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祺,吳 通,嚴彥平
(1.西安市藍田縣三里鎮畜牧獸醫站,陜西西安 710599;2.西安市藍田縣九間房鎮畜牧獸醫站,陜西西安 710504;3.西安市藍田縣洩湖鎮畜牧獸醫站,陜西西安 710522)
奶牛的生產胎次和產奶性能一直是乳品產業重點關注的領域,這直接關系到奶牛養殖產業的經濟效益。隨著現代化養殖的普及以及規?;芾砟J降牧餍?,在注重高產奶量和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卻忽略了奶牛自身健康問題,進而增加了奶牛的淘汰率,導致大部分奶牛生產胎次較低[1]。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養殖場奶牛的平均生產胎次都在3 次以下,甚至只有1 次或2 次,生產潛力未得到全面開發[2]。有研究表明,生產胎次對產奶量的影響極顯著,且在一定水平下奶牛生產胎次與產奶量呈正相關[3]。產奶量和乳脂率作為衡量奶牛生產性能的重要指標,也是奶牛養殖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一環[4]。有研究表明不同季節氣候條件對牛乳成分也有顯著影響[5]。但在我國奶牛養殖業中,針對胎次和產犢季節對奶牛泌乳性能的研究鮮有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統計陜西省西安市13 家規?;B牛場的奶牛DHI 測定數據,并對不同生產胎次和產犢季節與奶牛泌乳性能的相關性進行分析討論,旨在探究不同生產胎次對泌乳性能及持續力的影響,以期為優化奶牛場的飼養管理模式及提高奶牛使用年限提供理論依據。
本試驗于2021 年9 月—2022 年10 月在陜西省西安市13 家規?;B牛場中進行,西安地區氣候條件屬于大陸性季風溫帶半潮濕氣候,一年中春季三月份平均溫度最低(-3℃),10 月份平均溫度最高(37℃),本試驗針對一年內全市1346 頭中國荷斯坦奶牛的泌乳情況進行DHI 測定數據統計,統計數據包括產犢季節、生產胎次以及平均日產奶量(kg/d)等。
對各規模化養殖場每月定期進行乳樣采集一次,通過牛乳全自動分析儀(LactoScope FT-B,珀金埃爾默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對乳脂率(%)、乳糖率(%)、乳蛋白率(%)等指標進行檢測,通過牛乳體細胞儀(SomaScope Smart,珀金埃爾默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對體細胞個數(×104/mL)進行檢測。按照以下公式計算4%乳脂校正乳量:
式(1)中M 為非標準奶的重量(kg);F 為非標準奶的含脂量(kg)。
試驗全部數據使用Excel 進行整理,通過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進行t 檢驗,檢測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 的形式表示,P<0.05 表示差異顯著。
由表1 可知,奶牛在第3 胎時產奶量和4%乳脂校正乳產量顯著高于第1 胎和第5 胎(P<0.05),但與第2、4 胎差異不顯著(P>0.05)。第4 胎次的奶牛乳脂率顯著高于第1、2 胎(P<0.05),但與第3、5 胎次奶牛乳脂率差異不顯著(P>0.05)。體細胞個數隨胎次的升高顯著降低(P<0.05)。各胎次間乳蛋白率和乳糖率差異不顯著(P>0.05),但隨胎次增加呈現降低趨勢。

表1 不同生產胎次對奶牛泌乳性能的影響
由表2 可知,秋季奶牛產奶量和4%乳脂校正乳產量顯著高于春季、冬季(P<0.05),但與夏季差異不顯著(P>0.05)。夏季和秋季奶牛牛乳的乳脂率顯著高于春冬兩季(P<0.05),不同季節之間乳蛋白率、乳糖率和體細胞個數差異不顯著(P>0.05)。

表2 不同季節對奶牛泌乳性能的影響
奶牛的生產胎次與奶牛生產性能、泌乳性能以及經濟收益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奶牛的使用胎次普遍偏低,奶牛產奶量一般在3 胎左右時達到峰值,這對提升我國奶牛養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6,7]。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生產胎次對奶牛的泌乳性能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在第3、4 胎次時產奶量最高,5 胎次及以上的奶牛產奶量顯著降低。其原因可能是第1 胎母牛仍處于發育階段,所以產奶量較低,但隨著年齡和胎次的增長,機體和泌乳系統逐漸發育健全,產奶量會逐漸增加達到峰值。童雄等[8]研究結果與本試驗結果相一致,其指出華南地區奶牛中高胎次(3 胎以上)奶牛所占的群體比例較低,導致全年泌乳胎次較低,產奶量會在一定范圍內隨生產胎次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呈現下降趨勢,同時日糧營養和飼養水平已嚴重阻礙高胎次牛在泌乳后期的生產表現,提示奶牛養殖場應注意自身牛群結構合理性,年齡結構中理想胎次年齡應占主體部分;同時注重提高現代化科學養殖技術,進而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韓曉暉等[9]研究指出,生產胎次對于奶牛的產奶量和牛奶成分均有顯著影響,產奶量和乳蛋白率在第2 胎時高于其他胎次,體細胞數隨著胎次的增加而增加。但同時也存在奶牛隨著生產胎次的增多,各項生理機能逐步衰退,免疫力低下造成奶?;既榉垦椎膸茁蚀蟠笤黾?;同時機體因衰老導致對飼料中各項營養成分的利用率降低,對飼料中干物質消化率降低導致產奶量大幅度減少。
產奶量、乳成分及相關指標等在不同季節、不同奶牛胎次下的變異規律,長期以來主要通過各地試驗測定和數據分析獲得,其分析結果對指導奶牛育種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從奶牛飼養技術本身出發,通過加強科學飼養管理以及保障均衡營養供給,盡可能提高產奶量和牛奶品質,保證奶業生產鏈的良性發展,加速現代化奶牛養殖的進程[10]。牛奶中不同成分的高低、變化結果,不僅能體現奶牛的泌乳性能及健康狀態,還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奶牛周圍環境的變化(如溫度、氣候、季節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在4 個季節中的泌乳奶牛中,其中秋季奶牛的泌乳性能較好,秋季奶牛產奶量最高;夏季和秋季奶牛牛乳的乳脂率顯著高于春冬兩季,這與常玲玲等[11]報道的總體趨勢結果相一致,其結果表明產犢季節對乳脂率的影響顯著,夏季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都處于較低水平,而秋冬季較高,其原因可能是夏季溫度升高,奶牛日采食量降低導致攝入能量減少,個別奶牛還會因熱應激影響奶牛健康水平,使其處于亞健康狀態。與此同時,秋冬季節草料主要以干草為主,營養攝入較夏天含水量低,相反干物質含量較高,營養攝入充足進而提高牛奶中蛋白質及脂肪含量。但張美榮等[12]通過收集3000 頭以上奶牛相關信息,指出不同產犢季節、胎次和牛場都極顯著影響奶牛的泌乳性能,其中夏季產犢奶牛的泌乳天數和全泌乳期產奶量最高。不同的結果可能與各個牛場環境和飼養方式的不同有關,進而影響奶牛的泌乳性能。
奶牛泌乳性能除受到生產胎次、產犢季節外,同時還受到品種、飼養環境、飼養管理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深入了解影響奶牛泌乳性能的關鍵因素,對提高養殖管理水平、提高奶牛成產水平和改善牛奶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泌乳階段下的奶牛其泌乳性能具有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干物質采食量、飼料代謝率、營養轉化率等方面,進而表現為產奶量及牛奶品質下降[13]。一般奶牛在產犢60d 左右達到泌乳高峰,養殖場應根據各項指標變化趨勢,提高飼養水平、優化營養供給,使泌乳奶牛達到最佳泌乳性能。與此同時,奶牛品種對產奶性能也具有一定的影響。李樹春等[14]通過德系西門塔爾對國內奶牛進行雜交改良,改良牛泌乳性能顯著高于未改良奶牛,同時高于荷斯坦奶牛。本研究對于奶牛品種改良具有指導意義,提示養殖場在提高自身養殖水平的同時,應注重改良品種進行高效育種,建立品種優勢進而最大限度發揮奶牛生產性能。另外,奶牛舍環境質量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奶牛泌乳性能和健康水平,科學飼養應該做到嚴格控制牛舍溫度、濕度、微生物環境等各項環境參數,做到高效化、精準化奶牛養殖,且對各項指標的變化作出應對措施[15]。
本試驗通過分析不同生產胎次和產犢季節的奶牛泌乳性能變化規律,發現不同生產胎次和產犢季節的奶牛泌乳性能存在顯著差異。隨著奶牛胎次增多,產奶量及校正奶量逐漸升高,第3、4胎次時奶牛泌乳性能更佳。從產犢季節方面來看,秋季奶牛的產奶量最高,泌乳性能較為理想。在實際奶牛養殖生產過程中,養殖戶應當根據奶牛生產胎次和產犢季節對奶牛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群規劃飼養,以提高奶牛的泌乳性能,改善牛乳品質,從而給養殖場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