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的《伶官傳序》“與爾三矢”部分充分體現出歐陽修的春秋筆法,將其與王禹偁《五代史闕文》中的記敘對讀,可以發(fā)現此部分表現了莊宗憂慮辛勞而由弱及盛的過程,字里行間流露出褒揚之意。
關鍵詞:《伶官傳序》;“與爾三矢”;《五代史闕文》
《宋史·歐陽修傳》中說:“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 所謂“自撰”,是指私家所撰,非朝廷授命;所謂“《春秋》遺旨”是說采用春秋筆法,寓褒貶于敘述之中,展示出歐陽修的杰出文采。入選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的《伶官傳序》出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七·伶官傳第二十五》,沈德潛評論此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伶官傳序》以后唐莊宗李存勖接受父命,謹奉“三矢”,憂勞興國,而后天下已定,寵幸伶人,身死國滅的事跡作為敘述主體,敘述中深藏褒貶,細讀“與爾三矢”部分內容,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與爾三矢”的敘述,最早出自王禹偁的《五代史闕文》。據王禹偁自己說該書“皆聞于耆老者也”,其真實性有待商榷。這里重點探討二者在敘述上的差異,為方便敘述起見,標號說明。王禹偁的敘述如下:
武皇世傳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曰:“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且曰阿保機與我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溫。汝能成吾志,死無恨矣。”莊宗藏三矢于武皇廟庭,及討劉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廟,請一矢,盛以錦囊,使親將負之,以為前驅。凱還之日,隨俘馘納矢于太廟。伐契丹,滅朱氏,亦如之。
歐陽修在整體采用其敘述的基礎上,對語言做了部分調整,敘述如下: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①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②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③與爾三矢,爾其無望乃父之志!”莊宗④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⑤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第一,將動詞“付”改成了“賜”。“付”是交付,是一般的給予;“賜”則更顯鄭重,《禮·曲禮》有云:“三賜不及車馬。”所謂“三賜”即三命之賜,指臣下相繼接受君主的三道賜命,一命受爵,二命受衣服,三命受車馬。以“三矢之賜”對應“三命之賜”,凸顯其鄭重。同時,句式由短句變成長句,語勢舒緩,也更莊重。
第二,調整了順序,精簡了敘述。將與梁(朱溫)的矛盾擺在了最前面,因為梁晉爭霸是最核心的矛盾,與燕王(劉仁恭)和契丹(耶律阿保機)的矛盾是依附于這一矛盾之上的,王禹偁的敘述“一矢……一敘述……一矢……”顯示出并列的狀態(tài),歐陽修精簡了語言,將三者統(tǒng)一到與梁的矛盾中,可以使重心更突出,層次更清晰。
第三,進行多處調整。首先改變了句式,由陳述句變成祈使句;其次將表假設的“誠(如果)”改成表祈使的“其(一定)”;再次,改變陳述的主語,“你如果能成就我的志向,我就沒有遺憾了”其敘述重點在晉王,“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的父親的志向”其敘述重點在莊宗。這些調整加強了語氣,突出了晉王遺命的莊重。
第四,增加一“受”字,凸顯莊宗的鄭重。
第五,王禹偁的表述是“使親將負之,以為前驅”,“負箭”和“前驅”的行為由部下完成。歐陽修的表述則是“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負箭”和“前驅”的行為由莊宗親自完成,連用“請”“盛”“負”“前驅”“納”展現莊宗秉持先父遺志,時刻牢記使命,親力親為,憂勞興國。
之所以要做如上處理,是因為王禹偁偏向于史事的記錄,而歐陽修要借莊宗的事跡來表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其重點自然要落在莊宗身上。“與爾三矢”這一部分旨在表現莊宗憂慮辛勞而由弱及盛的過程,字里行間,有一種褒揚之意,而這里的“揚”正為后文莊宗寵幸伶人身死國滅之“抑”張本。
作者簡介:張根明(1981— ),男,浙江省龍游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衢州市名師,主研方向為課堂教學和文本解讀。
語文教學之友2023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