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芳,郭 微,王 佳
(武穴市中醫醫院 湖北武穴435400)
肺癌是臨床常見疾病,常表現為陣發性刺激嗆咳、胸悶氣喘以及胸骨柄鈍痛等癥狀,隨著病情惡化,會引發霍納綜合征、肝骨轉移等并發癥,為延長患者生存期,積極有效的臨床干預手段至關重要[1]。根治手術通過對肺部癌腫組織進行全面、徹底的切除清掃,很好地控制癌細胞轉移和擴散,成為臨床治療首選[2]。但外科手術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強烈刺激,造成患者全身肌肉處于相對緊張狀態,常引發心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等術后并發癥,臨床預后效果未能達到預期[3]。因此,采取高效率、具體化護理干預措施十分必要。放松式康復訓練護理以協助患者機體各項功能狀態早期康復為護理目標,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制訂早期康復訓練計劃,在增強腦卒中患者術后運動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中發揮積極作用[4]。本研究對肺癌行根治手術治療患者實施放松式康復訓練護理,取得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8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124例肺癌行根治手術治療患者。納入標準:有咯血、持續性刺激性干咳及喘鳴氣短等癥狀;經由正電子發射體層掃描、胸部CT、痰液脫落細胞檢查及胸腔穿刺細胞學檢查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疾病學分會制定的Ⅰ期肺癌相關診斷標準者;年齡>18歲者;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近3個月有糖皮質激素、抗生素類藥物服用史者;合并心、腦、腎等功能不全者;合并麻醉藥物不耐受、酒精依賴者。采用隨機數字分配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2例。對照組男34例、女28例,年齡(56.37±3.42)歲;體質量指數(BMI)(19.56±1.33);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32例,本科及以上30例;居住地區:農村29例,城市33例;TNM分期:Ⅲ期35例,Ⅳ期27例。研究組男35例、女27例,年齡(56.43±3.39)歲;BMI(19.58±1.37);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33例,本科及以上29例;居住地區:農村28例,城市34例;TNM分期:Ⅲ期34例,Ⅳ期28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康復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以及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病情發展情況及機體功能,指導患者進行被動、主動床上肌肉肢體功能及腹式縮唇式呼吸功能康復訓練,鼓勵患者進行坐起、床邊、病室內部及走廊慢走等康復訓練??祻陀柧毱陂g,至少1名家屬或護理人員陪同,避免康復過程中發生意外。關注患者情緒及心理變化情況,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引導患者宣泄負性情緒,給予心理疏導及支持。
1.2.2 研究組 實施放松式康復訓練護理。
1.2.2.1 組建放松式康復護理干預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康復科總住院醫師1名、護士長1名、康復科室責任護士3名、康復治療師1名等。開展康復護理干預前,由護士長組織管理,小組成員接受肺癌發生發展、根治手術流程、危害性、護理注意事項等相關專業知識集中學習與培訓。住院醫師給予專業性意見或建議,培訓時間1周,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成績達標者開展臨床護理工作。
1.2.2.2 神經肌肉漸進式放松訓練 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為病情允許患者制訂漸進式放松訓練計劃。開展訓練前,護理人員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放松的訓練環境,保持室內溫度22~28 ℃,取減輕手術創口牽拉的半坐臥位,休息放松10~15 min。護理人員囑患者進行肩頸、上肢、胸背部等肌肉收縮,在訓練過程中告知患者熟悉肌肉緊繃的感覺,訓練順序為左手、左前臂、左上臂、右手、右前臂、右上臂、頸部、胸部、背部、肩部、腹部等,肌肉收縮后保持10 s,隨后放松5~10 s,如此循環往復,每次30~35 min,2~3次/d。此外,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手臂以最大限度進行高舉,隨后肘關節呈90°屈曲狀態,囑患者肩膀做向內、向外的旋轉運動。指導患者在活動過程中手臂隨之向后向前畫弧度擺動,每次堅持10~15 min,2~3次/d,5 d為1個療程,持續2~3個療程。進行肌肉訓練指導時逐漸遞增訓練時間及強度,避免造成肌肉繼發性損傷。
1.2.2.3 呼吸肌放松訓練 神經肌肉訓練結束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在相對舒適且安靜的環境中休息30~40 min,患者平臥,完全放松肌肉和神經,雙手輕放于腹部,發散思維聯想,隨著緩慢呼吸感知周圍環境和機體狀態,用鼻吸氣后滯留3~5 s,經口緩慢呼氣,休息3~5 min后,重復以上訓練,每次30~45 min,1~2次/d,5 d為1個療程,持續訓練2~3個療程。呼吸功能逐漸改善后可將屏氣時間延長至10~15 s。
1.2.2.4 音樂心理放松式干預 呼吸肌放松式訓練結束20~35 min后,護理人員借助輕柔舒緩的音樂進行心理放松式干預,以緩解患者術后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根據患者興趣愛好選擇合適音樂,并將音頻以MP3的格式下載至患者手機中。聆聽前護理人員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診療環境,調節音量20~30 dB,播放25~30 min,2次/d,4 d為1個療程,持續1~2個療程。
1.3 評價標準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Fuge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采用FMA評估患者運動功能,主要包括上肢(0~66分)、下肢(0~34分)2個方面,分值與運動功能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852[5]。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正常范圍:>80%)、用力肺活量(FVC,正常范圍:>83%)、肺活量(VC,正常范圍:2.5~4 L)、肺總量(TLC,正常范圍:女2.81~6.81 L、男3.61~9.41 L)。③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心律失常、呼吸肌疲勞、墜積性肺炎、壓力性損傷。

2.1 兩組干預前后FMA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肺癌作為呼吸系統中發病率、病死率相對較高的癌癥之一,經2018年全球癌癥相關流行病理學報告顯示,肺癌年確診約209萬例,占新發癌癥總發生率的11.6%左右,病死例數約為176萬例,占總病死率的18.4%[6]。截至2015年,我國肺癌新增例數約73.3萬例,病死例數約61.0萬例,預計2025年達100萬例[7]。主要由于長期不健康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飲食方式,肺小葉上皮細胞組織發生炎性病理性改變,臨床表現為吸氣性呼吸困難、胸背部持續性隱痛、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咳痰以及喘鳴咯血等,若不及時治療,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肺部根除外科手術作為臨床治療首選,雖可有效清掃癌腫組織,但易引發患者嚴重的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欠佳[9]。因此,采取及時、人性化的康復護理干預對策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放松式康復訓練護理干預的研究組患者與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相比,運動、肺功能改善情況良好(P<0.05),與許麗琴等[10]研究結果一致。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實際恢復情況制訂呼吸肌放松訓練計劃,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強度以及耐受力,提高患者肺部潮氣量,加強患者心肺功能。同時,為改善患者術后上肢肢體功能及肢體活動度,護理人員可為病情允許的患者制訂神經肌肉放松式訓練計劃,促進血液流通順暢,減少肌肉粘連的發生,促使患者術后機體快速康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行為能力[11]。
此外,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實施放松式康復訓練的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表明手術結束早期進行呼吸肌、神經及肢體功能放松式康復訓練指導,有效增加患者胸腔通氣量、提高呼吸肌功能的同時,還利于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減少體液異常聚集的發生,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2]。
綜上所述,對肺癌行根治手術治療患者實施放松式康復訓練護理干預對策,可促使患者運動功能、肺功能逐步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在促進醫院及科室持續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