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群,韋慧華*,黃麗云,梁志敏,鄧祝新,李美珍,劉瑞鑫,王國利,文志明
(1.廣西壯族自治區畜禽品種改良站,廣西南寧 530001;2.灌陽縣畜牧技術推廣站,廣西桂林 541600)
灌陽縣是一片紅色沃土,是紅軍精神的重要傳承基地,屬亞熱帶氣候,氣溫溫和,雨水充沛,牧草豐富,擁有西山大坪等天然草場,肉牛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灌陽縣牛人工授精技術推廣工作基礎好,經過堅持不懈地推廣牛人工授精技術,全縣牛品種改良已得到較好的普及。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聽取匯報等方式,對灌陽縣現階段肉牛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并加以分析研判,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以期為灌陽縣肉牛產業的提質增效提供參考,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肉牛產業上一個新的臺階,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各級政府部門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加快了灌陽縣肉牛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品種改良、牧草的種植與利用、農作物秸稈微生物發酵利用、飼料加工、糞污處理和生物發酵床等技術得到推廣應用,推進了肉牛產業的持續發展。
灌陽縣屬于偏遠山區,牛人工授精技術始于20 世紀90 年代,近年來,牛人工授精技術隊伍建設[1]通過 “師傅帶徒弟” 陪同輔導的方式開展技術培訓,師傅幫助徒弟熟悉和掌握業務,培養主觀能動性強的牛人工授精技術員,目前全縣牛人工授精技術員有20 多名(非公職人員),全縣共有牛品種改良站點12 個(包括村級站點)。基層牛人工授精站點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設有獨立操作室,配備配種架、液氮罐、輸精槍、顯微鏡等相關設施設備,相關規章制度、牛人工授精操作規程等上墻。部分站點利用各種渠道整合資源,從液氮供應、凍精、配種、獸醫、飼料到肉牛銷售整個產業每個環節開展服務,建立了新型的牛品改工作社會化服務體系。如灌陽騰飛牛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在當地畜牧部門的監管下,由會員自行籌集運營經費,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液氮、凍精、飼料等品改物資配送工作,開展牛人工授精配種、獸醫和銷售服務,約定收費標準等,保障當地牛品種改良和肉牛產業生產工作的穩定發展。
灌陽縣牛改歷經幾十年,經過幾代牛改良的努力,牛品種改良基礎好。目前肉牛品種主要有利木贊、西門塔爾、夏洛萊和比利時藍(藍白花)等三雜、四雜交牛以及少量本地一、二雜黃牛。目前能繁母牛數量還是相對緊缺,不能滿足市場對犢牛的需求,其中大部分牛場能做到自繁自養,少量部分牛場是自繁自養配合外地引種,個別牛場完全依賴外購犢牛育肥。規模牛場種牛購入以外地購入為主,部分牛場配合本地收購,這與全區肉牛產業發展現狀相一致[2]。
據統計,灌陽縣2020 年全縣累計存欄牛3.43 萬頭,其中能繁母牛1.15 萬頭,全年牛人工授精4362 頭,年出欄肉牛0.6 萬頭;2021 年全縣累計存欄牛3.56 萬頭,其中能繁母牛1.22 萬頭,全年牛人工授精共4510 頭,年出欄肉牛0.8萬頭,能繁母牛存欄量、牛人工授精數及年出欄肉牛量同比增長分別為6.09%、3.39%和25%。2021 年底全縣牛存欄100 頭牛以上的規模養殖場10 個,存欄50~99 頭牛的養殖場32 個,存欄10~49 頭牛的養殖場137 個,存欄1~9 頭的散養戶1120 個。
①傳統牛舍模式,散養戶在房前屋后搭建傳統牛舍,有大欄散養和拴養,拴養是多數采用的模式養殖,特別是肉牛后期強制育肥的主要形式。傳統牛舍模式養殖肉牛需要面積較小,目前在灌陽縣廣大養殖戶主要以這種模式進行肉牛養殖。②發酵墊料生態養殖模式,欄舍是鐘樓式,運動場用透光瓦間隔蓋頂,規模養殖場基本使用發酵墊料,地面采用10~20cm 厚的生物發酵墊床,平均每6~12 個月更換墊料一次。③“農業+光伏” 創新養殖模式,將太陽能發電技術應用到現代農業養殖領域進行光伏養殖,在牛舍屋頂安裝光伏板,除了可以獲得電能收益,還相當于給屋頂增加了隔熱、保溫層,可以起到隔熱降溫的作用,將高效養殖業與綠色發電經濟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土地使用價值,實現節能減排雙收益的社會效益。不僅利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還為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振興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不論傳統牛舍、發酵墊料還是光伏養殖模式,基本采用圈養方式。
灌陽縣是水稻主產區之一,每年有大量的稻草秸稈、適量的玉米秸桿。由于加工技術和資源分散等問題,通過散戶收集稻草、玉米稈等成本增加,秸稈收貯利用少,一些大規模牛場全部批量從外地采購飼草養殖,更加大了養殖成本,同時,由于傳統養殖觀念等問題,全株青貯玉米等飼草利用較少,因此秸稈飼料化技術未能得到全面推廣。調研中發現肉牛專業合作社與自治區肉牛創新團隊聯合開發的肉牛全價精補料,利用特殊飼料加工工藝,按牛不同生長階段生產育肥、母牛、犢牛等全價精補料,目前在灌陽縣及周邊市縣推廣使用,并且取得良好口碑。
糞污處理方面,絕大多數牛場基本采用墊料床模式,半年或一年將牛糞集中發酵處理后用于牛場牧草、果園等農業利用,或作為有機肥出售。
近年來廣西相繼出臺了不少牛羊產業扶持政策,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出臺的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關于做好畜禽屠宰和檢疫管理工作的通知》(桂農廳發 〔2020〕 110 號)、《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關于2022 年支持牛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桂農廳發 〔2022〕 34 號),旨在支持牛羊產業高質量發展。雖然在政策扶持及市場需求導向下,全州縣肉牛產業發展得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肉牛養殖存在周期長,成本高,資金回籠慢等缺點,灌陽縣大多為中小規模的肉牛養殖模式,飼養管理水平差,養殖技術較傳統守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回報率低且慢,所以農戶養殖肉牛的積極性不高。相較于投入較少的家禽養殖或回報較高的生豬養殖,牛肉價格較穩定且逐年上漲的優勢不明顯,盡管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但以上原因仍是制約灌陽縣肉牛產業化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3]。
灌陽肉牛產業化發展多為 “小規模” 的圈養、拴養等飼養模式,養殖戶盡可能地控制成本,條件簡陋、飼養管理粗放的現象。養殖戶主要通過收割牧草以及打完谷子后剩下的稻草、玉米秸稈等粗飼料進行飼喂,甚至有的養殖戶未給牛補充飼喂精飼料。不達標的圈舍衛生環境、不合理的飼料營養配方、人工成本投入大等不利因素,導致料肉比低,效益不大,從而影響農戶的養殖積極性,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
肉牛產業鏈是將肉牛生產資料供應、飼養、屠宰、加工、儲運和銷售等環節相連接的一個有機鏈。灌陽縣缺乏規范的屠宰加工企業,缺乏牛肉制品深加工廠來提升肉牛產品附加值。絕大多數肉牛育肥后沒有屠宰加工而是直接出售,養殖產業鏈短,養殖效率低,養殖戶無法在市場中獲取更多的利潤。
合作社管理運作組織能力不強、未形成成片化的合作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各項機能。合作社因啟動較晚,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專職管理,沒有相應的制度,輻射面不廣,帶動能力不強,各項機制不健全,合作社的作用未能有效的、充分的發揮。
灌陽縣地處山區,受冬季氣候偏寒,交通不甚便利,肉牛養殖周期長等因素的影響,以及養牛保險機制不健全,養殖戶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保障和能力。
以科技創新賦能全縣肉牛產業化發展,加大對人才、技術兩方面支持。人才方面:政府從政策、資金、相關項目投入等方面引入專業人才隊伍加入到全縣肉牛產業建設中,提升畜牧業人員如牛人工授精隊伍建設,加強牛人工授精隊伍社會化服務能力,提高文化素質,以人才促發展。技術方面:加大對灌陽肉牛品種選育改良、高效飼養管理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加強科研人員與生產一線的聯系,鼓勵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員投身到灌陽縣的肉牛產業中來,一起研究探討適合灌陽縣肉牛產業發展的新路子,指導全縣肉牛產業邁上新臺階。
灌陽縣肉牛品改隊伍健全,肉牛良種化意識強,良種肉牛品種豐富,良種繁育基礎好,急需建立肉牛良種繁育體系。應充分利用現有良種牛群資源,發揮良種肉牛品種優勢,建立健全牛群雜交改良檔案管理,有計劃有架構的進行雜交改良,有方向地進行擴繁增量,形成優良基礎母牛群體,不斷提高基礎母牛供應能力。將牛群結構控制在:能繁母牛占全群比例的30%~35%,后備牛占全群比例的10%,出欄率達到25%[4]。此外,還應培育一批具有實力的專業合作社、企業化肉牛場等新型主體,輻射帶動更多養殖戶提高肉牛養殖經濟效益。
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合作社的動態管理。對合作社成立、制度建立、工作開展及時進行全面總結分析,針對暴露出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全面總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合作社在規章制度的制定、綜合協調、信息交流、行業自我約束方面的積極作用,樹立品牌意識,將自主選育的品種品牌化,進一步完善肉牛產業的經營體系建設,利用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拓展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品牌營銷模式。以合作社為抓手,輻射帶動全縣肉牛養殖戶合作共贏,進一步強化合作社對肉牛產業的帶動引領作用。
全縣大力推廣養殖業保險,注重養殖保險機制的建立健全,轉變養殖戶的參保觀念,從保險上提高養殖戶抵御風險的能力。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支持保險機構的,建立健全保險機制,給予養殖保險最有力的后盾;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應提高保險種類的多樣化,如增加能繁母牛保險、育肥牛保險等險種,豐富養殖保險的內容,提高可選擇性,科學設定保險補償機制。讓養殖戶從要我防向我要防的觀念轉變。促進養殖戶防疫行為規范,提高防疫成效,提高無害化處理專業化水平,使養殖戶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實現以防促保,以保助防[5],不斷提高養殖戶抗風險的能力,達到減災增收的目標。
以糞污資源化為抓手,將種養有機結合,因地制宜推進種養循環模式。綜合分析各養殖場情況,指導老舊養殖場升級改造,對新建養殖場規范管理,大力推廣種養結合循環模式。對于灌陽縣來說,大多為中小養殖戶,可采取 “收集干清糞+堆肥發酵+農田利用” 的方式,收集清掃糞便暫存于儲糞棚堆肥發酵,尿液或沖洗污水暫存儲存池后直接農田利用,這種處理方式資金投入少,工藝簡單。對于規模場,可采用 “農牧結合、制肥還田” 途徑。實行干清糞,進行干濕分離,配套建設污水集成池、堆糞場,糞污經發酵腐熟制成糞肥或有機肥還田利用[6]。可采取 “因場施策” 的推進方式,實現整縣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新突破,實現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共進的種養循環模式。
在新形勢下,肉牛產業的發展需要面對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不斷加強科技創新的賦能,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以建立牛良種繁育體系,激發合作社的內生動力,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產業與生態和諧發展,不斷促進灌陽縣肉牛產業提質增效,為產業振興畫上重要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