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成芳 鐘萍
摘 要: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是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可行路徑。通過對廣東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狀的調查發現,優化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著力點應放在需求端,以人民為中心,采取黨建重心、自治重心、公共服務重心三個重心下移的系列舉措切實解決老百姓不同層次需求,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升基層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夯實黨的執政根基。
關鍵詞:基層社會治理;需求端;著力點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社會治理(本文指縣(區)域城鄉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基層單位,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聯系最為緊密,直接關系著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根基。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既是我國基層社會治理模式轉型、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也是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鞏固黨的群眾基礎的需要。在廣東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將“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作為2022年的主題。為此,本文對廣東省縣(區)域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現狀開展了調研。基層黨建在引領基層治理中還存在哪些不足?如何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根基,讓老百姓在基層治理中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本文對調查數據分析后認為,提升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的著力點應從老百姓的需求端出發,采取黨建重心、自治重心、公共服務重心三個重心下移的系列舉措切實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
一、部分地區基層黨建工作存在的不足
本文對廣東省縣(區)域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現狀開展調研,發現超78%的民眾對廣東省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效果是滿意的,但遇事會主動找黨組織的民眾只占69%,約30.6%的民眾認為黨組織在社區(村)治理中的作用只是按部就班、例行公事。這反映出部分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工作中還存在形式主義的作風和組織虛化的情況。
(一)工作內容存在脫離群眾實際需要的情況
基層黨建工作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將國家的大政方針落實到基層,可以說一頭連著國家的大政方針,一頭連著基層工作的實際,是黨的方針政策與群眾利益聯系的紐帶。而當前在部分基層黨組織中存在普通黨員被排斥在黨建工作之外、黨建工作只是干部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情況,這一方面導致黨員既缺乏對黨組織的認同,也缺乏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另一方面導致黨建工作內容懸浮于基層實際工作之外,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簡言之,部分基層黨建工作將主要參與者壓縮到村社少數幾個支委成員,工作內容限制在單一的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中,而沒有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融合,沒有與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相結合,也忽略了黨建工作發動組織群眾的作用,脫離群眾實際需要。
(二)工作方式存在脫離群眾基礎的情況
群眾路線是黨的基本工作路線,也是黨的優勢所在。基層黨建工作的主體不僅是干部黨員,而且包括普通黨員、基層群眾。只有黨員干部與基層黨員、基層群眾良性互動,才能做到基層黨建對基層治理的有效引領。但目前部分地區基層黨建工作中互動不足、引領不力。一方面,由于一些黨建工作內容較為抽象,加之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基層黨員干部對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工作方法單一,宣傳不到位,無形中拉大了基層黨員與黨組織之間的距離,更談不上有效發動群眾。另一方面,由于基層黨建工作人員配置的有限性,部分地區存在工作樣式照抄照搬、在涉及群眾利益的工作方面不主動不作為、措施不夠到位、效果不明顯的情況。
(三)存在組織虛化、民主協商機制貫徹不到位情況
從調查數據來看,41.48%的民眾不了解所在社區(村)的基層民主選舉情況,14.85%的民眾認為基層民主是走形式, 44.98%的民眾認為所在社區(村)的重大事項只是有時經過居民代表討論,30.57%的民眾認為黨組織在社區(村)治理中的作用是按部就班、例行公事,甚至有超32%的民眾認為在解決矛盾過程中遭遇過不公正待遇。這意味著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并沒有充分發揚民主協商,基層民眾在群體中被尊重的正當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導致部分民眾對于社會治理的舉措不認可,對于政府的行為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在當前基層利益多元復雜的情況之下,許多重大事務決策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各方力量,讓各個群體在互動中充分表達利益訴求,才能達成一致。
二、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著力點
基層黨建工作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將黨建工作與當地的實際狀況和群眾的實際需求相結合,真正將黨建工作的重心放在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方面,才能做到群眾心里,提升基層治理的時效性與科學性。
(一)服務重心下移,著力改善民生,滿足基層民眾生存發展需求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雖然我國民眾基本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性及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縣(區)域社區(村)基層百姓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排在前三位的仍然是家庭收入來源少、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和養老保障問題。而這些現實問題直接關系著基層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至上,不斷造福人民,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只有這些基本的生存發展問題解決了,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才能有基層社會穩定的前提,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決定歷史發展的是人們的物質生產,而在物質生產的過程中必然產生一種需要,并且這種需要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進步其內涵會不斷擴大。因此,提升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的著力點應首先放在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上,即收入、教育、醫療及養老方面。如何能切實幫助基層老百姓解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這就需要基層黨組織將基本公共服務下移,了解老百姓需求,面向老百姓基本生活服務需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清遠市在此方面已進行多年探索。以解決基層群眾辦事難為切入點,推進服務重心下移,在行政村(社區)建立村級社會綜合服務站。服務站由村(社區)“兩委”干部和黨員擔任代辦員,為群眾提供免費代辦和上門服務,實現與縣、鎮建立的社會綜合服務中心對接,不僅對各職能部門面向基層群眾的各類公共服務事項實行“一站式服務”,而且幫助民眾想辦法解決就業、醫療、生產等身邊的實際問題,實現了民眾有事找“黨”,“黨組織就在身邊”的雙向互動,有效防止、減少了基層社會矛盾的產生。
(二)自治重心下移,著力提升自治水平,滿足基層民眾歸屬與愛的需求
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加快,一方面城鎮社區居民的素質不斷提升,參與基層治理的意愿和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鄉村中人才的流失,使得某些鄉村基層黨支部成員年齡層次不合理、黨員干部能力不足。由此,一些鄉村黨組織出現了不重視與民眾交流、不了解民眾需求,甚至在群眾心目中黨組織被邊緣化的情況。從調查數據來看,51.09%的民眾不愿參與社區(村)治理的原因在于對所在社區(村)缺乏集體歸屬感,53.71%的民眾認為即使參與也只是形式,不能收到預期效果。這體現了部分基層民眾對所在集體缺乏信任和認同感。
因此,黨組織要善于調動基層民眾自治的熱情,將自治重心下移,落實到小區樓棟、鄉村小組層面,落實落細,引導組建小區業主委員會、(村)自治理事會,在居民小區、村組(自然村)一級全面建立居(村)民理事會,可推選熱心服務民眾的好人能人、退休職工、德高望重的宗族前輩成為理事會成員,引導鄉賢力量有序參與鄉村治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營造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確保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基層落地。理事會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可充分發揮其在親緣、地緣、人緣關系中的積極作用,結合生活生產實際,牽頭制定村規民約,民主商討所在集體公共事宜,從組織管理層面提升民眾對社區(村)的歸屬感。同時,規范有序開展換屆選舉,鼓勵基層民眾參與其中,充分發揚其主人翁精神,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同時,為滿足基層民眾歸屬和愛的需要,黨組織要加強對民眾的心理健康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身心健康。從調查數據來看,在最希望黨組織強化的服務方面,有48.47%的民眾選擇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態相對于生理健康狀況對個人幸福感及社會和諧穩定的影響雖隱蔽卻更加持久。黨組織要加強對民眾心理健康的關注與教育,引導營造友好、和睦的人際關系和相互愛護的群體氛圍,為民眾良好的心理健康提供群體支持,促進基層社會和諧穩定。
清遠市在這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先后將連州市九陂鎮、英德市西牛鎮、佛岡縣石角鎮3個鎮的各級村作為試點單位。在村民小組(自然村)一級建立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選舉當地有名望、有意愿參與鄉村治理的好人能人,成立自然村村民理事會,激活鄉村治理“內在因子”。村民理事會定期開展工作,圍繞村中大事小事展開充分商討,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探索建立起了一套“黨支部提事、村民理事會議事、村民會議決事、村委會執事”的民主決策機制,充分調動了民眾的參與積極性和主體意識,村中矛盾明顯減少,村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三)黨建重心下移,著力完善基層民主協商機制,滿足民眾尊重需求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隨著低一級層面的需求被滿足,高一級層面的需求就會增強。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民眾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基層民眾對基層公共事務的參與意愿和實現個人知情權、參與權等權利的需求即被尊重的需求在不斷提升。但從調查數據來看,部分地區基層社會治理中并沒有充分發揚民主協商機制,導致村(社區)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夠高,沒能充分發揮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的主體性作用。
因此,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必須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民主集中制優勢。首先應將基層黨組織重心下移,在社區、村民小組一級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將黨組織建在群眾身邊,而不是待在辦公樓、寫字間,讓基層老百姓能“看得見、摸得著,走得到”。同時,探索建立“黨支部提事、居(村)民理事會議事、村民會議決事、村委會執事”的民主決策機制,充分尊重基層民眾民主權益,滿足其被尊重的需求。其次,凡涉及基層群眾公共利益決策,事前要充分調研、征求基層民眾意見;事中要充分討論,民主決策;事后要將決策和最終的實施結果全面公開,讓基層民眾監督,發揮黨的民主集中制優勢,讓基層民眾在涉及切身利益的事件中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和尊重。最后,要加強基層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觀察黨群干群關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尤其是基層黨員干部的作風直接代表著黨的形象,影響著基層百姓對黨的認同,影響著黨的群眾基礎。黨組織務必要加強基層黨員干部作風建設,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開展常態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開通更便捷的民眾意見反饋渠道,接受身邊民眾監督,防止黨員干部發生腐敗現象。
三、結語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城鄉社區(村)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的好壞影響著社會的安全穩定和黨的執政根基的穩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政治依靠,是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力量之源。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應堅持黨建引領,黨組織應從需求端出發,將服務重心、自治重心、黨建重心下移,急群眾之所及急,解群眾之所困,滿足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實現黨建與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的良性互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3.
[2]胡新科.清遠市推進“三個重心下移”,構建鄉村治理有效機制[N].南方日報,2018-05-11(001).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