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頂燕
摘 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結合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題目,分析了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改革的價值邏輯、現實困境、基本原則和路徑,以期推動語文作文教學研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
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占總成績40%的作文就是衡量學生是否具有較強語文應用能力的“試金石”。新高考導向下,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時也逐漸暴露某些問題。因此,研究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勢在必行。
一、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改革的價值邏輯
(一)提高應用寫作能力
所謂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就是在材料引發考生思考的基礎上,激發寫作欲望,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以此增強寫作的針對性與明確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會辨析重要概念,在多種維度的比較中進行說理論證的一種新的作文命題形式。因此,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改革有利于引導學生感受寫作奧秘、提高寫作能力,養成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為培養學生的高質量寫作能力打牢基礎。
(二)提高邏輯判斷能力
從本質上來說,任務驅動型作文就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帶著明確的任務指令寫作,完成多維度的思辨與表達。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改革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探究思考,加深自身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自身的邏輯判斷能力,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夠在復雜問題面前有個人明確的觀點和態度以及思辨論證的能力。
(三)推動內涵式發展
新高考背景下,語文作文教學更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僅要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還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為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合作交流、反思悟學,促使學生主動了解寫作技巧,從而使閱讀與寫作進入正向循環,推動作文教學向著精細化、科學化、高效化發展[2]。
二、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困境
(一)分類尚不統一
2015年以來,隨著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出現,并且成為近幾年來高考作文的常見命題形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任務驅動型作文對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是目前對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分類尚不統一。有人根據任務要求的明確程度將任務驅動型作文分為強任務、弱任務,也有人根據任務的具體要求將任務驅動型作文分為觀點闡發類、權衡評價類、場景表達類。因此,在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的不同,導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不完善。部分教師往往按陳舊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二)寫作思維僵化
當前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習慣以不變應萬變,將原本能夠激發學生新的寫作思路的作文題目歸為陳舊的主題作文。例如,“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但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部分教師直接將上面材料,歸為“勤奮”“創新”等比較傳統陳舊的主題作文,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啟發。這不僅影響學生語文寫作的興趣,同時也影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和表達方式,嚴重影響學生語文作文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改革的原則
(一)適契性
在開展高中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提前研究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心理特點、認知規律等,結合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引導學生認識主題、內容、場景、形式等具體要求,使學生更好地學會、弄懂任務驅動型作文,寫出貼合實際需求的作文內容,如面對廣大網友的“號召信”,學生在寫作時,心中要有讀者意識,除了需要具備書信的基本格式外,同時還要注意語言要通俗活潑,觀點明確,避免寫成“四不像”的作品[3]。
(二)差異性
高中生的思維常常是天馬行空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鼓勵學生素材選用、觀點闡述的多樣性,使學生具備科學性、多維性的思考能力。比如,2021年全國卷語文作文題目: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任務里面給出了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個人,因此,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論證,而不必為了減小學生寫作的難度,忽視了對管仲這一角色的思考。
(三)整體性
文章的寫作效果受文體風格、修辭手法、篇章結構的影響。一篇文章最基礎的要求是結構完整,思路清晰,整體布局良好。《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明確指出:“寫作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合理安排結構,力求有個性和有創造性的表達。”這意味著高中的作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寫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的文章,還要提高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發展作文思維時,要指導學生結合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要求,整體設計文章寫作思路,合理規劃文章的結構,并積極使用符合文體要求的語言。比如,教師可以根據作文題目中“演講稿”的任務要求,給學生講解演講稿的特點、類型、行文風格等,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樹立演講者意識,突出演講情境,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做到有的放矢,觀點明確,論證嚴密。
(四)思辨性
寫作當中的思辨性是關系文章質量的重要指標。思辨性不僅體現在文章的具體例證當中,也體現在行文的邏輯語言當中。例如,在面對“傳統節日、外來節日、人造節日,應該如何取舍?”這樣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時,需要學生厘清概念,分析當前傳統節日、外來節日、人造節日之背景,同時全面分析傳統節日日漸被淡化,外來節日、人造節日被刻意宣傳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創新文化的關系。
(五)時代性
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一般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其對寫作主題、內容、場景、形式等要求非常明確,主要考查學生的思考、應用寫作能力。教師要結合新聞時事、政策觀點、歷史典故等,引導學生立足時代,對社會和現實進行綜合性、深刻性、客觀性的思考和認識,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做一個建設者,永遠比單純地希望砸爛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難能可貴”作文任務是:對于“批判者”“建設者”,你更欣賞誰?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進行作文。這就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文字背后的含義和立場,并能夠根據時代要求做出正確的選擇,并且在作文中要明確地體現自己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四、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改革的路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明確指出“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以上四個方面的培養和發展與學生的寫作緊密相關。
(一)以準確化為基礎,確保精準立意
面對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師要首先帶領學生通過分析任務要求,明確任務指令,確保準確立意。例如,2021年全國卷語文作文題目: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4]。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學生需要明確寫作文體是讀書會上的發言稿。發言稿的主題是寫自己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中一人的思考和評價。受眾是自己的同學,語言需要活潑又不失文采。
(二)以深刻化為支點,激勵創新思維
當前部分高中生在寫作過程中,觀點和素材往往缺乏新鮮感、深刻性。因此,在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陳述知識,應該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舉例例證、比較論證等,深層次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面對“寫一篇致廣大網友的號召信”的寫作任務時,需要學生結合網絡生活的實踐感受,做好對網絡世界的客觀認識,結合任務要求,利用古今中外的實例,以流暢活潑的語言進行深刻表達。另外,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論述,就事論事,切不可堆積文字。
(三)以差異化為前提,激發頭腦風暴
當前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材料形式多樣,要求也越來越靈活、明確。因此,在進行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時,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尊重學生思想的差異性,鼓勵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比如,2019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目: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5]。面對這樣的寫作任務,學生會有多種多樣的寫作思路和表達風格。教師要注重給予差異化指導,引導學生取長補短,尊重觀點的多樣性等。另外,教師還可以科學指導高中生進行小組互學、助學、研學,激發靈感,發散思維,提升寫作效果。
(四)以自主化為核心,持續積累素材
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而面對任務驅動型作文,部分學生完成寫作有一定難度,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自主性積累。因此,在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中教師需根據學情、寫作任務等,提前幫助學生準備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了解素材的內容,分層指導不同寫作水平的學生自主積累日常寫作素材。同時,鼓勵學生利用日常碎片時間進行閱讀與實踐,提高素材積累的技巧性、持續性、高效性。教師還可以組織不同學習狀態、學習進度、個性特征的學生,進行素材交換,共同豐富素材儲備。
(五)以及時性為關鍵,科學指導練習
為了幫助學生擁有更愉悅的寫作狀態、更好的寫作效果,教師要盡可能地進行針對性、及時性的干預,科學疏導學生寫作的焦慮情緒,及時鼓勵和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解決疑點、難點問題。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作文反饋效果,完善教學活動設計。例如,2019年全國卷2高考作文題目: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1.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2.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游行后寫給家人的信。
3.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后寫給同學的信。
4.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后的觀后感。
5.2049年9月30日,寫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勛人物”的國慶節慰問信。
教師根據寫作任務具體要求,梳理寫作的思路。如上面的題目,要求學生能夠結合時代背景、歷史事件、寫作對象特征等進行實際應用寫作。
(六)以合作化為保障,協同支持探究
合作是在科學理念的指導下,長期有效引導學生共同學習、研究、思悟的保障。在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中,家長和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共同合作,集體探討科學寫作方法,為高效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學校可以積極邀請家長了解新高考形勢,真正理解新高考要求。同時,邀請家長參與“創作文學作品”“演繹文學故事”等寫作活動,促使高中生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素材和感受。
(七)以詩詞等為媒介,高效起承轉合
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一定的詩詞名句等來起承轉合、形象演繹、啟迪升華。但是當前學生的詩詞、典故等資源并不充足,即使是高中語文課文中的內容,學生也很難及時應用到寫作中。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寫作中用詞不當,難以發揮詩詞、典故等應有的價值。因此,在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推薦豐富的詩詞、典故等資源給學生,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文采。例如,2022年全國高考乙卷,“以‘跨越,再跨越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受與思考”,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認為:教師若以《進無止境風雨兼程》為標題,那么“人事有代謝,跨越助成長”“往來成古今,風雨起蒼黃”“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等詩句可用于文章的起承轉合、例證說明、文采提升等。
結束語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思維發展與提升,不僅能培養高中生寫作邏輯,提高高中生寫作能力,促進高中生寫作思維品質提升,同時還能推動高中作文教學內涵式發展。因此,希望更多的高中語文教師投入作文教學研究中來,推動作文思維發展走向適契性、邏輯性、整體性、思辨性、深刻性。
參考文獻
[1]張開.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J].語文學習,2015(Z1):8-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3]馬焌.“知識分類與目標導向”教學論指導下的高中寫作教學實踐研究[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2(12):22-23.
[4]張文麗.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審題立意教學策略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20.
[5]陳新元.高中議論文差異化寫作教學與質量目標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