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延霞
(甘肅省靖遠縣烏蘭小學,甘肅 白銀 739060)
減負增效作為雙減政策中核心內容,小學數學教師應對此深入了解,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合理的作業設計.家庭作業的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息息相關,所以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采取相應措施逐漸優化家庭作業,從而滿足減負增效背景下對作業設計的要求.
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通過對家庭作業的布置策略進行優化設計和創新,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將大大提升.具體而言,通過降低數學家庭作業的總量和時長,提高數學家庭作業的實效,緩解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對學生的心情有良性的促進作用.此外,通過增效減負,學生在放學之后和放假期間將有更多的時間去鍛煉身體,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有富余的時間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陶冶自己的性情,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進步,并有效推動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數學教師需要通過對小學數學的家庭作業布置策略進行優化,實現增效減負的實際效果,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將更加充滿興趣.在對家庭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優化設計后,學生對完成家庭作業的態度將有所改善,不再將家庭作業視為一項艱巨的任務,也不再對家庭作業產生不必要的厭倦感和排斥感,而是對數學家庭作業中所涉及的數學問題、數學原理和數學現象產生自發的探究意向,探索數學理論知識中所蘊藏的魅力、文化和美感,繼而顯著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保持更高的熱情、專注度和思維活躍度,同時也減輕教師的教課壓力,有利于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1].
在部分小學中,個別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思路不夠靈活,缺乏變通思維,恪守固有的課程標準和傳統作業形式而不能對作業模式進行科學的改善創新,總是把習題作為學生課后作業的唯一形式,從而使得學生在大量習題的重壓之下感到過重的學習負擔.在內容與形式這對矛盾中,雖然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內容占據主要地位,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矛盾雙方是會互相轉化的,形式也會取代內容而占據主要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在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的作業布置策略中,存在避重就輕的現象,導致作業對學生的指導效用下降,并加重學生的課后負擔.具體而言,部分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希望通過大量的習題讓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和解題規律,幫助學生養成思維慣性.然而,這種重量不重質的作業模式雖然對學生提高數學能力有一定的幫助,但學生難以在這種作業模式下對數學知識有透徹、深刻地理解.為此,數學教師應當注重對作業形式的重視,積極對形式實行創新,賦予學生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從而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實現增效減負.此外,題海戰術會給學生造成過重的課后負擔,致使學生在練習大量習題的過程中對數學產生排斥感和厭倦感,從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數學興趣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數學教師應當對這種作業模式進行思辨,探究出具備實質效用的作業布置策略[2].
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設計家庭作業要本著減輕學生家庭作業負擔,提高家庭作業質量的原則來設計.要達到理想的家庭作業效果,教師可以改變家庭作業設計方向,將數學家庭作業與生活緊密相連,從生活角度設計數學家庭作業,不僅能夠豐富家庭作業內容,提高家庭作業趣味性,還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領域、價值等全面了解,使其不斷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對此,教師可以拓展數學知識,將學生的生活環境作為家庭作業內容的載體,讓其應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問題[3].
比如,在《測量》作業設計中,教師要讓學生對厘米、分米和米的長度單位充分掌握,設計家庭作業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實際測量自己身邊的事物,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譬如,讓小學生測量自己的文具、學習用品、書桌座椅的長度和寬度等,通過實際測量,不僅會讓學生通過運用測量工具提高動手能力,還會讓其對生活中的事物更加了解,深化掌握長度知識.又如,學習《時、分、秒》這部分數學知識,設計數學家庭作業,可以讓學生借助秒表實際測量其從家到學校的時間,或是學生從起床到離開家上學的時間,再讓其在測量后應用秒、分、小時的單位對時間加以轉換,有效幫助小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知識,并將數學與生活良好融合在一起,促使其家庭作業質量明顯提高[4].
在減負增效背景下,教師在家庭作業布置的過程中,通過減少家庭作業量,提高家庭作業質量,對學生的題感予以培養.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會感到厭倦厭煩,也不易產生消極抵觸情緒,而且學生能夠以更為靈活的思維,完成對數學問題的解答,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對數學知識點的把握,這對于加強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有著重要幫助.如何拓寬學生思維,激發其學習興趣,最好的方式就是手腳并用,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貫徹到學生的實踐生活中,讓知識活起來.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作業設計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思考“為什么平行四邊形不能穩定?”同時讓學生用木條自己做一個平行四邊形,尋找讓平行四邊形固定的小妙招.讓學生去尋找解決辦法,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到課堂知識,因而教師可以借助該種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使得學生能夠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把握“平行四邊形”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觀察周邊哪些事物是平行四邊形的,找到的事物就拿筆記下,在課堂上進行搶答,誰找到的事物又特別又多,誰就會得到教師的平行四邊形禮包.這一獎懲機制下,不僅提高學生對學習四邊形的好奇心,同時也為教師后來的備課提供素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強化教學的創新性與趣味性,使得課堂教學風格更具魅力,學生的學習欲望更加強烈[5].
在減負增效背景下,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是數學教學主要目標之一,分層作業有助于每個層次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鞏固與訓練.同時教師也要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作業完成質量,并針對此年齡段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合理的家庭作業任務,以給予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充分地發揮個性優點.基于學生在數理天賦上的不同,加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差異,使得學生在數學課程上的學習接受時間也不同.倘若教師按照統一化的標準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那么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疑惑將得不到及時解決,也不利于學生數學優勢的發揮及其數學潛能的發掘[6].為此,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等基礎信息充分了解,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收集到的信息智能化處理,然后運用統計結果對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發展需求進行思考,并基于此為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家庭作業,進而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個性化家庭作業的引導下提高自己的數學才能,解決自己的數學問題,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進而顯著增強家庭作業的實效,達到增效減負的目的.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為例,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以“輕基礎,重發展”的原則進行家庭作業設置,在保證題量的同時多設置一些考查數學思維和基礎拔高訓練的題目,例如,組合圖形下的圖形表面積和體積計算,三個長方體與一個正方體如何排列可使圖形表面積最小,等,以此考查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計算能力.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創造條件去減輕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的家庭作業壓力,以課堂基礎知識為主要家庭作業內容,例如,正方體與長方體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公式和體積單位的互化等題目,幫助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樹立自信心.分層作業設計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這樣既能有效延伸課堂知識的學習,又不會給學生增加家庭作業負擔,提高學生寫家庭作業的質量與效率.
在減負增效背景下,數學家庭作業是對學生知識的鞏固和運用,也是提高學習成績,激發其潛能,增強學生創造意識的重要手段.增加數學家庭作業的趣味性和多樣性能有效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疲憊感.當學生體驗到快樂學習的喜悅時,教師還能夠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當中的數學現象,引導學生積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從而在一定意義上培養學生處理日常生活數學現象的技巧,并以此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差異自主設計數學家庭作業,并在完成后讓教師實行審批.在進行較容易的數學知識教學時,例如,分數的簡單運算,教師也可以設置家庭作業,減輕學生課后負擔.教師把學生分為小組,給學生設置題目讓小組進行做題比賽,選出優秀的學生為大家分享做題經驗.在家庭作業的設置中,可運用微信公眾號、微課等網絡資源,以視頻和動畫的方式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在玩中學,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能有效提升學生家庭作業質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思維.
綜上所述,在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情,設計科學合理的作業形式,減少學生課業負擔,在保證作業質量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后能夠不斷進步,從而推動學生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