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曉平,潘衛宇,王曉雨,董永輝,楊慧敏
(河南省人民醫院 河南鄭州450003)
股骨頸骨折(FNF)是指在間接或直接暴力源作用下,股骨頸基底部以上、股骨頭以下骨骼完整性發生中斷的骨科疾病,臨床多以下肢活動受限、髖部疼痛、下肢畸形等癥狀為主要表現[1-2]。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通過使用人工假體替代已損壞病變的關節,使得患者髖關節功能得以重建維持,可有效糾正畸形的下肢,改善關節活動狀態與功能[3]。疾病認知度、疼痛、術后并發癥等均為影響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3]。對FNF術后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減輕患者運動恐懼,提升髖關節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健康行動過程取向理論(HAPA)模型下階段式康復護理主要包括前意向、意向、計劃、實施4個階段,明確患者需求,為其提供針對性干預,維持其正確健康行為,達到提升術后康復效果的目的[4]。本研究對FNF患者行單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采取HAPA模型下階段式康復護理,臨床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股骨頸骨折行單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股骨頸骨折診治指南》[5]中股骨頸骨折診斷標準;②初次行單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③年齡>18歲;④能正常進行語言溝通;⑤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心、腎等臟器功能不全;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③合并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功能障礙;④合并全身炎性反應;⑤有認知、語言、聽力、智力功能障礙或者嚴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觀察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69.63±3.54)歲;高中及以下31例,大專及以上23例;股骨頸骨折Garden分型:Ⅲ型33例,Ⅳ型21例;糖尿病史:有30例,無24例。對照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69.59±3.61)歲;高中及以下34例,大專及以上20例;股骨頸骨折Garden分型:Ⅲ型30例,Ⅳ型24例;糖尿病史:有29例,無25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成立骨科康復護理干預小組:包括骨科住院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科室責任護士4名、心理科醫師1名、康復治療師1名、營養咨詢師1名等。在康復護理干預開展前,組員接受股骨頸骨折疾病進展、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目的、流程及護理注意事項等疾病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集中培訓學習。培訓時間為5 d,結束后統一進行相關內容考核,成績達標者方可參與小組臨床護理工作的實施。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康復護理措施3個月。護理人員于患者入院初期,對患者及主要照顧者進行健康教育,并對其提出問題進行專業細心講解。密切關注患者術后皮膚受壓情況、患肢皮膚顏色和溫度、患肢體位及功能情況,手術切口疼痛程度,及時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遵醫囑給予鎮痛、解痙干預。督促患者術后早期進行患肢康復鍛煉,指導健康飲食,定期隨訪。
1.2.2 觀察組 在常規康復護理干預的基礎上,使用HAPA模型作為框架,實施階段式康復護理干預措施3個月。
1.2.2.1 前意向階段 ①階段特點:疾病相關知識了解不足,自我康復意識薄弱。②護理重點:強化疾病健康認知。③護理內容:責任護士在心理科醫生的協助下,制訂動機訪談計劃,與患者面對面進行一對一交流與討論,以開放式提問的方式,引導患者闡述影響心理狀態的因素,并對患者疾病康復知識掌握情況與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護理人員以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冊、PPT、視頻等多種形式對患者及主要照顧者進行詳細講解。同時,組建人工髖關節術后康復交流微信群,推送健康知識相關內容,鼓勵患者在評論區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并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統一收集整理,從中挑選具有臨床價值的問題,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答復,必要時給予患者單獨講解。于每周五15:00由主治醫師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護理管理相關知識講座。
1.2.2.2 強化意向階段 ①階段特點:康復運動恐懼,臨床配合較差。②護理重點:調動自我康復信念與主觀能動性。③護理內容:責任護士和心理科醫生積極與患者溝通,鼓勵和指導患者詳細描述疼痛部位和感受。對難以耐受疼痛者,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根據患者喜好挑選3~5首音頻,指導患者每次睡前40~60 min在無噪聲干擾的環境下播放,音量控制在30~40 dB,告知患者聆聽過程中感受旋律變化與銜接,并做出相應肢體動作或哼唱,時間20 min左右。
1.2.2.3 行動階段 ①階段特點:具備疾病康復活動的信念與意向,但無具體計劃與行為。②護理重點:制訂康復護理管理計劃,加強其自我維護技能。③護理內容:待患者麻醉藥效完全消退后,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踝泵練習、膝關節屈曲及伸直練習、雙足旋轉等主被動活動,每次10~15 min,3~4次/d。術后1~2 d,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臀大肌、腘繩肌等肌肉群組收縮(5 s)、放松(5 s)的放松訓練,如此循環反復,3~4次/d,每次10~15 min。放松訓練結束后休息3~5 min,鼓勵患者進行臀橋練習,三點支撐臀部抬起、回落訓練,反復15~20次。術后3~6 d,在患者完成放松活動后,休息5 min,協助其進行床邊坐起(3~5 min)、床邊站立(5~8 min)等早期下床活動。術后7~12 d,隨髖關節與肌肉功能逐漸恢復,指導患者緩步慢行,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運動強度由5~8 min逐步增加到15~20 min。術后2~3周,進行坐位髖關節屈伸、中立位肌肉內外旋轉與收縮訓練,時間15 min,2次/d。術后4~7周,康復活動完成后休息5~8 min,在家屬的陪同下,進行上下樓梯等訓練,2次/d,每次10~15 min。術后8~12周,鼓勵患者自主進行衣物穿脫,彎腰用屈膝代替屈髖,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嚴禁劇烈運動?;颊叨噙M食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增加新鮮水果、蔬菜、雜糧,嚴禁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1.2.2.4 維持階段 ①階段特點:出院后自我護理管理意識與行為不足。②護理重點:及時調整康復護理管理,提高自我維護效率。③護理內容:責任護士通過短信、微信、電話或上門等形式進行隨訪,詢問患者或主要照顧者康復護理管理行為完成情況與病情變化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相關護理管理行為,并告知患者按時復診。
1.3 觀察指標 ①運動恐懼:患者入院1 d、干預3個月后,采用恐動癥評估簡表中文版(TSK-11)進行評價,主要包括關注疼痛(5個條目)、逃避活動(6個條目)2個維度,每個條目滿分4分,總分0~44分,分數越高說明運動恐懼越嚴重,Cronbach′s α為0.76~0.79[6]。②髖關節功能:患者入院1 d、干預3個月后,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定量表進行評價,主要包括關節畸形(0~5分)、關節功能(0~47分)、關節疼痛(0~44分)、關節活動(0~4分)4個方面,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髖關節功能越好,Cronbach′s α為0.86~0.92[7]。
2.1 兩組不同時間運動恐懼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運動恐懼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不同時間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本研究發現,HAPA模型下階段式康復護理能緩解股骨頸骨折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運動恐懼?;颊咴谛睦砜漆t生與護理人員的聯合引導下,明確髖關節術后疼痛相關概念,通過正念認知、深入感知等干預措施,協助患者增強心理靈活性,糾正錯誤認知,不斷強化自身直面疼痛的自信心與承受能力,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減輕疼痛刺激影響[8]。本研究還顯示,與常規康復護理干預的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相比,HAPA模型下階段式康復護理能促進患者髖關節運動功能水平恢復。
護理人員通過指導患者早期進行髖部及周圍肌肉群組康復鍛煉,有利于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微循環,提高血管腔壁代謝能力,減輕手術切口周圍腫脹程度,避免髖關節發生僵硬、粘連,降低患者患肢疼痛敏感度[9]。規范且連續性康復鍛煉,有助于加強機體感覺信息輸出,提高神經傳導系統興奮性,使得肢體遠端與近端力量逐漸恢復正常,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與活動穩定性,促使患者早期恢復。
綜上所述,HAPA模型下階段式康復護理在緩解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運動恐懼、改善髖關節運動功能中效果顯著,在促進患者術后近期、遠期功能恢復中發揮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