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正榮,丁利民,曹 彥,亐開興,金顯棟,劉藝端,毛華明,黃 偉*
(1.昭通市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云南昭通 657000;2.楚雄師范學院,云南楚雄 675000;3.云南省畜牧總站,云南昆明 650233;4.云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云南昆明 650201)
鹽津水牛在昭通地區具有悠久的飼養歷史,早在2000 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當地就已經飼養水牛,是勞動人民長期選育和保護利用的地方優良品種,已被收入 《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 《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 和 《云南省畜禽遺傳資源志》 等[1]。鹽津水牛是云南省的重要畜種資源,但一直未得到開發與利用,隨著農業機械的不斷普及,鹽津水牛的役用功能無法發揮,再加肉用等其他功能開發利用導致種群不斷皺縮,群體數量驟減,目前存欄僅有1700 多頭,僅為2010 年存欄數3.1 萬頭的1/20(5.5%)[1],因此對鹽津水牛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本文敘述了鹽津水牛的目前概況,并對其搶救性采集和保護提出了建議,以期為鹽津水牛搶救性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鹽津水牛形成及飼養歷史悠久,根據昭陽區發掘的古文物青銅器牛頭扣飾推測,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經飼養水牛。民國 《鹽津縣志》 講述:“鹽津各鄉,無論臨河居山,素重飼畜之習。所有牲畜,多系于宅傍隙地,或飼于廄與圈,極少放于原野,以為可免踐踏禾黍,又可收集糞料”。由此可見鹽津水牛不僅形成歷史早,而且飼養普遍,不管河谷或山區,十分重視飼養水牛。方法多為放牧或廄養,與現在的舍飼為主、適當放牧相結合是相似的。
鹽津水牛原產地為云南省昭通市,其分布區域從海拔267m 的江邊河谷到海拔2400m 的壩區與二半山區均有飼養;主要分布在昭通市鹽津縣、大關縣、鎮雄縣、巧家縣、綏江縣、水富市等,曲靖市麒麟區也有分布[1-3]。
昭通市位于云貴川三省交界、云嶺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緯26°34′~28°40′、東經102°52′~105°19′,海拔267~4040m,呈現典型高原山地構造地貌。境內群山林立,海拔差異較大,具有高原季風立體氣候特征。昭通市境內四季差異較大,不同的海拔氣候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海拔從高到低有高原氣候、溫帶氣候、亞熱帶氣候之分;總體屬亞熱帶、溫暖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6.2~21℃,最高44.3℃,最低-16.8℃;年降雨量880mm 左右,南部的昭陽區、魯甸、永善、巧家縣降水偏少,年降雨量670~873mm,大山包鄉因海拔高,年平均降雨量1125mm;北部金沙江邊沿線的綏江、水富和橫江流域的鹽津、大關縣一帶,降水充沛,年降雨量905~1115mm;東部的鎮雄、威信縣一帶年平均降雨量909~1056mm;全年無霜期123~344d,境內有金沙江、橫江等大小江河393條;土壤類型以黃壤、黃棕壤、棕壤、紅壤為主,另有暗棕壤、亞高山草甸土、亞高山寒漠土等,全市耕地面積67.52 萬hm2,天然草地101.13 萬hm2,人工草地12.98 萬hm2。
鹽津水牛歷來均為農戶散養,從未有過養殖大戶和規模養殖。
鹽津水牛抗病力極強,未發生過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寄生蟲病較多,有牛肝蛭、毛滴蟲、結節蟲等多種。
鹽津水牛體質結實,屬緊湊型役肉兼用型水牛。毛色以青色、青灰色、灰色為主,深黃褐和淺黃褐色次之,極個別的為全白色,少數有暈毛,無季節性黑斑點,少數有局部(腋下、腹下、大腿內側、會陰部等)淡化,多數有 “白胸月”,四肢 “白襪子” 多見;全身被毛稀短,頜下、頸下部、頸肩結合部以及胸下部毛稍長,少數有額部長毛;兩側內眼角、耳內、嘴唇、四肢肘關節以下毛色淡,多呈淺灰色或灰白色;皮膚為程度不一的灰色,白水牛可見肉紅色皮膚;鼻鏡、眼瞼、乳房為粉或黑褐色[1-3]。
鹽津水牛頭大小適中,短寬面平,額寬稍有隆起;眼黑色,大而有神,耳大平伸靈活,嘴大而方;眼瞼粉或黑褐色;角圓弧形,呈灰黑色,較粗平,向外向內向后彎曲呈龍門角、大圓環等形狀;頭頸結合良好,寬窄適中,公牛頸稍粗短,母牛頸稍細長;鬐甲不明顯,寬窄適當,有胸垂但小,胸部發育寬、深,肋弓開張好;背腰平直,短而緊湊,十字部寬窄適中;臀部傾斜,尻部短、斜、圓;四肢粗壯、端正,堅實有力,前肢開張而直,后肢彎曲,飛節稍內靠;尾短至飛節,尾掃、尾梢黑色;蹄呈黑褐色或黑褐條斑,蹄質堅硬,圓大寬展[1-3](圖1)。

圖1 鹽津水牛
鹽津水牛初生重公犢20~31kg、母犢17~30kg;成年公母牛體重分別為(546.10±54.36)kg 和(437.25±89.68)kg,鬐甲高分別為(132.47±4.15)cm和(124.00±7.14)cm、十字部高分別為(126.82±3.64)cm 和(12.81 ±6.10)cm,體斜長分別為(142.31±4.75)cm 和(131.75±7.82)cm,管圍分別為(23.09±1.37)cm 和(19.60±1.75)cm。
鹽津水牛的在江河山谷熱區性成熟較早,初情期在18 月齡,一般18~24 月齡初配,完全以放牧的自然交配,一般可三年兩胎,發情集中于7—10 月,發情周期18~30d,發情持續2~4d,妊娠期315~340d,繁殖年限可達25 歲。
廣大養殖戶對種公牛的選育十分重視,要求苛刻,留優淘劣,總體要求是頭雄壯、角圓、頸子粗、軀干大、身軀長(體長大于體高)、尾子短(飛節或飛節以上)、四肢粗實有力、蹄圓大堅硬;對母牛選育無特別要求。
山區農戶以役用需要為主,對水牛飼養較為精細,習慣以小群放牧為主,結合舍飼;河谷和低矮山區自然條件好,山場寬闊,野草豐茂,終年放牧,早出晚歸,每天放牧6~8h,在雪天、凌凍時和農忙季節補喂干草、米糠、玉米面等;壩區無成片草山草地,以舍飼為主,夏秋放牧于田邊地角、河堤、路邊等。
一是完成了資源概況普查,由于多種因素造成種群不斷皺縮,群體數量驟減,目前存欄僅有1700 多頭;二是對體型外貌特征進行描述和登記;三是進行體尺體重測定;四是開展生長發育測定;五是育肥性能測定;六是屠宰性能測定;七是肉質性狀分析;八是繁殖性能調查;九是遺傳影像資料采集。從已經完成的種質特性測定結果看,鹽津水牛多項遺傳性能十分穩定,生長發育性能有所提高,可能與近年來飼養管理水平提高有關。
鹽津水牛為山地型水牛,體態特征上跟別的沼澤型水牛沒有明顯差別,是當地長期選育和保護而形成的地方優良家畜遺傳資源,為云南省地方水牛品種之一[1]。鹽津水牛繁殖性能良好,適應粗放的飼養管理水平,具有適應性強、抗病力強的特點,同時體型結構勻稱、體軀發育快、役力強;鹽津水牛合群性強,易放牧,在昭通市、曲靖市海拔267~2200m 地區有分布。鹽津水牛體重[成年公牛(546.10±54.36)kg 和成年母牛(437.25±89.68)kg]介于德宏水牛[成年公牛(628.51±109.10)kg、成年母牛(497.86±70.80)kg]和滇東南水牛[成年公牛(476.64±101.18)kg 和成年母牛(392.16±64.25)kg]之間,為中等體型[4]。
鹽津水牛屬山地型水牛,適應性強、抗病能力強、耐粗放,長期處于農戶自繁自養的傳統狀態,尚未建立過相關的保種場和保護區,也未開展過系統選育。鹽津水牛歷來以役用為主,其產肉、產奶性能等經濟指標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其潛在種用價值還有待研究和開發利用。曾經引進過少量的摩拉水牛凍精進行改良,由于受胎率低、產犢數少、改良效果不理想改良終止及改良牛分布散等原因未進行系列測定。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農機和三輪車的逐步推廣,伴隨著人居環境的改善和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務工轉移,水牛漸漸退出耕田和拉車的使役角色,鹽津水牛在農村的勞役任務逐漸減弱,被販賣進入消費餐桌。目前主要的養殖戶為交通相對不便、有水田且農機具不方便操作的山區部分農戶,飼養者多數為年齡超過50 歲的老人,除用于勞役外,飼養鹽津水牛是由于這些老人對鹽津水牛還有無限的感情牽掛和一生的水牛情結。
認真組織開展核查,切實摸清底數。組織專家對鹽津水牛遺傳資源進行核查,一是對資源數量、分布等情況逐條進行了梳理;二是采取電話走訪、座談走訪、實地核查等方式,有效摸清資源身份、分布狀況、種群規模、養殖主體等情況,同時登記在冊,建立初步的登記制度,便于后期的組群與選種[1,2,6];第三,建立全部現有鹽津水牛養殖檔案,指導種公牛選留,避免近親繁殖;第四,撰寫核查報告,為實施搶救性保護奠定堅實基礎。按時高質量完成鹽津水牛遺傳資源普查工作,為保護和開發打牢基礎。
強化地方政府屬地責任的落實。業務部門積極主動匯總、匯報鹽津水牛遺傳資源現狀及搶救性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地方政府要盡快出臺鹽津水牛搶救性保護的扶持辦法和決策。采取緊急措施補助、扶持全體養殖戶。為確保養殖數量不再下降,一是對現有養殖戶的牛舍進行升級改造并給予補貼;二是根據飼養量多少進行補貼,養得越多補貼越多;三是壓實養殖戶責任,確保品種純正,逐步擴大數量。劃定保護區域、確定搶救性保護養殖主體。一是保護區域全體養殖戶為養殖主體;二是鼓勵扶持的新養殖戶為主體;三是通過招投標招入的養殖企業為主體;四是招商引資引入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為主體;五是國家投資建活體保種場。
啟動鹽津水牛基因保種工作。啟動鹽津水牛胚胎、精液、體細胞、組織和血液等遺傳材料入庫國家家畜基因庫和國家區域性(云南)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從而長期保存[2,6]。逐步創造條件盡早建立省級保種場。省級保種場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 《家畜遺傳資源保種技術規范》(NY/T3452-2019)開展保護工作,按與政府鑒定的保護合同按時按質完成保護任務及目標。制定配套鹽津水牛養殖規范,細化和完善鹽津水牛搶救性保護方案。加大與發改、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在項目、資金、土地等方面積極爭取必要的支持,形成保護合力。組建鹽津水牛搶救性保護技術支持專家團隊,明確人員配備及分工,并按時按質完成開展保護工作。對鹽津水牛養殖戶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提高其養殖水平及疫病綜合防控能力。
根據以上內容再次結合實際細化、完善并出臺鹽津水牛搶救性保護綜合配套方案。成立鹽津水牛搶救性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開展各類搶救性保護工作,督促實施鹽津水牛搶救性保護綜合配套方案。夯實鹽津水牛系列牛產品研發工作,為商品化開發利用打好基礎。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形成鹽津水牛保、育、繁、推體系。在保護好鹽津水牛遺傳資源的同時,讓其系列牛產品造福地方人民。
鹽津水牛為云南省四個地方水牛品種之一,主要分布于滇東北江邊河谷、壩區與二半山區,近十多年群體數量驟減,約為2010 年存欄數的1/20,對鹽津水牛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建議成立鹽津水牛搶救性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開展相應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啟動鹽津水牛系統的種質評價和基因保護,出臺搶救性保護綜合方案,以促進鹽津水牛的保護與綜合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