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秀英,狄 凝,陳傳翠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 山東濟南250021)
食源性疾病是指人體攝入食物中有害物質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是腹瀉門診常見疾病之一[1-2]。有研究指出,目前食源性疾病已成為首要食品安全問題,且大部分食源性疾病來自患者自身不健康的飲食行為[3-4]。由此可見,提高腹瀉門診食源性疾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疾病認知對預防二次患病具有重要意義。敘事護理是通過個體將個人經歷、感受及經驗組織成具有現實意義事件的方式,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情感等。本研究旨在探討敘事護理在腹瀉門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我院腹瀉門診食源性疾病患者1320例。納入標準:①于我院腹瀉門診就診且臨床確診為食源性疾病;②年齡≥18歲;③意識清楚,能配合進行相關量表評估;④患者了解本研究后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重大疾病者;②合并精神疾病或意識不清、溝通交流障礙者;③發熱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60例。研究組男323例、女337例,年齡19~64(44.11±4.17)歲;婚姻狀況:已婚449例,未婚211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2例,高中301例,大專及以上207例。對照組男313例、女347例,年齡19~65(44.07±4.15)歲;婚姻狀況:已婚452例,未婚208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45例,高中299例,大專及以上21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相關檢查。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包括知識講解、檢查指導等;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5步式敘事護理。①成立敘事護理小組:由護士長及3名主管護師組建敘事護理小組,進行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敘事素材收集、敘事素材評價、敘事編輯,組織科室護士進行敘事護理培訓,護士掌握5步式敘事護理流程后,開始進行干預。②實施方案:a.敘事素材。正式敘事護理開始前,對腹瀉門診就診的食源性腹瀉患者進行調研訪談,引導患者講述其飲食習慣、就診原因、腹瀉原因、知識了解等,搜集患者相關素材。敘事素材的搜集主要來自于我院前期食源性疾病患者,通過調取病理資料明確患者就診及腹瀉原因,根據患者自述和護理人員的引導,明確患者飲食習慣及對食源性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并記錄在冊,進一步總結門診食源性疾病患者飲食習慣、就診原因、腹瀉原因、知識了解等資料。b.敘事內容評估。素材搜集完成后,在我院專家指導下以理想結果為目的(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自我效能、飲食習慣,提高患者飲食知識素養)進行篩選,去除無關部分,其細分為促成因素(積極內容)和阻礙因素(消極內容)兩部分;積極內容如關注食品配方、食品保質期、自身過敏源等,消極因素包括食用辛辣、油膩等自身不耐受食物,食用過期變質食物等。c.敘事編輯。對篩選內容進行編輯、提煉、加工,形成敘事護理視頻劇本并拍攝為微視頻。本研究針對常見食源性疾病致病原因進行整合分析,微視頻內容包括保持健康飲食習慣、關注食品保質期、關注食物配方、認知自身過敏源、關注食品安全認證等。d.敘事視頻放映。患者來院就診后,為患者放映微視頻或通過微信等平臺向患者推送微視頻。e.訪談干預:患者觀看微視頻后,由護理人員對其進行面對面訪談,進一步引導患者回顧視頻內容并訴說觀后感想。結合視頻中故事及自身實際情況,幫助患者理解促成因素和阻礙因素,借用他人經驗,提高飲食知識掌握程度及治療信心等,增強患者積極行為意識,改善患者自我效能。敘事方法關注的是來訪者故事背后的正向功能,作為護理管理者,強調護士如何幫助患者在錯綜復雜的事物矛盾中樹立正確積極的工作觀、生活觀。對患者出現食源性疾病問題的故事進行正向回饋,可以采用有效提問方式,例如有正向引導作用的問題:“你覺得應該如何保持健康飲食習慣?”“在本次訪談完成后,針對自身飲食應注意哪些方面?”等。通過更直白的方式進行正向回饋,即從敘事中找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地方給予肯定,如針對患者健康飲食習慣及食源性疾病預防態度等,可直接肯定。護理人員可針對患者的性格、心理特點和敘事內容等靈活選擇或綜合運用以上方式。
1.3 觀察指標 ①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狀態: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估患者的自我效能[5],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越高。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6]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②疾病知識知曉率:采用我院自擬的疾病知曉率評價量表,包括食源性疾病臨床表現、致病原因、預防方式3個維度,每個維度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越佳,以80分為界限,分值>80分評價為疾病知識知曉。③疾病預防態度:采用我院自擬疾病預防態度評估量表,評估患者對食品保質期、過敏源信息、安全認證、配料等信息關注度,分為關注、偶爾關注、不關注,以“關注”為具有疾病預防態度。④就診體驗度:采用李少杰等的門診患者體驗度量表進行評估,包含5個維度,合計27條項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以患者各條目平均分為最終得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體驗度越優,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902[7]。⑤不良飲食習慣:隨訪1個月,統計兩組患者護理后不良飲食習慣及疾病預防態度。不良飲食習慣包括過期食物、生冷食物、辛辣食物、油膩食物及其他不良飲食。
2.1 兩組GSES、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GSES、SAS、SD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疾病知識知曉率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疾病知識知曉率比較[例(%)]
2.3 兩組疾病預防態度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疾病預防態度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就診體驗度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就診體驗度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不良飲食習慣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飲食習慣發生情況比較(例)
食源性疾病是世界范圍內較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其所造成的全球負擔與結核病、瘧疾等傳染病基本持平[8-9]。有研究指出,食源性疾病多來自于個體不健康飲食行為,因此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及自我效能、改善患者不良飲食習慣有助于預防二次發病[10]。目前,患者獲取專業醫學知識來源多為醫院內醫護人員,因此門診護理重要性更加凸顯。但受我國醫療資源等因素影響,目前門診具有工作強度高、任務重等特點,傳統門診護理工作僅能滿足患者治療需求。
敘事護理被定義為利用敘事手段幫助患者拋棄過去的生活故事情節,并建造新的、有積極意義故事的一種護理干預方法。近年來也有研究根據其臨床應用角度對其進行定義,姜安麗[11]認為,敘事護理即是講故事方法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通過傾聽、理解、體驗并結合自身學識對患者進行回應,實現幫助患者生活及疾病意義重構,體現人性化護理的方案。有一項關于胃腸道疾病患者自我效能觀察的研究報道指出,胃腸道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效能感較低,應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保健意識[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患者自我效能提高,心理狀態改善。分析原因:敘事護理從患者傾訴出發,通過理解患者、與患者共情,能使患者感受到親切氛圍,護理人員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對患者進行講解,有助于緩解患者因疾病及生理不適引起的恐懼和焦慮情緒。同時通過敘事方法,以典型患者或典型事件為切入點,能使患者進一步意識到自我管理及自我效能在疾病治療和預防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食源性疾病多來自于患者自身不健康飲食行為及飲食習慣,因此,本研究對兩組患者疾病知曉率、疾病預防態度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研究組疾病知識知曉率及疾病預防態度優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敘事護理對知識進行編輯、整理,更易讓患者接受有關。敘事護理采用講述、視頻等方式向患者普及疾病及預防知識,相較傳統護理發放疾病手冊等方式,更具有趣味性且微視頻表現更為直觀,因此患者知識接納程度及理解程度更優。有研究指出,患者滿意度是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13]。因此,提高患者就診體驗及滿意度對改善醫患關系及醫院建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醫患、護患良好溝通則是患者滿意度提高的基礎。敘事護理通過傾聽患者傾訴,對患者故事采取耐心傾聽而非急于批評其錯誤行為的方式,提高了患者接納度,減弱了患者抗拒心理,利于平等溝通渠道的建立,從而提升醫患溝通效果和患者就診體驗。同時,本研究也發現,研究組患者不良飲食習慣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接納程度更優,通過敘事護理能進一步改善患者飲食習慣,降低二次患病風險。
結合本研究結果,我們認為5步式敘事護理應用于腹瀉門診食源性疾病患者具有以下優勢:①通過與患者交談,將患者故事進行適當編輯及藝術化處理,通過微視頻等方式向患者展現疾病相關知識等,具有淺顯易懂特點,患者可在微視頻中帶入自身情況,更為貼近患者實際,有助于其對知識進一步理解,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②通過微視頻方式將疾病治療、預防促進因素進一步放大,從他人行為及故事中汲取經驗,使患者從不同視角看待自身病情及飲食習慣,從心理上糾正不良飲食習慣認知偏差,從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效能。③以微視頻敘事方式再現各種不良飲食習慣等引起的疾病,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日常生活不良行為,從而明確自身不足,促使患者產生探尋有效克服消極意識與行為的主動意愿。④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面對面溝通有助于引導患者學習和借鑒他人經驗,為患者提供心理、技術等支持,降低患者負面心理效應。
綜上所述,5步式敘事護理有助于提高腹瀉門診食源性疾病患者自我效能,減少患者心理應激,提高患者就診體驗和就診滿意度,改善患者不良飲食習慣,對醫患關系改善及患者病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