康威視的經營者進行了創新戰略調整。首先,海康威視大力發展創新業務,先后成立了包括螢石網絡、海康機器人、海康微影在內的八個創新業務。其次,海康威視進行核心技術創新,2019 年提出“物信融合”數據架構,從單純提供數據采集服務轉變成提供數據治理與應用服務;2020 年,海康威視提出智慧城市“數智底座”,通過開放平臺合作生態,為用戶提供完整的智慧行業和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二)企業創新績效分析
1. 創新投入產出分析
(1)研發人員數量與工資
為了讓智能物聯真正發揮價值,創新研發的投入必不可少,尤其是對科技人才的引進。海康威視的研發技術人員數量在逐年上升,從2017 年至2021 年人數分別為13 085 人、16 010 人、19 065 人、20 597 人和25 352 人,2021 年較2019 年增長23.09%,占總體員工比重維持在48%左右。此外,研發人員工資占比水平也是創新投入的重要體現,2017 年至2021 年研發人員工資占總員工工資比例分別為44.72%、42.77%、42.51%、47.88% 和46.68%,可見在40 號令實施后工資占比提升,雖然2021 年略微下降,但總體比值仍高于實施該令前。
(2)研發資金投入
從表2 可以看出,2017 年開始海康威視的研發投入由31.94 億元增加到2021 年的82.52 億元。同時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尤其在國資委公布40 號令后,研發投入強度升至10.13%,這說明了企業意識到研發投入的重要性并精準落地實施。
(3)專利數量和質量
海康威視的每個創新業務在發展其核心技術的同時帶來了大量專利的產出。從專利數量來看,2017 年海康威視的專利合計數變動率為負值,研發投入較大但研發產出效果沒有上一年明顯。在2019 年增加55.93%,增幅巨大。2020 年受國內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響變動率為負值,但在2021年得到恢復。從專利質量來看,由于發明專利的申請、審批到發布的審核過程更為嚴格,創造性和技術水平要求更高,因此本文選用發明專利的數量和占比代表專利的質量。海康威視每年的新增專利類型從外觀專利占比最多到2020 年發明專利的占比最多,2021 年新增發明專利占專利總數的61.98%,同時發明專利的新增數量逐年提升,2019-2021 年的增幅分別達到了109.48%、134.74%、64.44%。總體而言,在2017 年的節點上海康威視研發產出的受阻較大,但在2019 年國資委頒布40 號令后,其專利數量和質量開始穩步上升(見表3)。
(4)創新業務市場業績
從表4 可以看出,海康威視的創新技術和產品能夠很好的給企業帶來收益。在2019 年海康威視的8 個創新業務迎來了64.52% 的收入增長,創新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也從2017 年的3.95% 增至2019 年的7.70%,2021 年達到了15.07%,這既表現出創新子業務穩健的收入能力,又側面反映出40 號令頒布后企業對8 個創新業務不斷優化改革的效果。
2017—2021 年,海康威視的營業收入在持續上升,2021 年同比增長率達到28.21%。海康威視市場份額變化趨勢呈現為波動狀態,2019 年和2020 年全球智能視頻監控市場受到疫情的影響,整體規模增速放緩。但由于后續對測溫系統的需求大幅上升,整個市場規模加大。得益于海康威視2021 年營業收入的快速增長,其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例也大幅增加,達48.92%,主要是在40 號令的引導下,海康威視致力于科技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在2021 年實現了創新業務收入122.71 億元,營業收入的增長做出巨大貢獻。由于產品研發是一個長期項目,在短期內商品市場并沒有迅速給出反饋,直到在2021 年創新業務為營業收入帶來的貢獻得以顯現,創新產品得到了商品市場的肯定。因此實施40 號令之后,海康威視的市場占有率提升,行業地位提高。
2. 綜合財務業績分析:40 號令對標的企業價值創造及價值實現影響分析
(1)基于EVA 指標的40 號令對企業經濟價值創造的影響分析
由于EVA 是國資委《考核辦法》的業績考核指標之一,而海康威視作為上市央企,因此本文采用EVA 指標進行分析, 以衡量企業通過研發創新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價值增加。本文結合科技類行業上市公司的特點,對國資委規定的EVA 計算公式做出調整。稅后凈營業利潤(NOPAT)、投入資本(TC)和平均資本成本率(WACC)的計算公式如下(其中海康威視作為科技型企業稅率為15%):
NOPAT= 營業利潤+(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 當期確認為無形資產的開發支出+ 當期計提的各類資產減值準備+ 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負債)-(利潤表上的所得稅+15%×(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 確認為無形資產的開發支出+營業外支出- 營業外收入+ 當年計提的各類資產減值準備))
TC= 普通所有者權益+ 少數股東權益+ 短期借款+1 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長期借款+ 應付債券+ 長期應付款- 在建工程
WACC=Ke×E/(E+D)+Kd×D/(E+D)×(1-15%)
投入資本是將企業的股權資本和持續投入的各種債權資本進行相加。根據海康威視的財務報表顯示,其有息負債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另外海康威視存在大量融資購買商品而產生的長期應付款,融資購買的資本成本大于普通銀行貸款利率,因此也將其作為有息債務。
平均資本成本率反映的是企業總資本的平均成本,總資本包括普通股、優先股和有息負債等所有投入的資金。先確定權益資本成本率(Ke),根據《考核辦法》:中央企業資本成本率原則上定為5.5%,因此海康威視Ke 確定為5.5%。再確定債務資本成本率(Kd),通過年報可知,公司的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對于短期借款采用一年期的銀行貸款利率4.35% 計算,對于長期借款采用2021 年報披露的4.445% 計算。海康威視的應付債券為2016 年公開發行面值為4 億歐元的債券,債券票面利率為 1.25%。2019 年企業的報表中出現大量由于融資租賃產生的長期應付款,由于其利率未在年報中披露,資金成本取用三年期的銀行貸款利率4.75% 計算。根據利率和各有息債務的占比,得出債務資本成本率。最后確定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海康威視EVA 指標計算的過程受篇幅所限省略,核心數據如表5 所示。
海康威視從2017 年到2021 年的EVA值均大于零,這說明企業創造的價值大于其投入資本的成本,實現了資本增值。從變化趨勢來看,海康威視的EVA 值均逐年遞增,尤其在2021 年增速大幅上漲,達32.27%,主要得益于2021 年營業收入的大幅上漲。雖然自2017 年起,海康威視受到了來自美國的科技管制的壓力和新進入者加入導致競爭加劇,其收入漲幅受到影響。但是企業始終堅持國資委40 號令的引導,堅持科技創新,開創了創新業務。其研發產品陸續為企業帶來了創新業務的收入,為企業創造價值。由此可見,40 號令的實施在企業價值創造方面有正向的影響。
(2)基于托賓Q 值的40 號令對企業價值實現能力的影響分析
為整體展現實施40 號令對公司價值產生的影響,本文選擇海康威視在實施40 號令前后一段時間內的托賓Q 值變化作為分析的依據。
計算公式:比率Q= 公司的市場價值/ 資產重置成本=(期末流通股股數× 期末每股股價+ 非流通股股數× 每股凈資產+ 期末負債賬面價值)/ 期末總資產賬面價值托賓Q 值結合企業的市場價值和賬面價值用來衡量企業的經營活動能否為企業帶來價值。當托賓Q 值大于1 時,企業發行股票的市值大于資本的重置成本。其可用于評價40 號令的實施效果,判斷資本市場對企業發展是否看好。根據年報顯示,海康威視股本結構主要包括因股權激勵而流通受限的股份和已上市流通的A 股,下文在分析計算時將流通受限股份視為非流通股,同時期末每股股價用股票收盤價計算。
在實施40 號令前后,海康威視的托賓Q 值均大于1,說明其整體發展受到市場上投資者的認可。從托賓Q 值的變化趨勢來看(表6),2017 年海康威視的托賓Q 值達到了現階段的最高值,主要是螢石業務第一次實現了年度盈利,實現收入16.55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達3.95%。然而在2018 年
托賓Q 值大幅下跌,是由于美國禁銷國內安防領域產品,從而導致海康威視的市場價值受到影響。2019 年至2021 年,在40 號令的引導下海康威視積極發展創新,托賓Q 值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說明市場投資者對海康威視創新業務的發展十分看好,加上國資委對創新科技的大力支持,向市場傳遞了利好信號。由此看出,40 號令的實施對海康威視的市場價值產生正向利好的影響。
五、結論
本文對比了2019 年國資委第40 號令實施前后海康威視創新效果績效,分別通過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轉化三個創新活動顯示企業價值創造和創新能力。通過研究發現在40 號令的引導下,海康威視進行了創新戰略調整,并加大了科技人才和創新核心技術的投入,增加了創新產品和技術產出,帶來了創新業務收入。通過EVA 模型的計算結果顯示海康威視創造的價值能夠彌補其投入的成本,能給企業整體來帶價值增值。另外,通過托賓Q 值的計算也可以看出市場投資者對企業發展創新十分看好,實現了企業價值。因此,40 號令對央企的創新績效起到了正向激勵作用,提高了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同時提升企業績效,創造價值,是將中央企業打造成為國家戰略科技的驅動力量,有助于實現2030 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
本文采用多維度的指標建立綜合性的創新績效評價框架,有助于一般企業進行創新績效和衡量和對比。通過分析發現業績考核引導和激勵企業高管改變經營決策,促進企業創新,提升效率和企業價值。這說明通過對國有企業管理層實施有效和監管制度和激勵機制,可以提高國有企業效率和價值,這為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深入推進業績考核制度提供政策參考和理論依據。
(注:本文數據來源CSMAR 數據庫、海康威視年報)
主要參考文獻:
[1] 顧海峰, 朱慧萍. 高管薪酬差距促進了企業創新投資嗎——基于中國A 股上市公司的證據[J]. 會計研究,2021(12):107-120.
[2] 牛建波, 李勝楠, 楊育龍, 董晨悄. 高管薪酬差距、治理模式和企業創新[J]. 管理科學,2019,32(02):77-93.
[3] 蔣占華, 仝巖, 王清漪. 業績考核助推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J]. 財務與會計,2020(05):4-8.
[4] 楊興全, 楊征, 陳飛. 業績考核制度如何影響央企現金持有?——基于《考核辦法》第三次修訂的準自然實驗[J].經濟管理,2020,42(05):140-157.
[5] 李莉, 于嘉懿, 顧春霞. 政治晉升、管理者權力與國有企業創新投資[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18,30(04):65-73.
[6] 王礫, 孔東民, 代昀昊. 官員晉升壓力與企業創新[J].管理科學學報,2018,21(01):111-126.
[7] 黃璐, 王康睿, 于會珠. 并購資源對技術并購創新績效的影響[J]. 科研管理,2017,38(S1):301-308.
[8] 李守林, 趙瑞, 陳麗華.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和TOPSIS 的物流企業創新績效評價[J]. 工業技術經濟,2018,37(04):12-21.
[9] 王靜, 朱瑞雪, 李長娥. 高管薪酬粘性與企業創新——基于國有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 東岳論叢,2022,43(08):109-122+192.
[10]Dan Zhang and Shengxiao Li and Dengpan Zheng.Knowledge search and op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an emerging market[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7,55(4):634-647.
[11]Chen L.and Yang W.H. Do Government StimulateEnterprises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Listed Companies[J]. Studies in Science, 2016,34(3):433-442.
[ 1 2 ] H o n g x i n g P e n g a n d H o n g p i n g T a n a n d Y i nZhang. Human capital,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innovation investment persistence[J]. Asian Journal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2020, : 1-23.
責編: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