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標
摘 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語文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更好的發展。文章以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為基礎,就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語文教學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幫助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力,能讓學生更理解文化的內涵等優勢進行了說明,并就此提出了以更豐富的內容進行教學、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思考、引入更多教學實踐培養學生語文審美意識、將傳統文化和語文課本內容結合展開教學等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以期推動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教學
一、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
1.語言維度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維度強調的是語言的運用能力,包括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需要掌握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學生通過口頭、書面等方式,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包括學生的寫作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理解能力是指學生通過閱讀、聽取方式,理解并準確把握文章或說話人的意圖和觀點的能力;語言應用能力是指學生能根據不同的情景和需求,選擇合適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的能力。
2.思維維度
思維是人類高級智能的重要表現形式,語文核心素養的思維維度則強調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需要具備的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運用語文知識表達自己的思想時,需要具備嚴密、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指學生能在學習語文課程后,靈活運用想象、聯想能力,創造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能對信息進行分析、評估和批判,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的能力。
3.審美維度
審美是人類對美的感受和認識,語文核心素養的審美維度則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需要具備的審美能力,包括對課本中文章的音韻美、形象美和意義美的欣賞能力。音韻美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文章表達出的音節、韻律等方面的美感體驗;形象美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時,能透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了解到文章所表現的形象效果;意義美是指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通過豐富多彩的詞匯、句法等手段,了解文章表達的豐富、深刻意義,從而體會文字的深度和廣度,進而被文字的魅力感染[1]。
4.文化維度
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語文核心素養的文化維度則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需要具備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包括對課文內涵的認識和理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內涵和精神,能將文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了解文化對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影響等。
語文核心素養是一個復合性的概念,是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基本素養,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和文化傳承能力,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語文核心素養內涵
核心素養內涵豐富,不同領域對應的核心素養內涵因領域區別各不相同,且核心素養內涵與時代變化息息相關,即使同一領域,核心素養內涵也會因時代不同出現變化。當代語文核心素養在內涵上反映的是語文學科的本質特性和時代特性。
語文學科的建立是為了將語言的運用能力傳遞給學生,其學科的獨特性在于語言是一種工具,學生早在日常生活中就已學會語言的使用,這讓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更好地開展教學,卻也是教師的桎梏,總有學生會認為語文不需要學,憑借生活積累也可以。高中語文教學并不只是教會學生運用語言,其實質為指導學生能夠充分感受文本情思的同時,內化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經驗,進而理解不同情境下語言產生了怎樣的含義,也能夠借此通過自身的理解以得體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語文核心素養在內涵上反映出的語文學科本質特性。
語言核心素養也反映了語文學科隨時代發展而展現的時代特性。語言是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工具,只有讓自己的言語表達能夠對表達對象產生積極作用,個體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交流與溝通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因此,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社會,個體的言語能力都將是具有普適性的核心素養。當今社會正處于重大變革期,城鎮化不斷提高,信息化正成為常態。巨大的社會變革,需要海量的新時代人才,人才培養則要通過教育才能完成。這對教育有著更高、更嚴的要求。語文教學承擔著育人的職責,語文核心素養作為語文教學的具體體現,也應呈現對應的時代要求,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語文教學優勢
(一)能豐富學生語言積累
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這一維度是基礎內容,包括聽、說、讀、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高中語文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展開教學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方向包括:
1.提高學生語言技能
語言技能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基礎,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中,教師會通過培養學生的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的語言技能,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進而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技能。當前語文教學中常用的語言技能教學方法包括組織學生晨讀、讓學生以不同的詞匯描寫同一事情、組織學生成語接龍,這些對語言技能的教學均是幫助學生積累更多語言材料的有效方法。
2.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運用能力是指學生在交際中運用語言的能力。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教學可以利用各種練習和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語言,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常用的以語言素養為導向的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方法包括:在語文課堂上通過模擬情景對話、朗誦現代文、寫作、背誦文言文等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語言積累。
3.促進學生語言發展能力
語言發展能力是指學生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的二次開發和使用,包括二次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以語言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會用各種練習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如讓學生不借助已有翻譯,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對文言課文進行翻譯,或讓學生為課本上的文章進行合理續寫。通過這些練習,學生掌握了語言的運用方法[2]。
(二)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當教師在課堂上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教學時,學生能由此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
首先,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閱讀是思維的一種形式,可以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例如,通過閱讀現代文,學生能理解當代文學的寫作模式,學習各種修辭手法;閱讀文言文,學生能知道通假字,能了解倒裝句,能理解古人的言簡意賅。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學生可以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思想,拓寬自己的視野,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學生更可以鍛煉推理和判斷能力。
其次,以思維素養為導向的語文寫作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寫作是思維的一種表達形式,通過寫作可以幫助學生將思考轉化為文字,理清思路和表達意見。例如,通過寫議論文,學生可以提高邏輯思維和辯證能力;通過寫敘事文,學生可以鍛煉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再次,語文教學中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口語表達是思維和語言的有機結合,通過口頭交流可以讓學生表達思想,從而提高思維能力。例如,通過對話、演講,學生可以提高思維敏捷性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交際能力和說服能力。
最后,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語言表達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核心素養,以此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語言素養。
(三)幫助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力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教學能提升學生感受語文美的能力和欣賞語文美的品位。語言是人類交流和表達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是培養審美情趣和提升審美能力的基礎。語文教學中,通過學習詩詞、文言文等優秀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表現力。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鑒賞、仿寫等方式,也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不僅需要感性認識,更需要理性思考。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會通過對學生思維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師會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文學作品的內涵,理解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價值觀,從而感受和理解文學作品體現的價值。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反思審美體驗,培養學生對審美價值的主觀感知和獨立思考能力。
要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力,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創造能力也需要提高。語文教學中文化素養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文化背景和蘊含的價值觀,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相互影響的特點,從而培養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綜上所述,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語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欣賞和創造文學藝術作品,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美的感知和理解,從而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
(四)能讓學生更理解文化的內涵
首先,語言素養是理解文化的基礎,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語言,人們可以表達和傳遞文化內涵。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教學中,通過學習和運用語言,學生可以理解文化內涵。例如,學習古詩詞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學習文言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此外,通過學習各種不同的文學作品,如小說、散文、詩歌,學生可以從中領略不同文化的特點和風格,加深對文化內涵的理解[3]。
其次,思維素養能啟迪學生的文化認知。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素養,可以讓學生理解文化的內涵。例如,閱讀文學作品時,學生需要發揮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通過思考文學作品中的情節、人物、主題要素,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更深刻的文化認知。
再者,審美素養可以幫助學生領略文化的美感。文化的美感是文化內涵中的重要方面,而審美素養則是理解和欣賞美感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學習文學、美術、音樂,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通過欣賞古詩詞,學生可以領略中國古代文化的雅致和優美;通過欣賞繪畫作品,學生可以感受不同文化的藝術風格和特點。
最后,文化素養可以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文化身份。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學習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學生可以認識所處的文化環境及所需要承擔的文化傳承重任。
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語文教學優化策略
(一)以更豐富的內容進行教學
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技能,還應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辨能力。因此,必須在課堂上提供更豐富的內容,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豐富課程內容
語文教學應注重全面、系統地傳授知識。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增加文學經典、歷史典故、社會熱點等,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學內容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現實,例如,在學習《記念劉和珍君》一課時,可以適當向學生介紹寫作背景,聯系魯迅同一時期的其他文章,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作家會通過文學作品反映現實問題,進而讓學生認識社會現實。
2.強化文化教育和學科交叉
文化教育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通過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文化講座、文化體驗、文化考查等,讓學生感受文化的內涵。同時,高中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也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學應與歷史、地理、政治學科有機結合起來,以豐富課程內容,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例如,在學習到和歷史相關的文章如《鴻門宴》《采薇》時,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在學習和地理有關文章時,又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加深學生對地理環境和文化的認識。
3.注重閱讀體驗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為了讓學生享受閱讀,可以在教學中加強閱讀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閱讀,例如,讓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讓學生能感受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帶來的不同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文學閱讀了解文學作品的背景、內涵和主題,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能力,讓學生在閱讀時理解文章內蘊,讓學生明白閱讀不是為了識字,而是理解文章的真意。
(二)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思考
要讓學生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語言的運用,反思和探索現實社會。
1.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
多元思維是指通過不同視角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例如,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辯論,讓學生從多視角探討和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章。又如,在學習《故都的秋》時,讓學生想一想,假如寫成“故都的春”“故都的冬”這篇文章又該怎么寫。
2.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通過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在寫作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使用不同的寫作方式和手法,探索新的表達方式。
3.強調語言技能與思維能力的結合
語言技能和思維能力的結合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語言運用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寫作、口語表達、朗讀。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各種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例如,寫作時,要求學生將生活中的小事擴展成一篇文章,還可以組織讀書會、辯論,讓學生通過語言,表達和展示思維[4]。
4.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
語文教育不僅是教授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思辨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讓學生能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例如,以現實中的某個熱點事件為線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寫出對該熱點事件的看法,鼓勵學生觀察社會,鼓勵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表達對社會的思考。
(三)引入更多教學實踐培養學生語文審美意識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意識,讓學生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
1.文學分析和評價
教師可以建立討論組,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評價。例如,讓甲組學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讓乙組學生分析情節發展,讓丙組學生分析文章的意義,讓學生交流彼此的成果,進而了解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和意義。多組對比分析,能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更全面的評價,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2.以多媒體技術立體呈現文字美感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通過音樂、影像、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文學作品,通過立體、影像、聲音感知的多維模式讓學生在多種媒介的交互中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和美感,提升他們的語文審美意識和文化素養。例如,在學習《短歌行》時,可以同步向學生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段,讓學生通過鏡頭語言體會曹操寫文章時的
豪邁。
3.參觀活動
藝術展覽、博物館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場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將教學內容局限在課文上,還可以在課外下功夫。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文化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藝術、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參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展品進行細致觀察和品味,同時聯系課文內容,找到藝術之間的共通性,讓學生在理解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和意義的同時,也能同步理解文字散發的獨特魅力,提升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
(四)將傳統文化和語文課本內容結合展開教學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傳統文化和語文課本內容結合展開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1.教師要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
教師要在教學前對傳統文化進行研究,了解其內涵和歷史背景,為教學任務做準備。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教師要先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理解文章中人物活動背后的文化支撐,只有當教師透徹理解傳統文化內涵后,才能在教學中將傳統文化和課本內容有機結合,進而傳授給學生。
2.選擇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深入探討
高中語文中有很多課文是和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從必修一到必修五,必有一個單元全是文言文,充分詮釋了課本內容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因此,教師可以從語文課本中選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如《離騷》《寡人之于國也》,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
3.引導學生體驗傳統文化
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傳統文化的形式,如中國畫、書法、傳統音樂、戲曲,讓學生除了通過文字形式了解傳統文化外,還能從視覺、聽覺的角度了解傳統文化。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如賞花、品茶、體驗傳統民俗,讓學生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語文教學,注重的是對學生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維度的全方位培養。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不僅了解語言,更重要的是通過語言的運用,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
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和形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以更豐富的內容進行教學、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更多思考、引入更多教學實踐培養學生語文審美意識、將傳統文化和語文課本內容結合展開教學,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維度的全方位提高,讓學生能在語文教學中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輝.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C]//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三),2021:176-179.
[2]黃陽燦.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以荷花教學為例[J].才智,2020(18):103.
[3]潘文深.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荷塘月色教學為例[J].語文天地,2020(4):21-22.
[4]吳珊珊.“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高中語文文本細讀策略研究: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節選)群文閱讀為例[J].教師,2021(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