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強 張軍 劉佳佳



【摘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旅游業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為了解貴州省旅游業的發展現狀,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該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章研究構建了貴州省2010—2019 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熵權法對各項指標進行測算,從而測出2010—2019 年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程度。結果表明,在此期間,兩者的耦合協調度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最終在2019 年兩者的耦合協調性達到了優質協調。文章基于兩者耦合協調度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對策,從而幫助貴州省在發展旅游產業和旅游環境的過程中找到兩者的良性互動,為貴州省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旅游產業;旅游環境;耦合關系;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X322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系統觀念,要運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和指導旅游業發展,注重旅游業內部各子系統的協同,以及與外部各系統的銜接,推進旅游業結構性優化和提升”。旅游產業能否迅速發展取決于旅游當地的資源與自然環境的景觀,同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旅游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極限的雙重制約,一些學者認為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出臺環境保護政策可以較好地迎接旅游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環境挑戰,而如何以合適的環境容量合理配置區域資源要素并實現優化提升則是學術界長期以來研究的重點。旅游環境集社會經濟環境與生態服務環境于一體,事關旅游地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發展。因此,加強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環境資源已經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貴州無論在自然旅游地還是在人文風情方面都是全國旅游地種類豐富和聚集度高的區域之一,并具有明顯特色。但隨著旅游業的不斷快速發展,不免會有為了提高旅游效益而無序開發破壞其旅游資源的完整性。在《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走新路的意見》文件中,強調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致力于筑牢長江、珠江上游的生態安全屏障,科學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了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宏偉目標而進行努力。可見在做好旅游業的同時也要聯合旅游環境系統不斷加強改善,平衡好旅游業與旅游環境之間的關系以達到可持續發展。
二、研究設計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研究區域的調研,遵循指標選取的代表性、科學性和可獲得性原則,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然后以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為一級指標,旅游環境由生態環境、社會環境、服務環境和經濟環境等4個二級指標構成,并以此為基礎對三級指標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具體指標見表1。
(三)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2010—2019 年《貴州統計年鑒》和EPS 數據網站。
三、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耦合協調實證分析
(一)耦合協調度評價方法
在生物學、地理學、經濟和旅游學等領域耦合系數有著廣泛的應用,該方法從物質條件的耦合系數出發是反映系統間相互影響的一個重要指標,基于已有的研究結果,構建一種耦合協調度模型D,來反映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系統之間的協同發展程度。
其中:D 為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之間的耦合協調度;C 為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耦合度,0 ≤C ≤ 1,當C=1 時,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之間的耦合狀態達到最優;T 為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綜合性協調指數;PT 和PE 分別為旅游產業和旅游環境系統的綜合發展指數;α、β 為待定系數,考慮到兩個系統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故此處借鑒通行的做法α、β 均取0.5。
本文所采用的評價分級標準為耦合協調度“十分法”如表3。
(二)旅游產業和旅游環境發展水平分析
根據熵值法分別確定各個指標的熵值,得到2010—2019 年的貴州省旅游產業綜合指數以及旅游環境系統綜合發展指數。從圖1 可以看出,在貴州省旅游產業系統的演變過程中,綜合發展指數呈現出逐步提升的趨勢,從2010 年的0.010 逐步攀升至2018 年的0.899。貴州省的旅游環境綜合發展指數在經歷了從2010 年的0.143 到2019 年的0.906 的演化過程后,呈現出顯著的上升趨勢。
(三)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耦合協調度變化特征
通過表4 可以得出2010—2019 年貴州省旅游產業和旅游環境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變化。從整體來看,貴州省旅游產業和旅游環境間的耦合度是不斷提升的,但是在2010—2014 年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仍處于失調狀態,表明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之間還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是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之間綜合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另一方面是貴州省的旅游產業發展速度較慢,旅游從業人員相對較少,旅游景區的開發規劃較為滯后。當然從系統性耦合協調度D值來看,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之間的耦合協調度從2010 年的0.1 升至2019 年的0.973,表明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達到了高度耦合。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通過數據的搜集和整理,利用熵值法和權重計算得出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綜合發展指數,并利用SPSS 軟件對2010—2019 年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耦合協調度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得出以下結論。
(1)2010—2019 年,貴州省旅游業和旅游業的發展狀況都呈現出一種整體向上的態勢,而且旅游產業的水平指數增長的幅度整體大于旅游環境的發展水平指數增長的幅度。
(2)2010—2019 年,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耦合度都在0.846 ~ 1.000 之間,說明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大,兩者之間高度耦合。
(3)2010—2019 年,貴州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耦合協調度的發展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是2010—2014 年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協調性失調。然而這種失調隨著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旅游環境的保護建設得到明顯的改善。從2010 年兩者的嚴重失調,到2015 年達到勉強協調,再到2018、2019 年達到優質協調,表明貴州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和協調關系。
(二)建議
從整體上看,2010—2014 年間貴州省旅游與環境耦合協調度整體水平仍然較低,直至2016 年才處于基本協調狀態,盡管2018—2019 年間能夠實現高質量的協調,但是要保持高質量的協調還是要加強旅游環境建設,同時要發展旅游產業。
從2019 年的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指數和旅游環境綜合發展指數來看,貴州省在旅游環境發展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在旅游產業發展方面相對滯后,因此需要充分發揮旅游環境的優勢,加大旅游產業的發展力度。
1.豐富文旅業態,創新旅游形式
近年來,全國的旅游業發展日新月異,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旅游選擇,包括觀光旅游、研學旅游、房車旅行、康體療養、避暑、滑雪、野營等多種多樣的業態。貴州省在旅游環境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優質協調的情況下,應當不斷創新旅游形式,憑借貴州省的自然風貌、歷史名勝古跡、城市風光、民族風情等旅游資源,開發創新新的旅游產品。
2. 借助網絡媒體,宣傳旅游資源
貴州省的旅游景區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涵蓋了9 個5A 級景區、143 個4A 級景區、18 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32 個國家級森林公園, 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8 個,旅游資源豐富,但景區旅游效益不明顯,為了讓更多游客了解貴州、來到貴州,首先要加大宣傳貴州省旅游資源,應當和各個網絡媒體平臺合作,讓更多人了解貴州新開發的旅游產品,其次可以加大建立省內外涉旅企業間的交流、合作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和跨界跨業合作,以“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讓貴州旅游產業能夠得到大力宣傳。
3.提升內部結構,完成產業升級
從景區、住宿、餐飲、商品、演藝娛樂、業態創新、文旅融合7 個方面推進產業升級,不斷促進貴州省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旅游產業的新領跑新跨越,服務質量也應加快提升,在全省范圍內深入開展“文明旅游”。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加強交通基礎建設。進一步優化公路網絡布局,增強路網密度和安全性;強化高速公路服務區功能配套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改善通行條件,滿足游客出行需求;健全與之相銜接的鐵路樞紐及相關設施。積極培育一批有較強競爭力、品牌知名度高的企業集團。
4.建設環境系統,促進持續發展
在推進旅游產業升級的同時也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重視旅游環境的管理,實現旅游——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促進旅游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各個環境子系統也要不斷完善。在生態環境方面,提倡游客文明出游,旅游景區和貴州省政府共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鼓勵社會企業參與環境保護工作,保護自然生態平衡;重視并推動生態旅游發展,促進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G?ssling S.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tourism[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4):283-302.
[2]Petrosillo I, Zurlini G, Grato E,et al. Indicatingf r a g i l i t y o f s o c i o - e c o l o g i c a l t o u r i s m - b a s e dsystems[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06,6(1):104-113.
[3]Holden A. Tourism and the Green Economy: A Placefor an Environmental Ethic[J]. Tourism RecreationResearch, 2013,38(1):3-13.
[4]nisimov A P, Ryzhenkov A Y.Specially ProtectedN a t u r e T e r r i t o r i e s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Ecological Tourism[J].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Law,2013,43(6):325-333.
[5]Belloumi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receipts,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and economicgrowth in Tuni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ourism Research,2010,12(5):550-560.
[6]Tang C F,Tan E C.Does tourism effectivelystimulate Malaysia's economic growth?[J].TourismManagement,2015,46:158-163.
[7] 黃震方, 袁林旺, 葛軍連等. 海濱型旅游地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以江蘇海濱濕地生態旅游地為例[J]. 地理科學,2008(04):578-584.
[8] 肖建紅, 于慶東, 劉康等. 海島旅游地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評估—— 以舟山群島為例[J]. 地理學報,2011,66(06):842-852.
[9] 王群, 吳春柳, 鄧洪波, 楊興柱. 旅游地水足跡測度模型及實證分析[J]. 地理科學,2015,35(04):448-455.
[10] 黃元豪, 陳秋華, 修新田等. 森林型風景區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以天臺山國家森林公園九鵬溪風景區為例[J]. 生態經濟,2018,34(07):201-207.
[11] 龐聞, 馬耀峰, 唐仲霞.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及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 西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1,41(06):1097-1101+1106.
[12] 張琰飛, 朱海英.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 華東經濟管理,2012,26(10):54-59.
[13] 方葉林, 黃震方, 段忠賢等. 中國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研究[J]. 經濟地理,2013,33(12):195-201.
[14] 龐笑笑, 王榮成, 王文剛. 欠發達地區旅游發展與城鎮化耦合研究——以吉林省撫松縣為例[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4,30(03):130-134.
[15] 李鋒, 郭振江. 中國省際“旅游環境—旅游收入”的耦合協調度差異研究[J]. 旅游論壇,2014,7(04):57-64.
[16] 王兆峰, 霍菲菲, 徐賽. 湘鄂渝黔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耦合協調度變化[J]. 經濟地理,2018,38(08):204-213.
[17] 楊春梅, 李威, 鄭繼興. 冰雪旅游經濟與城市旅游環境耦合協調度研究[J]. 企業經濟,2018(01):179-184.
[18] 叢小麗, 黃悅, 劉繼生. 吉林省生態旅游與旅游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空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學,2019,39(03):496-505.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