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兵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動手能力
與其他學科相比,物理學科更重視對現實生活實際現象進行研究,期望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探尋生活本質.但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偏重理論教育,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發展,且初中生觀察、歸納能力相對較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實效性.基于此,新發展階段,初中物理學科教師應重視教材中相關物理實驗的價值,主動為學生提供實驗機會,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在具體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積極引入物理實驗,激發學生實驗興趣.本文對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方法予以研究.
1 動手能力在初中物理學習階段的重要性
本環節對初中物理學科學習階段中動手能力的重要性進行論述,將其價值主要歸結于三個方面.
1.1 將抽象知識直觀化
縱觀初中物理教材內容可知,在教材中涉及大量的電學、光學和力學等知識,而上述類型知識具有典型的抽象性特征,學習難度相對較高.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機會,可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中增進對知識的理解,產生直觀的感悟,掌握相關原理[1].事實上,物理學科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其需要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經驗和現象進行研究,以此探尋事物的本質,了解某一現象的深層次內涵.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積極創設情境,于情境中引導學生操作,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契合自然規律的正確認識.
1.2 增進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以往教學中,初中物理教師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機械地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學生學習活動淺層化,影響其學科良好發展.當前,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秉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理念,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引進對動手操作水平要求較為嚴格的彰顯法、模型法等進行物理知識探究活動,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為其深度學習活動的開展夯實基礎.
1.3 提升思維能力水平
為取得良好的物理學科學習成效,學生應運用發散思維展開學科學習,于具體學習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探究能力.由此可知,學生發散思維和探究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長期參與有效的訓練活動方可形成.自教育領域提倡素質教育以來,教育工作者開始有意識地關注學生探究能力和發散思維的形成,并于具體教學實踐中組織探究式教學,但從整體上來看,互動效果差強人意,教學并未面向全體學生,一定程度上還誘發了教育不平等負面問題.基于此,教師要關注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構建有效的探究任務和實踐活動,并于具體實踐活動中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實踐情境中有所收獲,思維能力獲得有效提升.
2 動手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培養路徑
本環節以蘇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為例,從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組織實踐三個層面闡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具體路徑.
2.1 精心設計教學,培養動手能力
第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物理教師應結合物理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激發學生動手欲望.如上文所述,初中物理學科內容復雜抽象,對于學生而言理解難度較高,其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往往具有盲目性,久而久之,自然會對物理實驗操作活動形成排斥情緒.因而,教師要明確這一問題,分析學生興趣點,組織教學活動,利用物理知識的新穎性激發學生動手操作欲望[2].
例如 在進行蘇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四節“人耳聽不到的聲音”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海底地形測繪工作”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一方面會對我國先進的聲吶裝置功能感到震撼;另一方面也會思考海底地形測繪工作的流程以及聲吶裝置工作原理等.同時,內容豐富、動態的視頻畫面也會刺激學生的感官,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超聲波的熱情,產生應用超聲波相應設備進行實驗操作的欲望.
第二,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流程.物理實驗興趣是學生動手能力發展的先決條件,教師在學生具備一定興趣后還需設計相應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3].相比于理論教學而言,物理實驗教學時間并不充足,因而教師要高效利用課堂時間,科學開發學生動手思維,全方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例如 在進行蘇教版物理九年級上冊第十三章第二節“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教學時,教師可先為學生講解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即串聯和并聯兩種,而后為學生講解常見的串、并聯電路應用.如,教室里的吊燈、節日時售賣的小彩燈等,在學生明確串、并聯電路原理后,向學生提出問題“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存在什么區別呢? ”為學生提供思考方向,讓學生于腦海中想象串聯和并聯電路的構成,啟發學生動手思維.
第三,教師應于實驗前為學生細致講解物理儀器構成和操作方法,以消除學生心理疑慮,保障學生動手操作安全性.因部分物理實驗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故部分學生可能對實驗操作存在抵觸心理和畏懼情緒,一定程度上也制約發展其動手能力.因而教師在實驗活動前,應為學生全面闡述實驗儀器具體操作方式和實驗現象,為學生發展動手能力提供保障.通常情況下,教師可應用兩種方式開展講解活動.第一種為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直觀播放相應儀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并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具體的實驗現象,使學生掌握操作流程,規避操作風險;第二種則為教師于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操作指導,通過親身操作打消學生疑慮,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操作過程,提升實驗有效性,增進學生對相關物理現象的理解.
2.2 依托物理實驗,培養動手能力
第一,教師要進行演示實驗,即在教學期間先演示實驗操作,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步驟和相應原理的講解,使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所思考,通過教師的講解獲取相關物理知識,并能夠按照教師演示流程獨立動手進行實驗操作[4].
例如 在進行蘇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四節“平面鏡”教學時,教師需按照教材要求,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操作活動,在此期間,教師可先為學生介紹“茶色玻璃板”“五子棋棋子”“方格紙”和“鉛筆”等實驗器材,然后為學生講述不同器材于實驗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按照教材所提出的步驟為學生演示實驗,要求學生觀察不同環節實驗現象,為學生講解實驗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使學生對平面鏡成像實驗形成初步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可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要求其重新操作實驗,記錄實驗數據,掌握平面鏡成像特點.學生在親自操作的過程中,動手能力也會得到強化.
第二,教師應秉持“實驗出真知”理念,組織分組實驗活動,使學生在小組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同時,在學生分組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結合學生具體實驗情況,適時對學生加以引導和點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路,有序完成各項實驗操作,提升學生動手操作水平.在分組實驗前期階段,為保證實驗取得最優效果,教師需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動手能力水平,精心設計實驗內容,并預先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指導學生進行預習,使學生對實驗活動的要求、目的、方法等形成初步認知,明確相關器材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在分組實驗進行階段,教師可進行實驗指導,使學生明確實驗重點,詳細記錄相關數據.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實驗參與度加以關注,盡可能地保證每位學生皆可參與到實驗之中,使其體驗到動手操作的樂趣.在實驗完成階段,教師則需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所做的實驗記錄,總結相應結論,如有必要,還可要求學生撰寫相應的實驗報告,檢查和了解學生實驗成果,明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時對學生實驗中存在的不規范行為予以糾正,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規范的操作能力.
第三,因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忙于講解教材內重點內容,很大程度上會忽視教材內的小實驗.而通常情況下,教材中的小實驗往往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且實驗內容頗具趣味性,在激發學生實驗興趣、推動其動手能力發展方面發揮著極為有效的作用[5].基于此,教師要巧妙利用課余時間,要求學生于課后自行進行實驗,以鞏固其學習成果,加深其對相關物理知識點的印象.
例如 在進行蘇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汽化和液化”教學時,為增進學生對沸騰現象的理解,教師為學生安排實驗如下:請于課后自行制作紙鍋,于紙鍋內裝入適量的水,用酒精燈進行加熱,觀察實驗現象.教師所提出的實驗任務打破了學生的固有認知,直接激發了學生實驗欲望.學生在課后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即可發現紙鍋燒水竟然是可行的,在感到新奇的過程中,其也會與所學知識相聯系,進而明確“水在沸騰過程中會出現吸熱現象,故溫度會保持不變”.
2.3 組織實踐活動,培養動手能力
新課程改革對學生實踐操作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師在實際授課階段,應以這一要求為導向,科學組織教學活動.相比于其他學科而言,物理學科更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只有在具備優秀動手能力的前提下,方能取得理想的學科學習成效.因而,教師要關注實踐活動的價值,通過有效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具體而言,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水平,針對性設計社會實踐活動,并秉持全局觀念,對社會實踐活動進展階段可能存在的問題加以考量,持續完善活動方案,推動學生走出課堂,擺脫固定思維的束縛,發揮社會實踐活動作用,引導學生立足多角度考慮問題,豐富學生物理素養,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同時,教師還需主動為學生創設自由討論空間,推動學生溝通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在學生具體討論階段,當學生思路偏離課堂核心內容時,教師需給予一定引導,確保其形成正確的討論思路.對于討論中參與度不高的學生,教師也要給予其鼓勵,使其在交流階段獲得成就感.當然,教師也要保障學生討論話題的深度,以有價值的話題為媒介,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例如 在探討物理教材中液體沸點和空氣壓力兩者關系這一話題時,學生可能提出抽氣、將冷水注入燒瓶底部比較沸點、溫度的觀點,有的學生可能提出在山底和山頂上煮開水比較沸點、溫度觀點,而在不同觀點碰撞下,學生即會以查資料、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方式佐證觀點.
3 結語
總而言之,新的教育形勢下,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動手能力尤為關鍵,對學生學科發展至關重要.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師要在明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重要性的基礎上,探究有效的教學路徑,以提升學生動手能力,推動其實現良好的學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