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 錢志亮
【摘 要】 運動協調能力是視障兒童運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律動教學可以鍛煉視障兒童的運動協調能力。通過對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和律動教學的研究進行梳理,總結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特點,探討律動教學在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發展中的作用,以期為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 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律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61
一、引言
運動能力的發展對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受視力缺陷的影響,視障兒童缺乏適當的體育鍛煉和大動作發展機會,其運動技能發展并不理想。很多視障兒童在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指標方面都與普通兒童存在明顯的差異[1]。面對這一問題,教育者要設計出符合視障兒童發展特點和視障兒童自身興趣的方法,帶動其參與運動。
律動教學是體態律動教學法的簡稱,是由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提出的一種提升音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法的基本內涵是讓學生在聆聽旋律、體驗節奏的過程中,促進其聽覺、情感、運動及思維的內在聯動,使學生在簡單、直觀的肢體律動體驗中表達自身對于音樂內涵的理解,感受音樂的魅力和活力,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2]。律動教學不僅讓兒童體驗到音樂的美妙,而且能提升兒童的運動能力。同時,兒童在運動的過程中需使用各種感覺通道來配合節奏、旋律等,可以充分鍛煉兒童的運動協調能力。
基于此,本研究以律動教學為主要切入點,總結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特點,探討律動教學促進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提升的具體實踐形式,以期為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二、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發展特點
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精細運動的協調、粗大運動的協調、運動協調的影響因素、運動協調能力的評估量表。其中,精細運動的協調包括手眼協調、手口協調、手腳協調等,對個體適應生存及實現自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粗大運動的協調包括跑、走、跳、跨等,主要涉及基本大動作[4]。就目前相關的研究結果來看,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視障兒童的運動協調能力普遍低于普通兒童。Brambring將4名先天失明的兒童的測試結果與普通兒童常模做對比,分析視障兒童與普通兒童動作技能的發展差異。結果發現,與普通兒童相比,視障兒童動作技能的獲得存在延遲,平均延遲期為14.5個月[5]。我國學者的研究也發現,全盲兒童掌握使用勺子吃飯的技能比普通兒童晚兩年以上,學會刷牙、自理大小便等技能的時間也有所推遲[6]。此外,在對視障兒童身體健康狀況的調查中,以肺活量、立定跳遠、握力等作為測查項目,同樣發現視障兒童的身體機能和素質指標與普通兒童存在顯著差異,其原因在于視障兒童普遍缺乏足夠且適當的體育鍛煉[7]。
二是視障兒童的運動協調能力會隨著個體生理的成熟而發展。運動協調能力需要人體骨骼、肌肉關節組織以及神經系統的參與。這些組織會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逐漸成熟,為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提供基礎。個體只有到達相應的生理發展水平,并在頭腦中建立相應的動作結構后,運動協調能力才會相應發展[8]。因此,根據兒童所處的年齡階段開展適當的運動活動,可以有效促進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
三是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關鍵期。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和兒童語言的發展一樣,都有關鍵期。在關鍵期加強相應的訓練和干預,可以減少兒童運動發育遲緩的可能性。Memisevic等對276名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發展的跟蹤研究發現,在學齡前進行及時的干預,可以提高兒童的運動能力,為兒童的整體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9]。
運動協調能力對于視障兒童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運動協調能力影響著兒童期以及未來整個生命周期的健康問題[10]。研究發現,如果兒童的運動協調能力發展水平較低,會導致其運動能力發展遲緩,從而使兒童自尊心受到影響[11]。其次,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與兒童的學校適應和社會性情緒的發展存在聯系。手部動作的協調是許多學習活動的基礎。運動協調能力發展好的兒童進入小學后學校適應能力也更好。Ophir-Cohen等以6—59個月月齡的視障兒童為研究對象,發現視障兒童動作發展(粗大動作與視動協調能力)與其自身的情緒和行為狀態正相關。原因在于兒童動作發展與其安全感和社交欲望有關,并且會對兒童社會情緒行為產生影響[12]。Tr?ster與Brambring對視障嬰兒的研究也表明,運動能力的發展在社會交往、沖動控制以及社會情緒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3]。基本運動能力的獲得有助于兒童的社會交往和互動,進而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情緒。
三、律動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
律動,又稱“體態律動”,由希臘語“Ryhmos”變化發展而來,本意為節奏和韻律,是把人體視為樂器,通過各種各樣的物理活動展現出來的姿態、形狀與動作[14]。律動教學最初是由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發明的一種用于培養學生節奏感覺的教學法。達爾克羅茲認為人們對音樂的反應同時體現在肢體和心理上,他主張從音樂入手,通過控制節奏和身體的動作來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的各個要素。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與實施,律動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組織教學、歌曲教學和欣賞教學等方面都得到了應用,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隨著律動教學在我國的普及,特殊教育學校也開始注意到這一教學方法,尤其在針對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上,律動教學的應用相對廣泛。目前,律動教學主要應用于對聽障兒童和智障兒童的教育中。律動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簡單、直觀的肢體律動體驗中表達自身對于音樂內涵的理解,促進學生運動協調能力發展。
對于聽障兒童來說,律動教學可以培養其對節奏的把握,提高其對韻律的感受、欣賞及表現能力;同時可以強化其視覺、觸覺、運動覺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其健康均衡發展[15]。
對于智障兒童來說,我國有專門設計的課程——唱游與律動。該課程對智障兒童的培養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在律動游戲中加入認知活動[16];二是改善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兒童通過趣味的音樂律動活動,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三是增強兒童的語言能力,通過在活動中使用各種樂器和器具,如串鈴、鈴鼓、木琴等,讓兒童跟隨這些樂器發出不同的聲音,鍛煉語言能力;四是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智障兒童一般都伴有交往障礙,在律動教學活動中,同伴之間的互動也會隨之增多,使兒童在律動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17]。
對孤獨癥兒童來說,律動教學的開展主要圍繞5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根據生活適應課的單元主題內容編排歌曲;二是在教學中滲透奧爾夫的音樂理念,開展音樂教學活動;三是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四是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五是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使兒童受到藝術熏陶[18]。
對于視障兒童來說,律動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少,很多教師及研究者并沒有直接使用律動教學的方法,而是主要采用音樂活動的形式。例如,在音樂課上,讓視障兒童唱歌,提高兒童的歌詞記憶以及節奏把握;在音樂節奏認知活動中,讓視障兒童學習不同樂器,感受不同的節奏韻律,并加入不同的音樂創作練習,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在舞蹈課上,讓兒童通過舞蹈表演的方式來鍛煉肢體語言、感受身體的運動等。總之,大量的實踐和研究較少直接系統地使用律動教學去干預視障兒童的能力發展,基本利用音樂活動的形式來鍛煉視障兒童的綜合素質,同時陶冶情操,培養兒童的藝術素養[19]。
隨著研究與實踐的深入,也有教師結合視障兒童的學習特點,以提高其運動協調能力為目標,開發了類似于律動教學的音樂舞蹈課程。例如,四川省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的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嘗試將盲文點位與舞蹈方位相結合,利用這種創新的方式對視障兒童進行音樂教學,很好地鍛煉了兒童的定向行走能力。這一方式被稱為“盲文點位操”,它在實踐的過程中受到了視障兒童的廣泛好評,同時也為視障兒童的運動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20]。
四、利用律動教學發展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建議
律動教學對于特殊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視障兒童來說,在充分發揮其聽覺優勢的前提下,利用律動的形式讓其不斷變換身體的姿態,可以逐步提升其運動協調能力。
從律動教學的設計內容來看,需要突出針對性和創新性。律動教學是鼓勵兒童自主參與并激發兒童創造力的音樂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律動的創造性和趣味性,提升視障兒童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和運動協調能力。近年來,研究者對“即興”的訓練法較為熱衷,大量的研究倡導參與律動教學的師生用身體的不同擺動或動作來配合音樂。在教學過程中可發揮個人的創意,不要禁錮于傳統理念,盡量讓身體充分融入音樂之中,鼓勵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展現對音樂內涵的理解。
從律動教學的教學過程來看,要注重內容和方法的靈活調整。律動的目的是讓兒童在音樂節奏的帶領下,使大腦與身體之間產生信息的交流。通過這種交流,促進個體的運動協調能力發展。因此,律動教學的內容要貼合音樂,結合視障兒童的學習特點,展現豐富和創新的內容。同時,教師在選取相應的律動內容時,要考慮兒童的實際年齡和接受程度,要根據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確定內容,如難度太大就會降低兒童的參與度。
從律動教學的組織形式來看,要結合視障兒童的實際來組織教學。教師在律動音樂的選取上要貼合兒童的喜好,也可以設計個別化的律動內容,讓兒童享受“一人一案”的律動教學,體現教學的個性化。如果兒童提升較快且參與度較高,教師可考慮設計更為復雜的內容,如“情境演繹”形式的律動,讓兒童在集體環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律動的美妙。
為了更好地發展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學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特點,設計相應的律動課程或活動,創新律動教學實施方式,提供相應的支持性資源,以及安全、高效的學習環境,滿足視障兒童的教育與康復需要。
參考文獻:
[1][7]戴昕,韓東碩.北京市盲生體質狀況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8,15(2):62-65.
[2]胡凱.淺談音樂教學中律動教學方法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8,38(21):190,194.
[3]董奇,淘沙.動作與心理發展(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2-50.
[4]韓文娟.特殊兒童運動能力評估量表論析[J].現代特殊教育,2017(4):20-25.
[5]BRAMBRING M.Divergent development of manual skills in children who are blind or sighted[J].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2007,101(4):212-225.
[6]徐海英.視障兒童的早期關懷與教育——以江蘇省盲人教育資源中心0—6歲盲童的早期關懷與教育的國際合作項目(ECCE)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8]林磊.4—8歲兒童精細動作技能的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1998.
[9]MEMISEVIC H,HADZIC S.Development of fine motor coordination and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2013,14(1-2):45-53.
[10]VANDORPE B,VANDENDRIESSCHE J,VAEYENS R,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level of motor coordination in childhood: A longitudinal approach[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2,15(3):220-225.
[11]PEREZ L,MATA E,MURCIA J.Los problemas evolutivos de coordinación motriz y su tratamiento en la edad escolar: estado de la cuestión[J].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2007(18):1-17.
[12]OPHIR-COHEN M,ASHKENAZY E,COHEN A,et al.Emotional status and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ho are visually impaired[J].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2005,99(8):478-485.
[13]TROSTER H, BRAMBRING M.Early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blind infants[J].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1992,18(4):207-227.
[14]陳少芳.律動教學對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影響探討[J].黃河之聲,2018(15):99.
[15]李春光,吳旭燕.淺談律動教學對低年級聾生身心發展的促進作用[J].教育現代化,2018,5(41):143-144.
[16]顧金萍.淺談唱游與律動教學對智障兒童的康復作用[J].學周刊,2013(28):183.
[17]王玉青,朱悅.淺談唱游與律動教學對智障兒童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7,37(14):142-143.
[18]石麗卿.淺析唱游與律動對自閉癥學生發展的影響[J].現代特殊教育,2011(6):40-41.
[19]魏群英.讓盲生在音樂欣賞課中“動起來”[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215-216.
[20]彭丹丹.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意義探尋——以視覺障礙兒童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3):56-57.
本文為廣東省特殊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律動教學對視障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干預研究——基于兒童入學成熟水平視角”(編號:GDJY-2021-T-a1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宋瑞,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星光學校,518101;錢志亮,北京師范大學,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