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 楊璐
[摘要]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建設是其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豐富德育內容、增強文化自信,加強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發展,回歸教育本真、倡導“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針對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建設存在課程定位不明、育人目標不精、教學方法不新、教學資源不足、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其課程建設應明確課程定位,跨越學科藩籬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精準育人目標,明晰基于學段進階式教育目標;創新教學方法,注重過程成長的生態文明教育手段;優化課程資源,構建基于視點的分層遞進教育模式;創新評價體系,構建基于形成的教育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應然要義;實然表征;必然路徑
[作者簡介]鄧華(1977- ),男,重慶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楊璐(1990- ),女,重慶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重慶? 4007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重慶市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點”(項目編號:23JGS60)和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規劃重點課題“重慶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1-GX-17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4-0103-05
新時代,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提出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而生態文明建設則需要持續不斷地培養具有生態文明思維和理念的人才。作為承載著人才培養等重大歷史使命的高職院校,建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全過程,既是建設生態文明應有的責任擔當,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歷史使命。但目前高職院校落實生態文明教育的體系化、精細化程度依然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刻理解其價值意蘊,并根據不同階段生源群體的學情基礎與教育需求,梳理完善生態文明教育知識體系,有機銜接各課程模塊之間的教學內容,設計并落實進階式個體生態文明素養成長發展路徑,切實構建起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建設的應然要義
(一)豐富德育內容,增強文化自信
生態文明教育是新的歷史時期高職院校加強德育工作的必然選擇,更是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基本途徑。其核心內容不僅包含保護環境教育,更蘊含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共生的理論深意。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拓寬,也是傳承并創造優秀文化形態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延伸。高職學生作為最富活力和最具創造力的青年群體,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力支撐,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高等教育環境中,學生不僅是先進文化的學習者,還承擔著傳播先進理念和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同時也是未來的受益者。通過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建設,促進高職學生在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培養文化自信,從而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二)加強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發展
綠色低碳循環是新時代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的必由之路,孕育著經濟增長新空間。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聯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可培養技能型勞動者,為實行綠色低碳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同時,高職院校能通過科技進步成果應用與轉化,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技術改造,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為產業提質轉型升級注入動力。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落腳于學生的生態文明行動,強調生態修復、生態保護,注重培養學生系統的職業認知、精湛的職業技能以及優秀的職業素養,從而為生態發展問題的解決提供社會服務。高職院校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關鍵在于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即讓他們遠離物質主義的價值觀,通過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設計和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其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也是推進科教融匯的基礎。深化“綠色”專業發展,培養具備“綠色”素養、掌握“綠色”技能、引領“綠色”產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對未來從業者的價值觀引領,對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投入產出效率、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率、實施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大有裨益。
(三)回歸教育本真,倡導“全人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各類教育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體現各有側重。高職生態文明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和創生催化,厘清其立足點、出發點、著力點、落腳點和突破點才能更好地落地生態文明教育,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生態文明知識、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踐行生態文明新理念、提高生態文明素養,做新時代弘揚生態文明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從根本上來說,高職生態文明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立足點,通過統合人類、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的文明程度,引導廣大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觀念和立場,從而實現文明意識的進化。其出發點是時代發展的基本要求,著力點是教育者對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和活動的計劃與組織,落腳點是青年學生對人與自然平衡關系的正確認知與躬身力行,突破點是播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種子”。因此,高職院校建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要重在超越“知識本位”,突破“專業枷鎖”,剖析隱藏在生態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價值根源,從而引導高職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生態發展觀、培育美好的生態情感、樹立生態倫理意識、提升生態道德水平和生態文明素養。
二、高職院校生態文明課程建設的實然表征
(一)課程定位不明,缺乏針對性
長期以來,我國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限制了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學科建設缺乏必要的間性交流,這是導致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難以明確定位的一個原因。生態文明教育架構包含了生態文明思想、生態價值觀等文科理論和環保工程技術、節能環保、環境監測治理等理科實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注重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注重人文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兩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因此,如何將生態文明教育有效應用于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
(二)育人目標不精,缺乏層次性
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戰略高度來看,盡管生態文明教育已被納入當前國民教育體系,但其在教育體系中的體系化仍然不強,并未以人的發展為主線形成完整的生態知識鏈條。學校課程作為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依托,設計一個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以覆蓋全學段、不同教育層次和類型,是實現生態文明學校教育的關鍵步驟。由于當前全學段整體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育人目標尚不明晰,因此,具體到高職院校的層次,對育人定位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及與其他學段教育的銜接等尚未形成清晰的認識。
(三)教學方法不新,缺乏有效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只依靠黑板、粉筆、PPT等傳統工具的課堂授課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職學生以“00后”為主體,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內容和角度也各具特色,更喜歡通過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渠道來獲取知識和文化。部分高職院校雖然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致使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效率相對較低,教學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極為迫切。
(四)教學資源不足,缺乏開放性
在“慕課”“微課”“私播課”等各類“互聯網+”課程蓬勃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未能在時代的潮流中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從而導致教學資源的匱乏和教學模式的單調以及學生興趣的淡漠。特別是目前各地設立碳排放統計核算、綠色低碳技術等新興專業的布點較少,尚未建立起覆蓋氣候系統、能源轉型、產業升級、城鄉建設等領域的碳達峰碳中和核心知識體系,涉及生態文明教育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沒有及時融入相關教材。
(五)評價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性
量化評價的客觀性和易操作性,使其在生態文明教育評價中廣受歡迎。通過量化的分數衡量學生在生態理論、文明禮儀等方面知識理念的掌握程度,并作為個體生態文明素養的終極尺度。這種絕對量化的單維評價方式雖然起到了“指揮棒”的作用,卻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尤其是專業差異所導致的職業體能差異。另外,終止性評價是實現“量化”評價的唯一途徑,這種結果導向的形成性評價忽視了教學活動的過程反饋。總之,量化評價無形中削弱和消磨了學生的態度、興趣、情感、意志等非認知因素,嚴重背離了高職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需求。
三、高職院校生態文明課程建設的必然路徑
(一)明確課程定位:跨越學科藩籬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
從學校課程的狹義范疇而言,生態文明教育旨在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生態文明知識,并助其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提高生態文明素養,培養學生踐行、創造生態文明行為的能力和自覺性。“課程內容是指用于搭建學校課程框架的、符合課程目標要求的、標準化的、由直接和間接經驗組成的文化知識體系。” ①在此概念界定之下,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內容由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構成,表征形式為比較規范的生態文明文化知識體系。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內容不可簡單等同于自然、思想道德等現有學科本位課程體系中的課程內容,也不可簡單等同于生態學、環境學等某個或某幾個特定學科知識。融合生態文明教育內容與專業課程,應將生態文明教育的零散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拆分和組合,以一種適合專業教學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方式需要將知識進行分解、組織和重塑。就高職院校而言,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內容應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科學知識為依托,其內容核心為生態常識(生態文明的時代內涵、教育價值與實踐探索等)、生態理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意蘊)、生態理論(生態經濟、生態保護、生態價值等相關創新理論)、生態技術(農業污染防治技術、工業污染防治技術、現代服務業污染防治技術、海洋污染防治技術、生態城市規劃技術、生態藝術設計技術等)、生態法治(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度等)、生態實踐(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建設等實踐案例),以及傳承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等內容,切實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各環節,引導學生學習生態知識、掌握綠色技能、形成環保素養,豐富學生生態文明常識,提升學生生態文明技能,使其真正成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技術技能人才。
(二)精準育人目標:明晰基于學段的進階式教育目標
教育目的指向培養對象的質量規格問題,教育目的的分解、具體化和可操作性就是課程目標體系。“課程目標對課程內容的選擇、實施過程和方法,以及效果評價具有指導和統領作用,是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最重要的準則。”②基于學校教育不同學段的差異化人才培養定位及學情狀況,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明晰各學段課程目標。
學前教育階段的教育重點是感知教育,主要是進行生態文明啟蒙教育,其教育目標是通過直觀教學、游戲教學等方式,在情感體驗中啟蒙幼兒認識自然環境,感受自然之美,讓受教育者明白自然對人類的意義,培養與大自然的親近之情。小學階段的教育重點是認知教育,主要是進行生態文明基礎教育,其教育目標是通過提供易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實踐的案例,引導受教育者形成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與文明觀念,培養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中學、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教育重點是行動教育,主要是進行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其教育目標是根據各學科的特點與要求,探究環保的基本原理,培養受教育者探究、分析和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能力,養成并踐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態文明行為,具有應對與解決簡單生態環境問題的技術能力以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能力。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的教育重點是創生教育,主要是進行生態文明創新教育,其教育目標是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受教育者在生態文明方面的專業素養,強化生態文明價值觀,培養應對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技術能力,以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能力,養成系統的綠色低碳生產和生活方式,能夠在實踐中創新思考并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范疇中遷移或拓展理念。
(三)創新教學方法:注重過程成長的生態文明教育手段
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必須轉變課程定位與改革思路,從根本上革除教學素材缺乏創新性、教學設計學科化、教學評價結果化等弊端,通過設置情境、探索結果、歸納結論、引申拓寬、效果反饋和及時調節等環節,倡導生態文明課程的“過程講授”和強調學生的“過程學習”,主動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定位相契合。在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中注重教育的藝術,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起學生的共情。通過情緒感染、情感沉浸、情感共鳴、自我獨白、共情體驗等心理學方法,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課程中。同時,在過程學習中應規避僅重結果的單一課程模式,注重對課程各環節的設計與打造,選擇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未來工作密切相關,并擁有明顯的辨識度、話題性、感染力、現實性和細微性的生態話題,激發學生的注意力、感知力、聯想力、想象力等,讓學生樂于關注、主動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同時,還要重視實踐教育。通過綠色技術應用推廣、綠色技能實習實訓、課外調研與志愿服務等途徑,增強學生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實踐能力,指導學生掌握工作崗位中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技能,引領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四)優化課程資源:構建基于視點的分層遞進教育模式
生態文明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個體和群體生態文明素質的提升,屬于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學生思想、心理、身體等各個方面的成長。因此,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不能局限于某個或幾個學科領域,而應該從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出發,制定和規劃整體的課程資源體系。在總體目標的指引下,根據不同學期的階段目標指導具體方案的實施,保證知識安排布局的邏輯性、嚴謹性、連貫性、一致性和遞進性。
以生態文明素養為視點,根據學段學情分析形成分層遞進的課程資源。具體到高職教育領域,應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中心構建多種模塊、多種類型的教育體系,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將生態文明教育與公共課程、專業課程緊密結合,構建“五圈”課程資源體系。第一圈層,生態文明教育公共課。此課程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渠道,應根據高職學生的學情特點,開設特色生態文明教育課程,聚焦高職學生的生態文明實踐與創新,而非基礎教育階段生態文明教育的重復或簡單拓展,要充分發揮輔助學生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功能,如開設“人工智能與生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等課程。第二圈層,“生態+”專業課程。該圈層包括專業的生態文明課程創建和對現有專業課程進行“生態+”的融入與改進,使各專業的知識、思維、方法等都包含“生態”“綠色”的思維與理念。同時,“生態+”專業課程也是將生態文明教育通過課程思政的手段融入專業教育的重要舉措,可實現“思政紅+生態綠”的育人成效。第三圈層,社團活動課程。創設、挖掘各類社團活動中的生態文明教育因素,實現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建設,并納入學分制軌道。實現在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以社團特色活動積極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第四圈層,潛在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通過校園環境創設、地方生態元素挖掘等舉措,形成全校師生與管理者共同追求良好生態、硬件與軟件共同表達生態美、全校協力創造生態美的育人氛圍。第五圈層,生態文明教育綜合課程。通過開設“生態與人生”“綜合生態實踐活動”等課程,培養學生跨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生態活動能力等。
(五)創新評價體系:構建形成性教育綜合評價體系
摒棄單一量化評價方式,構建由學習者、教師和院校教學管理者共同參與的形成性綜合評價體系,使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學習者對自我生態文明素養提升的感知,主要來源于“五圈”生態課程體系施加的教育影響。通過設定自測監測點,根據素養提升調查問卷、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質與量的監測等形成自我監測結果。教師應以課程和社團活動等為抓手,在充分了解并分析學習者的需求、習慣和不足等內容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和實施策略,并通過循環評價,最終優化教學方法。教學管理者應利用學生在線學習的數據痕跡,運用大數據挖掘方法,從多個層面、多個維度、多個視角進行分析,找出各個指標的內在關聯及耦合平衡點,合理優化各環節的權重分配,全面、公正、合理地評價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并通過評價進行診斷和改進。
[注釋]
①靳玉樂.現代課程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89.
②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0.
[參考文獻]
[1]閆文靜,韓雋.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訴求與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7):91-93.
[2]汪建云.高職教育責任視閾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7):73-76.
[3]寧啟超,陳愛志.生態文明教育讓大學生胸懷“綠水青山”[N].中國教育報,2022-10-20(9).
[4]卞觀宇.生態文明視域下高職院校生態教育課程建設的困境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1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