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科,余軍興,王洪程*
(1.貴州省錦屏縣農業農村局,貴州錦屏 556700;2.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 550025)
牛是草食性動物,具有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高、低脂肪、高膽固醇等優點,富含人體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微量礦物質含量豐富[1],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除牧區外,國內大部分地區逐漸從以豬肉為主的肉類消費習慣發展為豬肉牛肉混合式消費習慣,牛肉消費量逐年增加,但由于肉牛飼養周期長,飼料轉化率低,肉牛出欄量遠低于市場需求,供求關系的倒掛導致牛肉價格逐年上漲,特別是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由于受地理條件限制,山多地少,人口密集,人均耕地數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加之山地坡度大,不適合放牧牛羊,導致西南喀斯特地區肉牛養殖業發展緩慢。本文分析西南主要喀斯特地區地理環境特征及該地區肉牛產業發展現狀,指出肉牛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策略,為西南喀斯特地區肉牛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喀斯特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長期進行化學溶蝕作用形成的一種地貌。西南喀斯特地區以貴州為中心,橫跨廣西、云南和四川盆地周邊,總面積為137.44 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4%,其中,出露的喀斯特地貌面積40.15 萬km2,而81.99%的面積集中在貴州、云南和廣西三地,面積達32.92 萬km2[2],在三地中,喀斯特面積占30%以上的縣有180 個,占總數的70.87%。本文以貴州、廣西和云南作為西南主要喀斯特地區開展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區屬中南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光熱條件好,冬季溫暖,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800~1600nm,氣候條件適合飼料作物生長。如貴州省年平均氣溫15℃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1400nm,年無霜期有250~300d,最冷的1 月平均氣溫4~6℃,最熱的7 月平均氣溫15~23℃。廣西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光照充足,各地年平均氣溫17.5~23.5℃。云南省最熱月(7月)均氣溫在20~23℃,最冷月(1 月)均氣溫在7~11℃,南部邊境地區全年無霜,偏南地區無霜期達300d,中部地區無霜期約250d。除廣西南部部分地區氣溫偏高外,西南喀斯特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適合肉牛生長。該地區植被覆蓋率高,負氧離子含量高,空氣清新,為肉牛健康養殖提供了天然的優越條件。
喀斯特地區人口密集,人口密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6.8%,且農業人口比例大,占87.34%[3]。地貌主要包含裸露碳酸鹽區、峰林、峰從、溶溝、溶蝕洼地和巖溶盆地等[4],由于喀斯特地貌導致土壤成土速度極其緩慢,形成1cm 厚的土層至少需要4 萬年以上[4],導致喀斯特地區土層非常薄,大量石灰巖裸露而造成石漠化,極易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44.5%[3],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耕地中低產田占比大,農作物產量低,加之山多坡陡,交通條件差,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低,糧食生產有限,不利于長遠的發展,喀斯特地區獨特的地理條件及氣候環境適宜發展山地草食性動物養殖業。
云南地方牛品種有云南黃牛、云南瘤牛、中甸牦牛、大額牛,其中云南黃牛又分為文山黃牛、昭通黃牛和迪慶黃牛[5]。云南地方牛品種中作為肉役兼用的主要為云南黃牛,其次為云南瘤牛和中甸牦牛。貴州省地方牛品種有關嶺牛、威寧牛、黎平牛、務川黑牛和思南牛[6]。廣西主要地方牛品種有南丹黃牛、隆林黃牛、潿洲黃牛和富鐘水牛[7]。
西南喀斯特地區牛品種具有抗逆性強、肉質細嫩、遺傳性能穩定和耐粗飼等特點,但存在品種體型小,屠宰率低,肌間脂肪少,眼肉產量低等缺點,長期以來作為肉役兼用牛,品種選育工作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近年來,該地區大量引進了西門塔爾和安格斯等生產性能優良的品種,部分直接作為肉用牛,部分作為父本與本地母本雜交,雜交后代作為肉牛飼養。同時,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利用國外瘤牛(婆羅門牛、莫累灰牛)與本地云南黃牛開展雜交培育新育種,培育出了耐熱、耐粗飼、抗蜱、育肥和繁殖性能優良的肉牛新品種—云嶺牛,成為地區肉牛養殖的重要品種。
近年來,西南喀斯特地區牛存欄量和牛肉產量穩步增加(表1)。牛存欄量除了在2018 年和2021 年出現震蕩下滑外,總存欄數整體呈現增加趨勢。2017—2021 年,牛存欄總數由2017 年的1629.8 萬頭增加到2021 年的1706.08 萬頭,增長4.7%。牛肉產量逐年增加,由2017 年的66.59 萬t 增加到2021 年的79.63 萬t,增長19.58%。牛肉產量增長幅度遠超存欄的增長幅度,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貴州地區,牛肉產量增長23.77%。目前云南肉牛存欄量和出欄量均為國內最高,成為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的排頭兵。

表1 西南喀斯特地區(云南、貴州、廣西)牛存欄量和牛肉產量統計表
產業發展離不開市場需求,市場需求越旺盛的地區,越能帶動產業發展。通常肉牛養殖主要集中在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的地區,因為肉牛生長慢,資金周轉時間長,是一項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資金持續不斷的投入才能保證肉牛養殖業的正常發展。如云南省,在16 個地州市中,2021年牛肉產量排名前的7 個地州市,國民生產總值占到全省的75.5%。經濟越發達,人民收入水平越高,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量越大,就能帶動相應產業的發展。
但是,養牛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在人口密集地區,人地矛盾突出,因此,肉牛養殖業逐漸轉移到人口稀疏地區。比如廣西肉牛養殖業主要集中在經濟欠發達、人口密度低的桂中和桂西北地區[8],可以充分利用山地種植牧草,降低生產成本。
西南喀斯特地區肉牛養殖業多以散戶為主,規模較大的企業大多從散養農戶手中收購架子牛進行集中育肥。貴州全省肉牛家庭牧場1.02 萬個,存欄18.5 萬頭,規模養殖場1394 個,存欄21 萬頭,規模以上養殖場159 家,存欄23.1 萬頭,其余86.9%的存欄量集中在散養戶中[9]。廣西區內散養農戶出欄的牛肉占全區肉牛出欄量的90%以上[8,10],但是缺少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肉牛養殖企業。在云南省肉牛養殖中,也多以散養為主,年出欄10 頭以上的經營主體共計1.8 萬戶,共計出欄82.9 萬頭,占全省總出欄的24%,其余76%的出欄均為10 頭以內規模的散戶[11]。
喀斯特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少,如貴州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稱,加之地區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缺乏土地用來種植牧草及飼料作物,特別是缺乏連片便于機械化作業的土地。但西南喀斯特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適合牧草生長,飼用植物資源豐富。貴州省天然草地面積廣闊,達1.6 萬km2,全省2km2以上集中連片的草場156 塊,面積6km2以上的草地220 塊,全省優質人工草地保留面積5200km2,可年產農作物秸稈及副產品1100 萬t[9]。云南省截至2021 年飼草保留面積5800km2,其中一年生飼草2687km2,多年生飼草3113km2,飼草干物質總量達到946 萬t[11]。廣西天然高山草場主要分布在石山地區,3.59km2草地集中在石山地區,占全區草地總面積的41.28%[12]。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區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該區域種植有大量的水稻、土豆、玉米、甘蔗、蔬菜及木薯等,擁有大量的秸稈以及加工副產品,為肉牛養殖業提供了大量的優質飼料原料。
西南喀斯特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地帶,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清新,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高,為動物疫病防控提供了天然的優越條件。加之肉牛養殖多以散戶為主,戶與戶、場與場之間距離較遠,降低了動物交叉傳染的風險。但大多數散養戶和小型養殖場由于資金短缺,且缺乏動物疫病防控技術,在場址選擇和圈舍建設方面缺乏科學的規劃,設施設備簡單,缺乏飼養管理技術,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為外來疫病的傳入留下了隱患。得益于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隊伍延伸到了村一級和國家實行了強制免疫政策,強制對牛群免費開展口蹄疫免疫,使過去常發的口蹄疫和布魯氏菌病等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部分地區還增加了羊痘疫苗的注射,有效預防了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傳入。通過強制免疫,使群體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免疫抗體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近年來,區域肉牛養殖業未發生大規模動物疫病,為肉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防疫環境。
由于肉牛養殖是一項資金耗費大,周轉周期長的產業。云南省將肉牛產業作為云南省 “綠色食品牌” 8 個重點產業之一,2020 年出臺了 《云南省支持肉牛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措施》,支持優質能繁母牛養殖,支持規模養殖場建設和支持優質飼料保障等十個方面,在2021 年,投入了3.6億元支持肉牛產業發展。2021 年廣西印發了 《廣西加快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方案(2021—2025 年)》 《廣西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 等文件,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支持等方面大力支持肉牛產業發展。貴州省出臺了《關于發展 “一縣一業” 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 年)》,《省財政廳省農委關于下達2017 年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蔬菜發展專項、水果發展專項、肉牛產業重點縣專項)的通知《貴州省財政廳貴州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關于做好保險支持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工作的通知》 以及 《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牛產業推進方案》 等文件及方案,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大力支持肉牛產業發展。由此可見,喀斯特地區已將肉牛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和途徑,產業發展迎來了暴發期。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一句深深印刻在山區人民腦海中的話,在山區,特別是在西南喀斯特地區,大部分國土面積均為山地丘陵,沒有平原,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導致該地區外購飼料原料價格高,肉牛出欄運出的成本也高,如貴州省,雖然縣縣通高速,但是大部分養殖場距離高速路口還有較長距離的崎嶇山路,導致這些養殖場面臨高昂的運輸成本。
喀斯特地區天然牧草中,禾本科占比高,在草地植物群落中多為優勢種群,如皇甫江云對貴州省草地資源研究中,草地飼用植物的屬和種數量占草地植物屬和種數量的98%和99%[13],從飼草種植結構上看,包括豆科、禾本科、菊科和廖科,禾本科牧草占絕對優勢。例如貴州,當前應用推廣的飼用牧草主要有皇竹草、甜高粱、多花黑麥草和紫花苜蓿4 種,營養成分比較豐富,推廣前景廣闊。由于地理條件限制,高產牧草成片規模種植比重較低,飼草種植多數在坡地,導致機械化應用難度較大,增加了草產品收獲加工成本[14]。在喀斯特地區,要研究推廣適宜的牧草種植模式,開展禾本科與豆科,矮生型與高稈型,多年生與一年生搭配,短時間內覆蓋度高,對石漠化地區山上水土保持效應顯著,鮮草產量較高,也能增加農戶經濟收入,是石漠化地區優良牧草品種的重要選擇[15]。
由于地處山區,交通閉塞,本地牛種長期以來多以本交為主,農戶自繁自養,導致本地肉牛品種存在個體小,生長速度慢等缺點。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生產性能突出的國外肉牛品種被引進到喀斯特地區,但是在品種選育中缺乏統一的部署和規劃,各地區存在閉門造車,缺乏溝通協調統一部署,甚至把 “良種化” 直接理解為 “洋種化”[16],陷入 “引進-退化-再引進-再退化” 這一惡性循環中,嚴重制約了喀斯特地區肉牛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隨著東部省區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率快速增長,西部省份農村主要勞動力向沿海城市轉移,并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西部地區農村人口也逐漸向城市或城鎮轉移,農村青年普遍存在“養牛不如打工” 的思想,導致農村地區常駐人口中缺乏勞動力,有知識有技能的勞動力大多進城工作,肉牛養殖專業人才缺乏。肉牛養殖業是一項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產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養殖主體更傾向于養殖公?;蜷幣?,導致母牛存欄量不足,肉牛產業基礎非常薄弱。當前各種肉牛養殖模式中,利益聯結仍然不夠明確,散戶養殖風險大,大量散養農戶沒能從肉牛養殖中獲得可觀的收益,積極性普遍不高。
由于地處山區,土地變得尤為珍貴,圈舍建設通常缺乏規劃,農戶為了利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圈舍面積,常常養殖密度大,圈舍衛生條件差,從而造成養殖戶在疾病治療方面用藥成本增加。由于缺乏人才,缺乏技術,養殖觀念落后,在養殖戶中,靠天養牛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不能按照牛的生理結構和生物習性進行科學合理的喂養,管理粗放,飼料營養價值不均衡,飼料轉化率低,大部分散養戶仍然處于 “夏起秋肥冬瘦春乏” 的惡性循環之中,導致犢牛出生重偏低,生長緩慢,沒能充分發揮肉牛養殖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當前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工作或居住,大量農田被閑置或撂荒,政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當前鄉村振興建設和土地撂荒整治項目的時機,對連片農田修建產業路,對撂荒地進行整治,翻耕翻犁,對破碎地塊實行 “小丘并大丘” 的整治,使破碎地塊連成片,便于開展機械化作業,最后將地塊租給肉牛養殖企業,用于種植牧草或其他飼料作物,增加本地飼料原料產量,降低養殖企業的飼料成本。對于必須外購的如玉米、豆粕等大宗飼料原料,政府可以根據有效票據給予一定路費補貼,在肉牛出欄的運輸上,可以根據外調檢疫票據,按照頭數給予運費補貼,減輕企業的運輸成本,促進銷售。對于需要借貸融資的企業,政府可以予以擔保,提供低息貸款或無息貸款,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政府出臺政策鼓勵農戶養殖能繁母牛,每出生一個牛犢政府給予一定資金補助,提高農戶養殖信心,提升能繁母牛的存欄量,為肉牛養殖源源不斷輸送血液。
喀斯特丘陵山區是肉牛養殖的劣勢,山區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土地資源少、土地破碎等,但同時也是發展肉牛養殖的優勢。首先,山區農副產品豐富,應當充分開發并利用當地富余農副產品養殖肉牛,降低遠距離調運飼料的成本。其次,山區遠離大城市及主要交通道路,人流和物流流量小,外部疫病不易傳入,且山區空氣清新,環境優越,為肉牛養殖提供了優越的外部環境。在建設圈舍時,應做好規劃,優化養殖區域布局,盡量選擇背山向陽的地段建設圈舍,要因地制宜,圈舍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不要盲目增加養殖密度,以降低牛群發病率,提高生長速度,降低用藥成本。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政府畜牧部門應該對肉牛品種選育進行統一部署,加大本土品種的保護力度,保護本地品種優良的基因。同時,對于當地選育出的肉牛新品種,各級政府管理部門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提高地區肉牛養殖的良種化程度。品種選育沒有終點,要持續加強品種選育力度,有目標有計劃地引進種公?;騼鼍c本地母牛配種雜交,在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肌間脂肪等方面提升后代生產性能,滿足市場對牛肉品質的多樣化需求,使養殖戶獲得更大收益,示范帶動更多觀望者參與肉牛養殖。
西南喀斯特地區肉牛養殖大多以散戶養殖為主,各自單打獨斗,養殖肉牛沒有特色,雖然養殖環境優越且均通過綠色養殖方式進行飼養管理,但在面對市場時,由于沒有品牌,導致價格沒有優勢,影響養殖戶信心。政府應該扶持部分龍頭企業向規?;s化方向發展,樹立本地品牌,大力推廣 “龍頭企業+基地+農戶” 等多種發展模式實行訂單生產,帶動更多農戶參與肉牛養殖;鼓勵吸引更多資本進入肉牛產業,同時不斷延長肉牛產業鏈,推動企業向產銷結合和“農、文、旅” 相結合的方向發展,提高產業附加值,帶動肉牛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西南喀斯特地區發展肉牛產業有優勢也有劣勢,政府部門要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肉牛養殖主體幫扶力度,健全加強基層技術服務體系。養殖主體要充分利用地區優勢和政策支持,用好用足本地農副產品,培育優良品種品系,爭先創優,提升飼養管理水平,樹立本土品牌,延長肉牛產業鏈,推動西南喀斯特地區肉牛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