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實驗幼兒園 唐淑玲
幼兒園勞動教育是指支持幼兒在親歷實踐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體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從而獲得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勞動意識和勞動情感等方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而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需求之一,其內涵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與豐富。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強調“努力建構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強調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必要內容,而實施幼兒勞動教育則是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內在要求。
新時代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和培養時代新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主要目標,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促進幼兒方位發展和快樂健康成長。勞動不僅是對幼兒一日生活提出相應的要求,而且是幼兒在成長過程所需的因素。勞動教育可以引導幼兒學習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懂得勞動的不易,學會尊重勞動以及尊重他人,有助于培養幼兒好的勞動意識、服務精神和助人品格,同時提高其勞動能力。
勞動能夠鍛煉一個人的品格,以往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通常以枯燥重復的無意識勞動為主要教學模式,但是幼兒天性活潑好動,以往的模式對幼兒來說是枯燥乏味的,長此以往,幼兒會喪失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勞動教育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性格愛好等方面展開。游戲具有輕松、有趣的特點,可以在勞動內容上結合幼兒的生活創建游戲活動,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將勞動與游戲進行有機融合,有助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發現勞動契機,創設可操作性的勞動環境,調動幼兒自然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勞動是伴隨人一生的活動,而相對短期的幼兒園勞動,其成果的內隱性使幼兒階段的勞動教育成果不容易被直接看見,因而幼兒勞動教育要更注重培養兒童的情感、態度和習慣。不同于成年人能夠通過勞動創造精神和物質財富,幼兒的勞動教育應更關注勞動過程、勞動情感態度的萌發和幼兒的綜合發展。而且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不僅在勞動課程中體現,還應在生活環節以及家庭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并持續養成。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園課程要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重視幼兒的親身經歷和親身觀察,讓其在實踐操作中獲得經驗的更新與積累。而日常生活勞動是構成幼兒勞動教育的重要形態,為幼兒勞動實踐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經驗素材,所以,幼兒一日生活活動是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幼兒園的勞動實踐活動應滲透在一日活動中,注重生活中的勞動啟蒙。
例如,值日生工作、大帶小服務他人、撿落葉、拔野草等日常活動;用自己在陽臺種植角收獲的黃瓜和西紅柿自制面條,為過生日的小朋友慶生;為自助餐擺桌椅創設環境、設計食譜、洗菜、擇菜;發現三根木棍制作的小鳥觀測站不穩時,幼兒從椅子的橫桿、毛巾架的底座、鞋架的隔板中找到在橫截面增加木條的辦法,讓班級的觀測站變得更穩固……這對成人來說輕松、簡單的事,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說要順利種植、養護、收獲,需要花費更多精力與耐心,即使過程很辛苦,但幼兒用汗水換來的勞動成果,在收獲勞動果實時,更讓他們深刻地明白哪怕是生活中極為常見的食物也是來之不易的,從而對食物產出敬畏之情,學會愛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
盧梭系統地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毋庸置疑地與自然相生相適、相合相契,教育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勞動教育應以幼兒為本、尊重幼兒興趣與需要,歸還幼兒的主動權、參與權、自主權等,以促進幼兒全面和諧成長。以往的勞動教育,教師擔心幼兒動作慢和不安全,都是以包辦的形式代替。在自然教育背景下,對以往教師的高控現象進行了改革,對傳統組織流程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將勞動的主動權交還給幼兒,放手讓幼兒去做。
例如,以往教師帶領幼兒吃早餐或下午點心,會控制、包攬幼兒的勞動行為:打餐點、端餐點、吃完之后將碗中殘渣清理干凈、擦桌子、擺放好桌椅,整個流程都是由教師自己完成,幼兒沒有參與進來。在自然教育觀下啟動新的流程:幼兒自己到專門放置餐盤的地方拿取餐盤——自行取餐(吃糕點時將糕點皮剝掉、吃雞蛋時自己剝蛋殼等)——幼兒將碗中殘渣清理干凈——幼兒清洗自己的餐盤——幼兒分類放餐具——幼兒擦桌面,將桌椅擺放到原位。
教育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這種教育可以從自然、他人和事物等方面獲得,作用于幼兒,是良好的自然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因而,幼兒勞動教育需要注重培養幼兒的情感、態度和習慣。
以大班的勞動實踐活動“植物澆灌器”為例,當幼兒發現澆灌植物時水壺漏水會把陽臺弄得很臟,保育員清洗陽臺很辛苦,他們嘗試繪畫設計圖,選擇合適的材料,遇到“架子站不穩”“打孔”“蓄水”“引水”“漏水”等困難,經歷不斷改進再制造的過程,終于制作了一條能將水引到種植區角落的灌溉器。當看到親手制作的灌溉器成功將水引到最遠的一顆植物時,幼兒歡喜雀躍,激動程度毫不亞于火箭發射成功,幸福感與成就感不言而喻。幼兒在其中體驗到了勞動成果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便利,深刻地明白了自己擁有提升幸福生活的能力。理想的勞動實踐活動應是勞心勞力、相互交融的過程,在勞力的基礎上加上勞心,兩者呈雙螺旋的狀態,不斷拓寬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學習能力的養成,也有內在思維的創造,蘊含各種勞動品質,是綜合性的內在獲得與發展。
幼兒園一日活動包括盥洗、如廁、喝水、午睡、餐點等,是幼兒在園活動的重要部分,在其成長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幼兒園的勞動應緊緊圍繞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有意識地讓勞動教育滲透幼兒生活全過程,并體現小、中、大各年齡段基礎分層,各有側重。
1.勞動教育目標來源于幼兒對現實生活的需要。
小班側重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小班幼兒處于自主意識的萌芽和發展階段,這時引導幼兒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不僅能培養幼兒主動勞動的意識,還能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習慣。如自己使用湯勺吃飯;穿脫鞋襪、褲子和外套;提褲子;用紙巾擦鼻涕;卷高衣袖洗手;取餐;搬動小椅子;簡單種植和飼養等。
中班以服務他人和主題勞動為主。中班幼兒具備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務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服務他人和集體的愿望。如通過系鞋帶、包書皮、疊被子;自取餐點;擦桌椅、整理物品、收拾玩具、擺放碗筷等值日性工作;參與集體種植、養殖以及班級小修補和制作等,增強服務他人和集體的意識。
大班關注提升勞動思維能力。大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自立意識和較強的自理能力,可塑性很強。通過扣紐扣、洗手帕、洗小件衣服;掃地、倒垃圾、整理床鋪、收拾碗筷;剝豆角、擇菜、包餃子、做面食;為班級修補玩具等,增強幼兒的勞動意識,提升幼兒的勞動計劃能力。
2.勞動教育內容來源于幼兒對生活的觀察和實踐。
幼兒勞動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是伴隨幼兒生活的過程自然而然地產生的,所以幼兒勞動的發生是自然的,為解決生活問題而存在,通過勞動可以改變和促進幼兒生活質量的提升,從而提升幼兒生活品質。
一是勞動問題的發現在生活實踐中產生。如讓幼兒發現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玩具或圖書亂了怎么辦?早晚接送時間,幼兒園門口有點擁堵怎么辦?幼兒園水池里的小魚被鳥叼走了,要怎么保護它們呢?幼兒在生活中通過觀察有了許多的小問題,教師通過引導幼兒討論,找到解決辦法,然后分組展開不一樣的勞動活動,總結梳理經驗,從而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
二是實踐中解決的勞動問題回饋于生活。如幼兒將缺角少頁的圖書補好了,又能看到完整的故事了;幼兒園校門口放上了幼兒自行設計制作的“分流隔離柱”,將家長和幼兒分成兩隊,進出分流,很好地提高了早晚接送速度;小班的幼兒在水池邊圍上一圈奶粉防護罐,再在上面蓋上一個防護網,保護了小魚不被叼走,又能跟小魚一起玩游戲了……幼兒通過自己的摸索和實踐,通過勞動解決了生活中的困惑和問題,同時享受著勞動帶來的新變化和驚喜。幼兒既是勞動的主人,又是勞動的直接受益者。
幼兒是在與自然萬物的接觸中發展的。大自然作為活教材,是幼兒成長的源泉,而幼兒回歸自然的最好媒介是勞動。趙榮輝教授在《勞動教育與合理性研究》中提到:“兒童勞動是在兒童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這個基礎上認識到周圍世界的體力活動。”兒童通過勞動,積極探索自然的奧秘,用身體測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體驗自然的魅力。
1.勞動遵循自然生活的邏輯。
例如,生活中幼兒自理能力的鍛煉,幼兒學習了為自己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為保持班級環境整潔,幼兒學習清潔衛生,懂得愛護集體;以前生日吃現成的蛋糕,現在自己做長壽面與大家分享。再如,種植勞動的學習,從一顆種子到收獲許多種子,再從許多種子到另一顆種子,是為了讓生命無限循環而生生不息。幼兒發現,要想再次獲得果實,還需要新的種子進行種植,于是教師引導幼兒將成熟的南瓜、葡萄、小金桔等摘下,切開果實,將種子挖出來洗凈、晾曬,比一比、稱一稱、數一數,并小心地儲存起來,等到下一個春季再來播種,期待著在下一個種植過程中收獲更多勞動果實。
2.勞動來自生活經驗的自然遷移。
例如,什么樣的架子可以牢固地支撐重物?教師引導幼兒從掛毛巾的三腳架、小朋友坐的小椅子中得到啟發;怎樣將小米和水送到高高的樹上喂小鳥,有的幼兒說爸爸告訴他有個叫轆轤的東西可以幫助我們,轆轤怎么轉?幼兒到班級活動室找一找:原來盥洗間的抽紙筒跟它長得很像。在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比較時,教師要做的是提供契機,讓幼兒多看、多想、多做,使幼兒在觀察中得到的經驗提煉為自己的技能,不斷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關注幼兒的情感變化,從語言、肢體以及眼神等方面肯定幼兒的勞動作品,并給予幼兒鼓勵,有效提高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其創造力,幫助其實現自己的勞動想法。

加強幼兒園與社會的有效互動是新時代對幼兒園勞動教育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幼兒的活動場所不應局限在幼兒園內,家長多元的資源、社區豐富的自然和文化環境資源,不僅可以擴大幼兒勞動學習探索的空間,也可以使勞動課程內容得以延伸拓展,有利于幼兒想象力的培養。
1.鏈接家長資源。
在勞動課程實施過程中,常常需要一些水利、木作、泥水等相關專業的知識解答和活動原理支撐,面對這些方面的專業知識短板,教師也充滿困惑,可以嘗試打通園外資源的有效鏈接,通過相應途徑讓不同崗位、職業和工作領域的家長積極參與勞動課程建設,成為幫助幼兒解決工程勞動問題的顧問或專家。
2.聯動家庭教育。
幼兒園圍繞勞動教育積極開展培訓,定期向家長推送有關勞動教育的相關文章;組織線上家長開放日活動,通過視頻錄播方式讓家長觀看幼兒在園生活勞動的情景,使父母意識到孩子很能干,既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能為同伴和教師做事;通過家長園地向家長介紹幼兒參與家庭勞動的必要性;開展“家務勞動我來做”“爭做勞動小能手”“勞動小模范評選”等活動,挖掘家庭中可以實施的勞動教育內容,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
3.融合社區環境。
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除了幼兒園,社區環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春天社區修剪樹木驚了小鳥,幼兒為無家可歸的鳥兒做鳥窩和喂鳥器、搭建觀鳥臺;幼兒園旁邊新增的社區共享單車停靠點引發了幼兒設置社區“共享書屋”的想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設計和木作勞動,他們將帶有“流動圖書和電子圖書”的共享書屋向社區居民隆重推出,受到社區老少的關注和贊賞,促進了幼兒勞動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養成。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園勞動教育的組織與實施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內涵,將勞動自然融入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家園攜手,給予幼兒充足的勞動時間和機會,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鍛煉其勞動思維,為幼兒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