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職學生學習適應性是衡量高職學校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顯示,在學習環境方面,影響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因素有家庭環境、學校與課堂環境等;影響學生學習感知適應性的因素有學習認知、學習態度等;影響學生學習行為適應性的因素有學習習慣、專業等。總的來說,對學生學習適應性整體影響最為顯著的因素是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其次是師生關系與課堂環境。對此,建議通過建設校園人文環境、改善師生關系、進行入學專業認可度輔導、提升學生信息化水平等措施,從環境、感知與行為三個方面提升學生的學習適應性,以達到讓學生快速適應高職學校學習和生活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學校;學生學習;適應性
[作者簡介]于海波(1970- ),女,吉林松原人,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育學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23)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4-0108-05
許多高職學生在剛進入學校時會存在難以適應學習生活、學習主動性削弱等適應性問題。當前研究對高職學生適應性現狀以及影響學生適應性的因素等研究相對較少,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討。
一、高職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高職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進行整體調查,以期探究當前高職學生學習適應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1.問卷題目設計思路。在問卷題目設置環節,本文旨在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當前我國高職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情況如何?哪些因素成為主要的影響因素?二是在現有職業教育模式下,高職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適應性是否存在差異?三是高職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是否會受到學生本身的學習行為或個體對學習認知差異的影響?基于以上三個問題,本文選擇《中國大學生學習適應性量表》作為維度參考,采用里克特五級量表(Likert scale),編制出一份針對高職學校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量表,并進行預發放與檢驗。
整個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總體情況調查,說明學生的專業分類及所在年級,主要用于獲得樣本的基本信息,為后續分析統計結果造成的影響提前做好準備。第二部分為高職學校學生適應性相關情況調查,主要從學習外部環境、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人際交往5個維度展開,用于調查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并探究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因素。
2.問卷回收情況與數據處理方法。問卷數據來源為浙江省高職院校學生,以高職一年級為主,共發放610份問卷,剔除數據缺失問卷與信息錯誤問卷,有效回收問卷603份,回收率為98.8%。
問卷常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數來判定其是否可靠,當系數高于0.7時,就可以認為此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即較為可靠。本研究問卷Cronbach's alpha系數如表1所示,總體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957,其余各分項的Cronbach's alpha都在0.75以上。
問卷的效度通常選擇KMO和巴特利特(Bartlett's)球形檢驗作為判斷標準。本問卷KMO的值為0.959,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結果顯示,顯著性P值為0.000***,水平上呈現顯著性,即表明各變量間具有相關性,因子分析的結果有效,結果可靠程度為很可靠,適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3.調查結果統計分析。第一,高職學校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基本情況分析。本研究的整體量表維度分為學習外部環境、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人際交往5個方面,共設置40道選擇題,其中,反向計分題為2、14、15、18、20、28、30、37、38、39。正向計分中,非常同意為5分,非常不同意為1分;反向記分中,非常同意為1分,非常不同意為5分。將反向計分題進行反向賦值后計算總分,總分越高,說明適應性越好。
整體問卷總分為200分,每題中間分為3。當得分低于120分時,說明存在適應障礙。將被試總得分(TP)分為4個分段:“0 總的來說,603名被試高職學生的學習環境適應性較強(M=3.63),而學習行為適應性較弱(M=3.38),學習感知適應性處于較為中間的地位(M=3.47)。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剛入學時能夠較快適應校園生活環境,但部分學生會存在學習方式轉變困難的問題。 第二,不同性別的高職學生適應性比較分析。通過T檢驗探究性別對于高職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分析可知,學習環境與學習感知適應性通過方差同質性檢驗(F值對應的Sig>0.05),接受原假設,觀察假定方差欄。兩個因素皆表示出顯著(Sig<0.05)。這說明性別影響了高職學生對學習環境與學習感知的適應性。在學習環境即對環境的適應性、教師教學方式轉變方面,男生的適應性強于女生。而在學習感知適應性即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方面,女生的適應性要強于男生。在學習行為方面,性別未對適應性造成較為顯著的影響。 第三,不同專業高職學校學生適應性比較分析。將所有調查專業根據專業大類進行劃分,可分為文史教育類、經濟與管理類、工學類、農學類、藝術傳媒類5大類。由于樣本組數多于兩組,因此選擇多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研究。 結果顯示,在方差齊性檢驗中,學習環境與學習行為的方差顯著性大于0.05,說明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即不同的專業對于學生的學習環境適應性與學習行為適應性有一定的影響,且ANOVA分析中,學習環境與學習行為結果均表示為顯著(Sig<0.05)。 專業差異對學習環境適應性與學習行為適應性都有一定影響,即高職學生對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存在一定的學習環境適應性與行為適應性障礙;對于偏向文科的專業類別,則適應性較強。專業差異對于學生學習感知適應性的影響不大。 通過差異性分析并進行排序,可知學習環境變化對藝術傳媒類學生的影響較大,即藝術傳媒類專業學生較其他專業來說,存在更普遍的學習適應性障礙。對于文史教育類學生來說,學習環境變化造成的影響較小,學習環境變化對學習行為的影響較小。 二、高職學校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問題表征 本文將學生學習適應性問題總體上分為三個維度:學習環境適應性、學習感知適應性與學習行為適應性。根據量表分析結果,從這三個維度總結學生在適應全新環境時存在的問題。 1.高職學校學生學習環境適應性的問題表征。環境適應性包括學習生活外部環境變化、教師授課方式變化、人際關系變化等。大部分學生能夠相對順利地適應高職學校的外部環境變化,但在人際關系的變化、教師授課方式的轉變以及課后處理等方面,可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同時,學習習慣的差異也導致學生在學習環境適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教師授課方式的轉變也是影響學生環境適應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職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討論能力和實踐能力,這種要求互動和參與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提出了新要求。 進入高職學校后,學生往往需要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并建立新的人際關系,不少學生會出現適應性障礙。在“我難以加入到別人的討論中去”一題中,有近半數的學生選擇“比較同意”。也就是說,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主動融合進入新的社交圈、建立新的朋友關系是一項挑戰,還有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社交焦慮。 此外,課后處理也是學生適應高職學校學習環境時面臨的挑戰之一。在高職學校,學生通常需要獨立完成更多的課后工作和學習任務,這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然而,部分學生沒有充分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也可能面臨臨時管理方面的困境,具體表現為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時間、不能科學制訂學習計劃以及高效地處理課后任務。 2.高職學校學生學習感知適應性的問題表征。學習感知適應性包括學生對自身的定位、對學習目的的認知、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等方面。其中,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適應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職學校的知識傳授方式從傳統的教師主導的單向知識傳遞方式轉變為多向互動的傳遞方式,這也導致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感知適應性。調查發現,在學習感知維度上,高職學校學生“學習態度”中“學習主動性”的得分不高,部分學生不愿意主動與教師交流,不會在專業學習上主動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此外,“學習主動性”和“未來職業認同”具有相關性,即學生對學習目的認知模糊也會導致學習主動性下降,從而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產生“得過且過”的想法。 在性別方面,男生與女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認知四個方面的學習適應性存在明顯差異。從適應性的得分來看,女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認知方面的適應性均高于男生。在整體分析學生個體維度時,男生在“學習態度”因子中得分最低,為2.86。也就是說,男生在面臨專業轉變或者不感興趣的專業時,學習態度較為消極,這與女生相對穩定的學習狀態形成了明顯對比。 此外,在“我在學業上遇到問題時,總能夠向老師尋求幫助”這一問題上,選擇“非常同意”的女生占總體學生的76%,表明女生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適應性上要高于男生。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女生對理論知識的接受程度強于男生、在課后解決學習困難的主動性高于男生。 3.高職學校學生學習行為適應性的問題表征。學習行為包括學習能力、處理學習難題的方式、小組討論時的發言踴躍程度等。剛入學的高職學生不適應學習方式,主要表現為學習缺乏自主性、主動性,階段性學習目標模糊等。學習行為也受到學習感知的影響。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認知不充分或對自身認知出現偏差,導致學習動機不足、學習熱情不高,出現消極對待學業等問題。 高職學生的專業學習需要較強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教師主要在學習方法、學習大方向的把控和部分知識的精深教學方面發揮作用,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在于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如何制訂專業學習計劃、合理安排時間,是否主動投入學習,對專業學習的積極程度,是他們能否完成專業學習目標、適應專業學習的重要因素。事實上,部分學生對專業學習了解不足,專業認知和學習方式未脫離中學教育階段的習慣,依賴教師安排和專業課程的推動,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差,在遇到專業學習困難和學習壓力時易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 學習動力不足是影響學習適應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數據結果來看,“學習動機”方面的適應性均值得分為3.75,整體處于中等水平,有達30%的學生專業學習動機處于適應不良狀態。在具體題項分析中,在“在上高職學校后我時常提升自己的能力”一項,有39%的學生選擇了“比較不同意”。階段性學習目標不明晰是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部分學生只完成教材或教師規定的學習目標,對其自身而言,沒有階段性規劃。 就高職學校而言,生源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報考動機的多元化。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入學后的學習并不順利,出現學業倦怠和消極學習行為的概率較高,表現為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差,不能較好地適應學習。很多學生對專業學習缺乏足夠的動力,嚴重影響了學習適應性。 三、高職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提升策略 學生適應性障礙問題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成果,根據其產生原因解決學生適應性障礙問題是一個必要舉措。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及問題,現提出以下發展策略。 1.高職學校學生學習環境適應性的發展策略。在幫助學生適應環境方面,學校應給予高年級學生更多的關注,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他們順利越過生活環境適應性障礙。同時,由于男生與女生在環境適應性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女生更可能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適應性障礙,因此,應給予女生更多關注。此外,學校內宿舍與班級的文化建設也是重要內容。由于人際交往最顯著的特點為雙向影響,新生之間相互關系的疏密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有效的人際交往關系能夠幫助新生高效適應新環境,減輕對以往環境的留戀。 在班級管理上,一些心理社團和輔導有助于剛入學的學生迅速熟悉學校,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在宿舍管理上,引導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宿舍氛圍與宿舍人際關系有助于學生快速適應環境變化。高職學校學生出現環境適應性障礙的部分原因是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對此,建立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與集體氛圍能夠幫助新生跨越環境適應性障礙。 2.高職學校學生學習感知適應性的發展策略。高職學校要做好入學教育,增加學生對自身專業與未來職業的認可度,幫助他們明確未來方向,增強學生學習動機。 根據量表研究結果,影響學生感知適應性的因素有環境變化、性別因素等。在面對環境變化時,女生能夠較好保持學習習慣與態度,而男生則更容易在這方面出現障礙,對此,應在環境適應方面更多關注男生。 高職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一般會為自身制定一個短期或者長期的學習目標。因此,學校應當使用軟件監測,及時告知高職學生的學習目標制定情況以及其后期學習活動的推進情況,以便學生們科學地進行學習以及根據目標調整計劃。 學校應重視學生的感知適應性問題,并通過講座、開設課程等方式,讓學生體驗到良好感知適應的狀態,從而順利完成學習。由于高職學生對學習行為自我感知的能力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感知適應性,因此,教師應更關注學生入校后的表現,通過各種舉措提升學生的能力,包括通過利用專業認知學習等方式提高他們對所學習內容難易度的了解、通過實踐訓練增強他們對專業的感性認識、通過綜合直訓提升他們對職業教育價值的理解以及對所在學校教育教學情況的認知。這些都能較好地幫助高職學生提高對自我學習行為的感知,增強他們對學習行動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主動學習,推動學習活動的開展。因此,教師應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的學校生活,提升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 3.高職學校學生學習行為適應性的發展策略。高職院校應當平衡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比例,根據學生的實踐能力等因素進行分類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課程銜接。要積極完善學生激勵制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增加一定的心理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此外,學校還應提供在線學習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線學習平臺開發者可以在資源播放器中融入字典、詞典以及資料庫等播件,使得學生在遇到困惑時可以及時、便捷地查閱相關資源,幫助學生迅速查閱或回顧知識,從而激發他們的在線學習興趣。 學生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多方面學習知識,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隨著學習活動的推進以及學習目標的逐漸實現,學生的學習激情逐漸減弱。對此,教師應當輔助學生,為其制定階段性學習任務,提升其學習專注度。在階段性學習任務的具體制定方面,要借助一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了解高職學生的學習特征,確保制定的每一個學習任務既不過于簡單也不過于復雜,從而有效激發其在線學習興趣與在線學習動機,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敏玉,馮臻,文玉菊,等.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動機和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7):76-82. [2]陳緒敖,方昕.教學方式對大學生自主學習意向影響的機制探析——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視角[J].安康學院學報,2021(2):20-25. [3]鄧碧會,鄧維,李兢.大學生職業適應性狀況及相關對策的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59-63. [4]馮廷勇,李紅.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的初步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1):44-48. [5]馮廷勇,劉雁飛,易陽,等.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進展與教育對策[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35-139. [6]劉巧英.全媒體時代大學生自主自助學習能力培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5(11):92-95. [7]盧彩晨,翁登朝.大一現象:從本科成績單看一年級課程設置[J].中國高教研究,2022(5):27-33. [8]潘曉瓊.高職新生學習適應問題及影響因素研究——以X學院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4):117-118. [9]宋敏,李昂.探索五年制高職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改善措施[J].教育與職業,2014(6):95-96. [10]汪雅霜,汪霞.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投入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2017(1):77-84. [11]張應強.高等教育質量民間立場與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J].大學教育科學,2022(6):4-12+61. [12]鄭曉寧,高靜,劉淼淼.大類招生與培養背景下大學新生適應問題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70-72. [13]M Credé,S Niehorster.Adjustment to College as Measured by 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its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2(24):13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