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云,曹艷茹,殷少飛,王 蕓,趙曉南,馬科會,周 楠,熊正彪*
(1.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山東濱州256603;2.菏澤市立醫院)
伴隨當前全球人口年齡曲線后移的趨勢逐漸顯著,與老年人相關的髖部骨折發生率呈現增長趨勢。有關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約有150萬人發生髖部骨折,且逐年增加,其中90%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1]。髖部骨折是發生在股骨頸和股骨轉子間的骨折,以老年髖部骨折最為常見,髖部骨折是骨質疏松性骨折中最嚴重的類型[2],由于老年患者在骨折發生后需要長期臥床,其自身活動能力及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對患者心理及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3]。目前,治療髖部骨折的主要方法是手術治療,不同髖關節置換術入路對周圍肌肉和軟組織的損傷程度不同,術后并發癥也有差異[4]。DAA入路具有出血量少、康復周期短的特點,目前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5]。但是,如果患者術后得不到有效護理,還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影響患者康復,不利于預后[6]。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臨床研究發現心理護理對患者康復有巨大影響[7]。有研究表明,通過對骨科患者開展預見性護理能有效緩解骨科醫療服務不足的問題,對營造良好醫療環境、促進護理服務質量、提升患者及家屬滿意度均有積極作用[8]。因此,本研究將心理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應用于DAA入路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經臨床觀察,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5月1日~2022年10月1日71例行DAA入路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符合髖關節置換術適應證;②采用DAA入路實施手術;③年齡≥60歲;④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心、肝、腎、肺等臟器嚴重器質性疾病,不能耐受手術;②意識、認知、聽力功能障礙;③存在嚴重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隨機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 36例。對照組男7例、女 28例,年齡 62~92(73.00±7.53)歲,股骨頸骨折34例、股骨頭壞死 1例;觀察組男15例、女21例,年齡61~96(76.81±9.28)歲,均為股骨頸骨折。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倫理要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 具體內容包括術前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飲食要求,術中注意保暖、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術后常規心電監護和吸氧、指導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①心理護理: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由于劇烈疼痛,擔心恢復情況,往往會產生強烈的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及時給予老年患者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以促進患者康復。a.責任護士通過移動護理查房車播放視頻和口頭講解相結合,積極主動向老年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宣傳;提高患者及家屬健康知識水平,使其掌握髖部骨折相關知識。b.定期召開座談會,提高骨折相關知識的普及率,并對患者及家屬圍術期相關問題給予解答,鼓勵患者提高治療信心。c.建立微信群,定期發布功能鍛煉和心理疏導相關知識,指導患者及家屬自我護理,提高心理應急能力,對患者及家屬術后功能恢復問題進行解答并提供治療護理建議。②預見性護理:a.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術后鼓勵并協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預防便秘,減少肌肉萎縮、肺部并發癥和凝血功能異常[9]。老年患者下床活動應循序漸進,以自身能夠耐受為宜。還要加強老年患者髖部運動禁忌認知,鍛煉后及時準確評估髖關節功能。術后下床活動先以床邊站立為主,需要醫護人員全程協助陪同,在老年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可借助助行器站立2~5 min,指導患者進行床邊髖關節屈曲運動,借助推助行器先向前邁患肢再緩慢移動健肢。同時,通過氣壓治療儀加快老年患者患肢血液循環,促進老年患者回心血量增加,預防老年患者休克[10]。b.預防人工髖關節脫位。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髖關節置換術相關知識,重點強調老年患者術后體位要求的重要性,術后患者送回病房必須平移到病床上,患肢小腿墊軟毛巾,足跟懸空,避免發生壓力性損傷。必要時可穿防旋鞋,避免出現內旋[11]。指導老年患者當髖關節處于內旋位、內收位等體位時,避免直接站起,以免發生脫位。
1.3 評價指標 ①統計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時間。②觀察患者關節有無脫位。③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評估患者術后自理能力。④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評價患者髖關節功能。⑤比較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

2.1 兩組術后首次下床時間、關節脫位、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首次下床時間、關節脫位、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2.2 兩組術后髖關節功能、自理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髖關節功能、自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股骨是支撐日常活動的重要骨骼,由于不良習慣及年齡增長,骨質逐漸流失,當合并外傷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骨折發生,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巨大影響。目前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采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12]。相比其他手術入路,DAA切口的手術入路符合正常人體解剖結構,對髖部周圍軟組織損傷較小,同時由于手術體位多為平臥位,便于術中相關角度及長度測量,能提高內置物與髖臼嵌合度,有效減少脫位的發生,同時對患者軟組織損傷較小,能有效縮短術后康復時間。幫助患者康復是臨床護理工作的核心內容[13],加之患者突發骨折導致活動受限且嚴重外傷引起各臟器機能逐漸減退等情況,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進而引發并發癥。
預見性護理是通過對患者當前病情的發生與發展進行全方位綜合評估,并以超前干預措施進行有效預防的針對性護理模式[14]。而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也被廣泛應用。基于常規護理的心理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能幫助醫護人員及時、全面了解患者情況,提供針對性護理能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增強患者信心,可以實現患者自我管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首次下床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2個月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2個月Harris髖關節功能總分、發生關節脫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早期下床活動可以促進下肢靜血液回流,預防和減少血栓形成,同時增強患者信心和自理能力;術后髖關節功能評分與手術方式關系密切,術后大部分患者能恢復髖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老年髖關節骨折患者行DAA入路髖關節置換術后開展心理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對髖關節功能和有無脫位沒有顯著影響,但能縮短術后首次下床時間、提高自理能力和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