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摘 要】 《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南》為特殊教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提升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特殊教育教師要強化責任擔當,努力完善自身素養、錘煉師德,以生為本、積極致力于學生發展,加強家校社協同、創設良好教育環境,對標指南的要求,努力將特殊兒童培養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國家有用之才。
【關鍵詞】 《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南》;特殊教育;教師;師德;家校社協同
【中圖分類號】 G760
2022年11月,教育部印發了《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南》(簡稱“指南”),這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推進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教師是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促進特殊兒童最大限度發展的核心要素。特殊教育教師應從自身出發,對標“指南”要求,切實推動“指南”落地生根。
一、落實“指南”對教師素養的要求,以師德為先整體提升特教教師專業水平
“指南”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點內容,強調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重視教師專業成長。廣大特殊教育教師應該按照“指南”的相關規定,提升自身的特殊教育素養,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一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師應關心熱愛特殊教育,尊重關愛特殊學生,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細心和恒心,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二是加強專業能力建設。教師承擔著教導學生、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引路人角色,其素養會影響學生的成長,教師要通過學習、實踐及反思等途徑,重點提升自己的特殊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能力,推進醫療康復與特殊教育相融合;承擔隨班就讀工作的教師還應認真學習融合教育相關知識技能,提升融合教育專業素養。三是加強教科研能力建設。教師要主動參與跨區域教研、校際聯合教研、普特聯合教研、特殊教育專題教研等活動,不斷提升教育評估、教育教學、學習環境創設和家庭教育指導等能力,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二、落實“指南”對學生發展的要求,以學生為本加快促進特殊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
“指南”要求,尊重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以適宜融合為目標,使特殊兒童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掌握適應未來發展所需基本的知識技能,努力將特殊兒童培養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國家有用之才。特殊教育教師應落實“指南”要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針對特殊學生的特點,在精準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潛能開發、缺陷補償。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特殊教育教師要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明理守法講誠信、勤勞篤行樂奉獻,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心理品質、生活態度和社會責任感。二是優化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特殊教育教師要根據特殊學生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以啟發式、探究式、直觀性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了解有效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特殊學生掌握適應未來生活和發展所需的學科基本知識、基本的生活和職業技能。三是推進融合教育,注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特殊教育教師要積極創設融合教育教學環境,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注重差異教學與個別指導,注重醫療康復與特殊教育融合,幫助學生加強針對性康復訓練,并將訓練內容與實際生活、教育教學相結合,提升特殊學生在動作、感知覺、認知發展、溝通與交往、情緒與行為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落實“指南”對協同育人的要求,家校社協同為特殊兒童健康成長創造條件。
“指南”強調,要健全特殊教育工作機制,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教師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進學校、家庭、社區形成有效育人合力。一是主動密切家校溝通。特殊學生的教育教學更需要家庭的理解、支持與配合,特殊教育教師應該與家長建立定期、密切、深入的聯系,積極通過家長關心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及健康狀況,與家長共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途徑。二是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教師應該主動向家長宣傳并做好政策解讀,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遵循特殊兒童成長規律和特殊教育發展規律開展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家庭特殊教育指導,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幫助家長轉變不科學、不正確的觀念。三是積極爭取社區幫助。特殊教育教師要積極爭取特殊兒童所在社區的支持,借助社區的平臺與資源,更好地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合力,創造條件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特殊兒童健康成長。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學院院長、教授,本文原發于教育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