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加深,高中各個學科的教學工作均更加關注如何科學培養、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尋找自主學習動機,從根本上處理好常規教學模式遺留的問題。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教學工作重點放在如何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方面,幫助其不斷積累豐富的古代漢語知識,指導其深度發掘文本蘊含的深刻內涵、思想價值等,最大限度體現高中文言文理解能力培養價值,推動高中語文教學工作質量的“質變”與升華。文言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具備豐富的、多元的思想內涵,將文言文置于高中語文課程教學體系中,可以將其視為德育的重要載體,豐富學生人文底蘊,充分發揮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育人價值。然而因為文言文語言表達形式和目前學生語言使用習慣截然不同,這就造成學生在文言文學習環節存在一定的難度,語文教學難以獲得理想效果。鑒于此,本文立足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培養路徑進行深度研究與分析,旨在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一、加強文言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措施
(一)掌握文章創作背景,有效整合與歸納知識信息
在常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文言文教學只是單純解釋實詞與虛詞、翻譯語句,導致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只停留在語言、語義等基礎層面,難以深刻領悟文章的真實含義,因此學生學習興趣、教學趣味性均明顯下降。針對此種情況,教師應該深刻反思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之處,掌握與總結知識教學的不足以及存在的問題,才能夠從根本上糾正教學問題,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在高中文言文教學環節,教師應該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與延伸,為學生系統化、規范化講解文章的創作環境、創作思想等基礎內容,還需引導學生深度發掘、思考文章背后的歷史故事、人生道理等。此種方式能夠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了解與掌握,還能夠激發與調動其對文言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其對文言文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探索欲望。
在講解《阿房宮賦》(杜牧)時,由于課本描述的內容與現實相距較為久遠,且消失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大多數學生難以了解“阿房宮”的社會地位與歷史地位,不清楚其修建的原因、修建過程中給社會帶來的影響等。教師需結合歷史故事給學生講授“阿房宮”修建的故事,其中主要涉及建設環節導致人民生存壓力明顯加重、后續結局等。在對文章創作背景進行講解:國家處于內憂外患的動蕩環境中,朝廷為了一己私欲,修建宮殿,民怨四起。引導學生對其主旨思想進行探索,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聯想文章創作背景,輕松理解部分生詞。
(二)牢抓創作情感,激發學生思想層面的共鳴互通
閱讀重視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也是立足文章閱讀情境中對內在含義進行有效感悟,通過與文章人物進行“靈魂對話”、感悟作者實情實感等方式,激發學生與文章在思想層面的共鳴與互通,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大概含義,在此基礎上掌握與感受文章的思想。盡管文言文在語言運用表達方式上和學生日常語言交流習慣不同,但始終是以文本為重要載體,將自身情感寄托于其中,對此教師需指導與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的情感基調,“親身經歷”文章故事,利用“親身”感受來掌握文章的內容、思想,提升對作品內涵的理解程度與感悟程度。
在講解《陳情表》(李密)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創作的時代背景后,推動其主動探究、發掘文章蘊含的真情實感。例如,文章主要傳遞作者李密想要辭去官職照顧祖母的想法。文章先立足作者成長經歷角度描述祖母對自己的養育、諄諄教導。隨后回憶自身做官經歷,在對朝廷表示感恩的同時,內心產生矛盾。最后作者在權衡利弊后,依舊希望自己能夠暫時陪伴、照顧自己的祖母,傳遞“先孝后忠”的想法,希望得到朝廷的理解。教師在講解文章時,結合作者情感的遞進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閱讀部分,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之處、矛盾之處,加深其對內容的理解。
(三)了解創作特點,增強對字詞含義的理解
文言文作為時代嬗變過程中保留的重要文化財富,高中語文教材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優秀的文言文作品,其創作時代、作者、文本題材等存在明顯的差異,也使其表達內容、文本創作手段、字詞表達方式有所不同。為了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其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教師應對不同文章進行分類,指導學生按照創作時代、作者、文章主題等內容對教材中的文言文進行分類。基于此運用對照分析法,引導學生對同一字、詞、句在文言文中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進行歸納總結,從深度、廣度上感受字、詞、句的真實意義,有利于拓展其思維與眼界。
《陳情表》(李密)、《小石潭記》(柳宗元)兩篇文章中,“見”的表達含義截然不同,在《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中“見”為助動詞,使用在動詞之前表示“對我怎么樣”。在其他作品中“見”表示“看見”(如《小石潭記》一文中“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對此,教師需結合文章時代背景的不同,指導學生將文章劃分類別,總結與歸納“同義詞”“異義詞”,促使其立足不同角度了解詞義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導致詞義不同的影響因素。學生在后續閱讀文言文時,可以通過分析文章時代背景、前后文關系、語序等方面,推理文章的大概內容,加強對文言文作品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
二、培養、強化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有效路徑
(一)調整閱讀模式,加強情感領域的感悟
朗誦、閱讀文言文作品能夠加快學生對內容的了解速度,幫助其初步掌握作者在創作文章時寄托的情感,利用“斷句”“斷層”等方式感受文章情感的遞進,對作者創作想法進行規范化、系統化的分析,為高中文言文閱讀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大規模地閱讀與了解文言文,能夠加快其文章閱讀速度。但是朗誦、閱讀并不是指學生對文章進行多次閱讀,而是需要學生在聯系課后習題、感受文章思想等基礎上,根據自身對文章的理解,開展有韻律的文本閱讀活動。對此,教師應該對閱讀方式進行調整與革新,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使其掌握高中文言文閱讀技巧。
在講解《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時,教師應該在課程開始前廣泛閱讀有關資料,對文章創作特征、特點加以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講解文章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內容,所以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中人物神態的描寫進行勾畫、研究。例如,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譯文: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隨后以小組為基本學習單位,讓學生扮演文章角色(齊宣王、孟子),利用對話交流的方式朗讀內容。例如,①教師或者C同學旁白:“齊宣王問曰”;②A同學:“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③教師或者C同學旁白:“孟子對曰”;④B同學:“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此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參與文言文閱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教學的趣味性、靈活性。學生在朗讀環節能夠對文章字詞意思進行討論、交流,結合人物語氣、聲調的變化來了解段落大概內容,從而提高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在朗讀的基礎上,了解文章內容。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
由于高中文言文內容枯燥且乏味,加之字詞、語句的含義比較抽象、晦澀難懂,導致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較低。針對此種情況,教師應該將文言文內容由難化簡,告知學生文言文閱讀的有效方式,最大化加強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教師需將現代信息技術合理運用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其可視化、可操作性教學優勢,幫助學生高效理解高中文言文的文本內容,為其創設靈活、生動、完善的教學情境,以提升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整體效果與學習效率。
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左丘明)一文時,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在網絡平臺中搜索關于此歷史事件的資料(如濟南電視臺光影寶貝微電影《燭之武退秦師》),選取其中的精彩片段,在課堂上播放。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資料了解“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再次閱讀文章時,能夠大概了解文本內容。當教師講解文章內容時,學生便可結合視頻資料對部分陌生、難懂的字詞含義進行推測、揣摩(如“厭”通“饜”,滿足),有利于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質量與水平。此種方式不但能夠提升文言文教學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還能夠幫助教師對課程教學框架進行重新構建。在課堂開始前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視頻資料上傳至互聯網教學平臺(如釘釘或者學習通等)中,引導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自主預習,有利于課程教學收獲良好的效果。
(三)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培養文本分析能力
開展群文閱讀活動,能夠拓寬學生文言文閱讀眼界,培育與加強自我學習能力,增加文言文字詞的儲備量,保障其在后續自主學習、閱讀文言文內容的過程中能夠利用自身積累的經驗對文章加以探索與分析。但是因為高中文言文和現代文存在差異性,且文本閱讀難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具備良好的理解能力,掌握文章字詞含義與思想情感,保證群文閱讀活動中內容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促使學生通過聯系以往積累的閱讀學習經驗加深對新知識、新內容、新體系的了解與掌握。
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過秦論》(賈誼)一文時,結合該文章的創作特點,即政論文,分為上篇、中篇及下篇。從不同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旨在總結與歸納秦王朝快速滅亡的歷史教訓,將其視為漢王朝制度建立、統治鞏固的歷史依據。教師需給學生選擇創作手法(對比論證式)相同的文章,如《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進行群文閱讀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課程講授的閱讀方式來選取文章的“正面”觀點、“反面”觀點,聯系上下文,試圖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與了解。
(四)利用批判、閱讀轉化來了解文本內容
新課程改革要求比較偏向于開展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對字詞含義進行揣摩,或者利用偏旁部首來理解字詞意思,可以鍛煉、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使其樹立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與探索分析意識。高考時會側重考查一些課外文言文閱讀內容,要求理解與掌握作者實際情況、創作背景等。使用批判性思維、閱讀轉化等方式對作品進行正確的評估與分析,能夠幫助學生高效掌握文章想要表達的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文言文內容進行批判、閱讀轉化時,為了增強其對文本的理解,需建立健全良好的文言文閱讀環境與框架,指導其對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內容加以理解,轉變常規文本教學局限于課本材料的教學情況,促使其主動閱讀、理解文言文,不斷拓寬其文言文學習視野。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空間、主動發言的平臺,引導其主動發表自己對事物、文章的看法,以使其加強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再受到常規課程教學的約束,真正提升其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在講解《祭十二郎文》(韓愈)一文時,教師立足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真實情感,掌握其情感的變化趨勢,對文言文內容進行批判、閱讀轉化。明確:作者將抒情、敘事兩者結合,聯系個人、家庭、身世以及生活事情等內容,反復表達自身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傳遞出個人凄楚之情;作者在和“死者”進行對話時,交織著諸多感情(如悲痛、悔恨等)。
綜上所述,文言文和現代文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在日常教學環節,教師應該深度掌握文章創作的“真情實感”、時代背景、詞語特征等內容,調整與優化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有效把握文言文閱讀方式與閱讀技巧,提高其對高中文言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加強其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其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