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麗,董麗麗,李珊珊
(鄭州頤和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整體醫療技術的提升,婦產科產婦及其家屬對分娩安全、舒適度的需求大幅度提升,婦產科也逐漸將科室內服務對象定義由“患者”轉變為孕產婦,要求在保證分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產婦舒適度[1]。根據婦產科臨床實際情況,絕大多數孕產婦在分娩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分娩恐懼,一般表現為對分娩的擔心與極度焦慮,包括產痛控制、胎兒健康、醫療護理等多個方面;從生理角度而言,產婦分娩恐懼感是圍生期極不利的一種情況,會造成一系列不良影響,例如產程內疼痛程度增加、產程延長、產后抑郁、創傷后應激障礙、順產無法實施等,因此,圍生期對產婦實施科學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2]。常規護理是一種固定化的護理模式,雖貫穿圍生期,但該護理模式對產婦分娩恐懼感及心理狀態干預力度不夠且缺乏針對性,無法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負性心理情緒。隨著近年來婦產科護理經驗的積累,人文關懷護理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被應用于婦產科臨床。本研究結合院內100例產婦,通過分組對比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10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單胎妊娠孕婦;②具備正常的讀寫、認知能力;③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疾病;②難產死亡;③早產。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年齡(26.35±3.11)歲;孕期(39.63±1.51)周;初產婦32例,經產婦18例。實驗組年齡(26.28±3.08)歲;孕期(39.76±1.53)周;初產婦35例,經產婦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圍生期常規護理。包括婦產科病房護理,用藥指導,產程中監測新生兒及產婦各項指標等。
1.2.2 實驗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①成立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小組:成員由工作時間>3年的護理人員、醫生、心理咨詢師、理療師組成,定期召開組內會議分析產婦具體情況并制訂敘事護理計劃。②準備階段:產婦入院后除常規記錄患者基本信息外還需對患者興趣愛好、認識、受教育程度做初步了解,方便下一階段敘事護理的開展;從產婦興趣愛好入手,與其建立較穩定的互信關系;同時利用互聯網相關資料庫詳細收集婦產科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相關措施,結合工作經驗,分析各項護理措施的可行性。③問題外化:分娩前開展訪視,婦產科責任護士主動與產婦溝通,拉近護患間距離,耐心傾聽患者的敘事,雙方溝通過程中需完全尊重產婦,保護隱私;加強對產婦的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主動編輯護理內容,積極轉移患者注意力,盡可能保證編輯內容滿足患者需求。④產程內人文關懷:第一產程中護理人員通過產婦語言、姿勢、表情分析患者心理狀態,耐心傾聽產婦關于分娩的各種疑問與體感分娩的不適,及時反饋、及時處理,針對痛覺閾值較低者及時應用分娩鎮痛。第二產程中護理人員需嚴格控制上產床的時機,注意保護產婦隱私,營造良好、輕松的分娩環境,幫助產婦選擇舒適的體位,在產婦身體一側指揮正確用力,在胎心監護的同時使用恰當的言語、表情等及時與產婦溝通,告知產婦分娩動態,不斷給予產婦心理支持。第三產程胎兒分娩完成后立即告知產婦,盡早讓新生兒與產婦接觸,護理人員需及時與產婦溝通并安撫其情緒。分娩結束后,護理人員給予產婦母乳喂養指導并告知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持續監測產婦血壓情況,為產婦創造和諧、溫馨的康復環境;觀察產婦子宮復舊情況,必要時報告醫生,及時使用宮縮劑;專業營養師在充分了解孕婦及新生兒情況的前提下為孕婦制訂飲食計劃。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工具 ①比較兩組護理前后分娩恐懼量表評分(CAQ)情況。CAQ包括4個維度,16個評估條目,各條目均依據1~4級評分(1、2、3、4分別代表從來沒有、輕度、中度、高度),量表評分16~64分,得分越高表明分娩恐懼程度越嚴重[3]。②比較兩組產婦分娩過程中疼痛情況。宮口開至3、5、8、10 cm時,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進行評定,分為0~10分,0~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③比較兩組護理前后抑郁、焦慮評分情況。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抑郁情況,共24個評估項目,評分<8分為正常、8~20分為可能潛在抑郁癥、21~35分為完全確定抑郁癥、>35分為嚴重抑郁癥[5]。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定焦慮情況,共14個評估項目,總分>29分為嚴重焦慮、21~29分為焦慮顯著、14~20分為肯定有焦慮、7~13分為可能有焦慮、總分<7分為無焦慮[6]。④比較兩組產程時間、住院時間。⑤比較兩組順產率。
2.1 兩組護理前后CAQ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CAQ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產婦分娩過程中VA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分娩過程中VAS評分 比較(分,
2.3 兩組護理前后HAMD、HAMA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HAMD、HAMA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產程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產程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2.5 兩組產婦順產率比較 實驗組順產47例(94.00%),剖宮產3例(6.00%);對照組順產37例(74.00%),剖宮產13例(26.00%)。兩組順產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41,P=0.006)。
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孕產婦對婦產科護理服務的要求也同比提升,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從醫學角度保證產婦安全,還需要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給予產婦人格、情緒等方面照顧,最大限度提升孕婦分娩安全與舒適度[7]。
圍生期常規護理是一種固定化的護理模式,護理內容包括婦產科病房護理、用藥指導、產程中監測新生兒及產婦各項指標等,該護理模式雖可發揮一定作用,但多數產婦在圍生期存在明顯的分娩恐懼、抑郁情緒等,對分娩安全、分娩疼痛、順產率均有直接影響。常規護理僅從術后配合角度給予基礎干預,缺乏人文關懷相關措施,在實際應用中存在明顯缺陷[8]。近年來臨床針對產婦開始實施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該模式在部分研究中取得了較理想的護理效果,李欣等[9]研究指出,基于循證理念的人文關懷護理能夠減輕高危產婦心理壓力與焦慮情緒,改善妊娠結局。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CAQ、HAMD、HAM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可顯著緩解產婦恐懼、焦慮、抑郁情緒。原因分析: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主要包括敘事護理、人文關懷兩個模塊,其中敘事護理是將心理學層面的敘事心理療法與臨床基礎護理相結合形成的一種臨床護理模式,該模式主張護理人員積極探索針對性護理措施并對患者言語進行傾聽、吸收,及時發現護理要點,運用敘事療法的技術和精神實施護理干預,是護士與患者心與心的溝通,屬于人文護理的范疇[10];人文關懷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對患者生存情況的關懷性護理,強調對患者尊嚴的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升華施護者及被護者雙方的情感,將二者聯合,極大地提升了對產婦心理護理、安撫的干預程度[11]。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產婦宮口開至3、5、8、10 cm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原因分析: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在圍生期積極開展訪視,能最大限度緩解產婦緊張、恐懼情緒,有效降低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內啡肽、兒茶酚胺等水平,減輕疼痛程度[12]。實驗組順產率高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產程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原因分析: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在產婦各產程中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第一產程護理人員通過評估、疏導患者情緒、適時使用分娩鎮痛等方式可最大限度緩解負性情緒,提升產婦自適應能力,對于縮短第一產程,保證分娩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13];第二產程的護理重點在于心理支持與分娩指導,在護理人員的悉心照料與輔助下,產婦宮縮頻率與力量均衡,有利于胎兒分娩,對于提升順產率具有極大幫助;第三產程中護理人員盡早給予產后心理疏導與母嬰接觸,能最大限度規避產后創傷應激,有利于預防產后出血[14]。分娩完成后護理人員給予產婦針對性產后健康教育,對于提升其自護能力具有極大幫助,有利于加速產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15]。
綜上所述,圍生期對產婦實施敘事性人文關懷護理可改善產婦分娩恐懼感,降低疼痛程度,提高順產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