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東
【關鍵詞】初中物理;“雙減”政策;作業設計
在初中階段,大部分的學生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還沒有發展完全,因此,教師需要分析學生實際的需求和學習狀態來進行教學活動的安排.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課下作業的改進,保證學生以一種愉悅的心態來完成課下任務.
物理教師可以適當參考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將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元素或學生當下比較關注的話題引入課下作業之中,為學生設計出具有創新性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在其中通過自主的探究過程,逐漸總結出豐富的學習經驗和解題思路,形成高效的課下學習效果,這樣便能夠充分地發揮出課下作業的重要作用,推進“雙減”政策的發展,為學生未來在各個領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1 設計探究性的物理作業
教師需要根據“雙減”政策中的內容來進行作業設計,保證所設計出的作業內容符合其中的要求,起到減負增效的學習效果.對于物理這門學科,教師有必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發散.物理作業是學生自行運用課上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鍛煉機會,教師在重視作業完成結果的同時也需關注學生處理作業的過程,在學習思路和方法上多做指點.
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過往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和反思,培養學生勤加思考善于反思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物理學習能力.另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規律和學習模板,為學生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質的作業內容,保證其中的問題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讓學生能夠有序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保證物理問題具有一定的反思性,使作業內容更加合理、科學,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高效地完成.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入一些具有創新性的事物,啟發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
例如 教師在講解“聲音是什么”這節課時,需要利用這一學習主題,強化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預習作業,預習作業并不預設過多條件,而是由學生根據需求靈活完成.有些學生對聲音研究的物理故事比較感興趣,可以查閱整理出資料在課上分享;有些學生覺得聲音傳播很神奇,可以在生活中做些傳播實驗,將實驗觀察過程記錄下來同師生們分享;有些學生則通過預習聲音知識對樂器發聲產生了好奇心,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自行探究再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一起討論猜想.通過自由靈活的預習活動,學生得以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初步的了解.
在設計作業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的方式來進行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地翻閱教材,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自己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經歷,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的生活出發進行知識的聯想.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幾項問題,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對哪些聲音有著深刻的印象?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之后再讓學生思考,若是存在一個獨立的物體,它是否能夠自己發出聲音? 同學們身邊有存在著哪些可以發出聲音的物體? 請舉例說明.學生在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時,也能夠對聲音的概念產生初步的認知,并開始思考聲音發出的原因.之后教師對學生提出下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自己在發出聲音時身體會發生哪些不一樣的變化,引導學生更進一步思考和探究,找尋聲音發出的原因.之后,教師再為學生設計問題:在生活中同學們對話時一般會遇到一種情況,有時感覺聲音離自己很近,有時感覺聲音離自己很遠,請問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之后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提出一些概念性的問題,比如,正在發聲的物體被稱為什么? 聲音是通過什么介質傳播的? 等等,讓學生能夠通過由簡到難的問題內容來進行主動地預習,使學生從思考自己的生活到學習物理概念進行逐步地探究.這樣便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讓學生在課下完成作業時能夠形成高效的學習效果,實現了“雙減”政策中的目標和要求.
2 聯系生活布置實踐類作業
在為學生布置課下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生活環境挖掘生活中所存在的物理現象,讓學生從生活角度入手來進行物理問題的探究,并且也能夠使其靈活地運用知識,提高自身知識的遷移能力和應用能力.
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需要為學生開辟作業的途徑,將一些實踐類的作業形式為學生進行展現.在過去,教師一般都只是為學生布置一些書面作業,這種方法會導致作業內容、作業形式趨向于單一化,若是教師過度依賴輔導材料進行作業布置,便會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因此,在布置作業中,將一些實踐性的環節進行滲透,能夠讓學生嘗試著走出課堂,面向更加廣泛的學習環境.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社會實踐的活動,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并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較強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便能夠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向各個活動的展開.
例如 在講解“電路初探”這節課時,教師便可以從生活角度出發,將電器等相關內容體現在作業中,讓學生根據實際的案例來進行問題的探究,在家中探究手電筒理解電源的概念以及轉化形式,掌握電路的基本組成,讓學生能夠結合課堂里所學習的內容來進行實踐探究.由于這部分的知識內容相對更加復雜,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下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探究,強化學生課下學習的互動性.此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安全用電的課下作業,讓學生通過實踐與記錄的過程對廚房用電安全性進行調查,在這一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家長也進行參與,要求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線路和電器的檢查,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更加深層次地思考和探究所學習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檢查學生所記錄的內容,為學生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改善自身不足之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此外,在學生完成這一作業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生活化的作業內容.教師可以以廚房為學生的研究地點,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聞一聞、聽一聽來進行物理現象的挖掘.教師在布置這一題目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記錄的方式,說明自己所發現的物理現象,并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復習之前所學習的知識內容,讓學生能夠將學習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將其落實在實際生活中,這種開放式較強的題目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和熱情.有些學生會發現在媽媽做飯時會有許多白氣形成,這一物理現象是由于水汽化而形成的水蒸氣,在上升時溫度會慢慢降低,經過液化后又會變成小水滴.教師需要讓學生將物理現象進行全面闡述,并將其中的原理標記在其中.學生通過觀察的過程,不僅能夠深化所學習的知識內容,還能夠豐富自身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起正確的目標和認知,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也能夠邊學習、邊應用,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3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研究性作業
在展開物理課程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機會,并為學生自由發揮提供足夠空間,切勿過早給出答案阻礙學生自身創新與探究能力的發展.無論是哪一領域的知識,都需要學生通過探究的形式來進行掌握.在物理這門學科中,若教師過度依賴教材中的內容,只是通過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題海式的作業內容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很容易會因為重復性的學習內容而感到枯燥、厭煩.因此,教師便需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根據“雙減”政策中的要求,添加一些帶有趣味性的內容,以探究為主來完成作業.
物理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和互動,通過發言與傾聽他人的觀點發散學生的物理思維,促進學生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的形成.同時,以合作的形式來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也能夠使整體的學習過程更加活躍、生動,讓學生逐漸感受到探究物理問題的趣味性,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固有認知,讓學生逐漸愿意嘗試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對待整體的學習過程,更好地實現“雙減”政策中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課下學習體驗.
例如 在講解“聲現象”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究性的作業,以實踐調研的模式來進行作業的設計.在課堂中,大部分學生已經了解了聲音的概念、傳播特質等內容.于是,教師便可以將這些內容聯系實際生活,以生動的語言來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在這個世界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聲音,聲音的出現能夠讓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變得更加熱鬧豐富,但有些聲音十分動聽,也有些聲音讓人感到厭煩,同學們有聽說過噪聲污染這一詞匯嗎? 讓學生通過噪聲污染這一主題來記錄自己身邊所存在的噪聲污染現象,并讓學生根據這一主題提出與之相關的預防措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調研活動的展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渠道、圖書館查閱信息、社會調研等方式來進行信息的獲取,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來進行規律的總結.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的參與,讓學生在課下明確好分工,使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這一作業內容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物理素養,還能夠促進學生調研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4 結語
總之,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物理教師不應盲目創新物理作業形式或簡單粗暴地縮短課業活動時長,而是需要嚴謹依據實際學情采取更易學生們接受和理解的作業形式,為學生提供具有創新性、趣味性的作業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和思考,這種方式便能夠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使學生能夠逐漸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完成作業的,不斷提升物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