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軍
【摘 要】 黑龍江省林口縣特殊教育學校堅持立足實際、培育特色、服務社會的發展思路,開發了一套符合特殊教育規律、貼近生活實際、重視潛能開發、體現個性差異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師資隊伍建設、資源建設、平臺建設方面著眼保障、強化支撐、創設氛圍,培養有文化、會交往、有特長、能生存的特校畢業生,探索了一條縣級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職業教育的特色發展路徑。
【關鍵詞】 縣級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60
《“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著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促進殘疾人的康復與職業技能提升,讓殘疾學生有一技之長,為將來就業創業奠定基礎”。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是幫助殘疾學生回歸社會、減輕家庭負擔、緩解社會壓力的有效路徑。多年來,黑龍江省林口縣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尊重差異、促進融合、支持就業”,以“人人有技能”為教學目標,構建了德育為首、學段分流、普特融合、勞動教育(技能教育)與特殊教育相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職業教育成為學校特色發展的強力引擎。
一、立足實際,以開門辦學拓展職業教育發展空間
學校自1959年建校以來,一直秉承讓學生學會勞動、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回歸社會的教育理念,始終堅持把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作為辦學特色來抓,發展職業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學校生源80%以上來自農村,多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在校學習時間長,能比較系統地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學校辦學以學生生存能力培養為中心,集學前康復、義務教育、職業技能培訓于一體,兩端延伸,多元發展,力求每一名畢業生都能學到扎實有用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成為有德性、有文化、有技能的勞動者。
縣級特校發展職業教育要因地制宜,從實際情況出發,所設置的課程服從于社會的需要,適應本地經濟的發展。學校積極探索面向市場和產業、投資少、見效快、實用性強的專業方向,開展面向殘疾學生的“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養模式。學校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培養方案,提高技能培養的靈活性、適應性、針對性,全面施教、因人施教、分層施教,推動學生個性特長與綜合素質和諧發展,讓學生進得來、學得好。
縣級特校要辦好職業教育必須解決資金投入、基地建設、師資、開發項目、學生畢業出路5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開門辦學。學校整合殘聯、民政、教育、社區等資源,一校掛多牌,企校聯辦、產教結合、內引外聯,創辦實習基地,實施定向培養。除與合作企業聯合開展各種訂單制、學徒制培養項目外,還在社區與殘聯成立“職業技能庇護所”等來解決學生畢業出路的問題。學校通過前店后廠、參加各種展銷會、舉辦學生作品義賣、成立職教產品銷售中心、依托各種公司代銷、組建職教聯盟集中銷售等各種方式,讓學生了解市場,學會經營,解決因缺乏銷售渠道導致學生手工藝產品滯銷的難題。同時還能向社會展示特校職業教育的成果,擴大社會影響,以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形成良性循環。
二、尊重規律,以構建育人模式為重點提升辦學品質
職業教育要成為特校辦學特色,首先,要建立一套與職業教育相適應的育人模式,以開發潛能、發展學生特長為基點,積極開展殘疾學生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做好殘疾學生教育與就業銜接工作。其次,要開發使用好校本教材。應根據殘疾學生的特點,鼓勵教師自主開發適應學生的校本職業教育課程,開發面向市場、突出特色、因人制宜、量力而行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在培養目標上呈現多樣化和層次性,避免出現只抓職業技能教學、忽視文化知識教育的短期行為。
學校根據本校學生特點,開發了一套課內與課外結合、必修與選修兼具、勞動教育與技能訓練并行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一)德育為先,養成規范
學校開展職業教育始終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凸顯育人使命。學校開設職業道德課,把立德樹人與技能學習相結合,努力培養殘疾學生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良好職業素養。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實地考察,邀請優秀畢業生回學校做報告,組織學生參加不同層次的勞動、職業技能比賽與手工作品展示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快樂、崗位的要求,培養自力更生、精益求精、力爭上游的精神品質。
(二)理實融合,個性發展
特教學校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學校在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的課程外,按照省市縣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要求,合理規劃課程設置,以“必需和夠用”為原則,融“教、學、做”為一體。課程分理論課和實踐課兩種形式,不同學段、不同職業類型有不同的理論和實踐操作內容,力爭讓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中至少掌握2種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能。
學生從入學開始,低年級段開設勞動教育和生活適應課,重點培養動手和自我服務能力,學科知識與勞動教育課時比例為7∶3。根據學生的殘疾類型和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逐步培養學生勞動興趣。中年級段開設職業技能融合課、勞動和職業教育理論課,學科知識、勞動教育、職業技能培養課時比例為5∶2∶3。該階段進行勞動和職業技能教育第一次分流,初步實現學科知識與職業技能融合,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規范和職業技能,為學生今后職業技能培訓奠定基礎。教學時學生打破年級的界限自由組合,采用“走班”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教育內容。高年級段實施“7+2”或“9+3”職教班定向分流培養,對有就業意向的學生重點進行較為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每周利用一定時間到企業和基地實習,學科知識與職業技術課時比例達到3∶7。學生技能考核合格后,頒發“畢業證+技能證”,向相關企業推薦就業,實現學生技能培訓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
(三)尊重差異,支持就業
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技能學習,做好就業準備,學校還開設了舞蹈、剪紙、插花、玉雕、木雕、烹飪、烘焙、種植、假發編織、線繞畫、DIY手工等多個特長班,編寫了《編織》《十字繡》《剪紙》《律動》《插花》等應用性校本教材。特長班都配備專門的職教教師,堅持技能培訓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的教學原則,采用分組教學、分層指導、個別輔導、反復訓練的教學方法。
職業方向的選擇重在因材施教,發揮潛能。如聽障學生視覺發達,模仿能力強,教學中重點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如木雕、玉雕、插花、茶藝和烘焙等。輕度智障學生的學習重點放在就業培訓,如打字、剪紙、手工、面點制作等;中、重度智障學生的學習重點放在生活自理和家政培訓上,如整理內務、洗衣服和烹飪等。農村學生可以學習“種養殖、食用菌栽培、木工、編織”等課程,城鎮學生學習“雕刻、裝潢、烹飪、水暖、插花、焊接、汽車鈑金”等課程。教學時針對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進行多專業組合訓練。成績優異的學生成立高考班,學習繪畫和設計。
三、強化保障,以多方協同探索特殊職業教育發展新路
縣級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要加強支持保障體系的建設,充分挖掘各個方面的資源,為我所用,整合創新,用最小的投入,贏得最大的收益。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聯系實際,講究實用、實效,企校聯辦、產教結合、分流培訓、定向輸送、訂單就業,走出了特教學校開展職業教育的新路。
(一)師資隊伍建設重在普特融合、一專多能
職業教育要成為辦學特色,擁有一支專業過硬的教師隊伍是關鍵。為了培養特教教師的綜合素質,練就專業引領和一專多能能力,學校主動與普通教育融合發展,加強教師培養,實行培訓渠道“雙軌制”——教師同時參加普教和特教的業務培訓、教研活動與比賽,培養目標“雙師制”——教師既要取得特教的教師資格證,又鼓勵考取職業技能證。教師素質提升為學校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資源建設重在多元合作、育人增效
學校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整合縣殘聯、民政、社區、職業高中、各類企業等單位的教育資源,一校多牌,訂單就業。一是校內建好用好各類實習實訓場所。學校建設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陶藝室、烘焙室、木刻室、裝裱室、插花室、剪紙室、烹飪室、DIY室、玉雕室、蔬菜大棚、葡萄園等13個專業實訓室和勞動教育場所,總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各種職業教育設備價值40多萬元。二是校外拓展合作辦學路徑。學校與林口縣匯通木業、德君畫廊、好食光甜品店、茗仁茶樓、書刻藝術創作基地等單位合作成立學徒班。學生既是學校在校生,又是企業預備工人;每周一、三、五下午到企業實習,其他時間在校學習,畢業后經考核合格直接進入企業工作。
(三)平臺建設重在多方探路,營造環境
學校想方設法擴大職業教育的辦學影響,多渠道打通畢業生就業路徑,推動形成助殘良好風氣。一是利用學校作為省、市、縣殘聯職業技能和特殊藝術人才培訓基地的優勢,完成好各層次職業競賽、演出和實用技術培訓任務。二是抓住各種平臺展示學生技能特色,營造良好辦學環境。如2020年2月,林口縣教育體育局舉辦特教學校學生手工作品義賣活動,共獲銷售收入4.6萬元。同年12月,林口縣委、縣政府在縣文化創意產業園專門設置了學校剪紙藝術展館,展示殘疾學生的剪紙作品。2021年5月,學校在臨街門市開設鮮花店,對外承接插花業務;同時建設網絡銷售平臺,銷售學生制作的各種手工藝作品。同年6月,學校學生代表林口縣到黑龍江省電視臺“愛上這座城”欄目進行現場技能展示。
學校辦學70多年來,培養了一批自食其力的“能工巧匠”,在校生在國家、省市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頻頻獲獎,真正實現了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為家長分憂,在社會立足,追求人生出彩。學校的職業教育辦學成效也說明,縣級特校只要解放思想,主動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緊緊圍繞學校發展實際,把握勞動和職業教育融合的有利契機,就能走出一條適合的特色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林口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15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