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君山路小學 張 瑋

針對新課標中的素質培養內容,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結合有利于豐富小學美術教學內容與形式,給予學生更豐富的小學美術學習體驗,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發展。本文闡述了民間藝術應用狀況,分析了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結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新課標下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結合路徑。
民間藝術包含著重要的民間美術,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可以體現生活中勞動人民的智慧。因此,基于新課標促進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結合,將有利于幫助學生從民間藝術的學習角度及其蘊含的生活角度完成小學美術知識的學習,從而透過民間藝術視角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最終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經驗。
1.鮮活的生命力。
分析民間藝術的含義與內容可以發現,由于民間藝術誕生于勞動人民的生活中,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為學生展現民間藝術鮮活的生命力。比如皮影戲這一民間藝術,中國皮影人物關節靈活,在優秀民間藝術表演者的操縱下,皮影人物往往具備現實生活中人的姿態,其行坐顧盼、舞刀揮劍、騰云駕霧、打斗馳馬等動作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令觀看者拍手叫絕。同時,皮影戲的故事內容大多來源于勞動人民對生命的暢想,不僅擁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還有著多樣且包容的人物形象,突出了皮影戲的靈魂,即勞動人民鮮活的生命力體現。
2.地理的差異性。
我國地大物博,民間藝術往往呈現具有地理差異的個性化特點。比如,針對中國織錦民間藝術,不同地區的地方風格影響著多姿多彩的織錦手法與樣式。如蜀錦產于四川,常常擁有質地堅韌、五彩繽紛的獨特地方風格;而蘇州宋錦則與蘇州美景和文化涵養相契合,以古樸雅潔等特點著稱于世;云錦則產于南京,與南京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悠久歷史的文化特點相契合,錦紋瑰麗、猶如云彩且富有裝飾性,多為古代皇家御用,具有華貴的氣質。
3.生活的應用性。
仔細研究民間藝術的發展與淵源可以發現,民間藝術往往誕生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具有較為強烈的生活性應用特點。比如,針對廣為人知的泥塑藝術,其作為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之一,所運用的藝術原料往往是生活中常見的泥土,而采用的工具或制作形式也大多是手工,看似粗糙、實則精巧,如秦漢時期的眾多陶俑、陶獸、陶船等,泥塑藝術的誕生伴隨著一定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表現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謀生工藝;明清時期或民國時期的泥塑藝術在兒童玩具范疇中的發展,則讓泥塑藝術更深入地走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具體生活中,小至兒童、大至古稀老人都可以欣賞這一門藝術,還可以運用泥塑藝術制作普通家具或玩具等,突出了泥塑藝術的生活應用性。
1.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幫助學生透過民間藝術形式感知民間藝術發展中蘊含的深厚歷史,以及古代勞動人民和近現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與豐富的生活內容,促使學生更深入、廣泛地認知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傳統藝術,增強學生的民族歸屬感。比如,針對川劇變臉這一優秀獨特的表演藝術,學生透過此學習其中的美術概念、美術知識和美術理念,將有利于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知美術的發展和藝術的誕生。傳說古代人類在面對兇猛野獸時,為了追求生存、嚇退怪獸,而在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勒出不同的兇猛形態,最終趕走野獸,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進而逐步演化成目前我們看到的川劇變臉。具有歷史意義的傳說講述,將有利于幫助學生透過這一門藝術形式而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深深地為我國祖先的智慧所折服,提高學生對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2.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民間藝術之所以稱為藝術,不得不提及其中蘊含的深厚的美學價值,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有利于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和審美品味。比如,針對民間彩畫的藝術形式,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有利于幫助學生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更深入地理解彩畫對實用性物品的美感裝飾意義及其突出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如一個普通的陶器或圓弧形的容器,手工藝作者在此落實民間彩畫藝術,一方面可以為該手工藝品或生活物品增加巧妙的裝飾美感,增加生活物品與整體造型的契合度;另一方面分析彩畫的細節內容,還可以發現,彩畫所描繪的人物造型和物品造型隨著陶器的彎曲以及弧形界面的伸展而呈現出更具動感、豐滿、靈巧的人物形象與生活場景,如此促使物品與彩畫藝術合二為一,二者相輔相成,最終在實用價值的基礎上突出彩畫民間藝術賦予陶器或容器的觀賞價值。
對小學美術教師的基礎情況、專業素質以及教學能力等進行調查可以發現,大部分美術教師在本科或碩士期間常常主修與繪畫相關的專業,對民間藝術的學習較少。與此同時,分析民間藝術教學資源的開發進程與項目情況可以發現,雖然政府、教育局、學校等方面對本土民間藝術資源的開發持以支持的態度,但由于民間藝術資源開發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因此開發過程中存在著較多問題,導致民間藝術開發進度緩慢,不能被小學美術教學充分利用,導致小學美術教師對民間藝術教學資源的應用經驗較少,難以達到理想的美術教學效果。
分析小學美術教學現狀可以發現,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模式趨于固化,教師的教學理念亟待更新,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也較為傳統,導致實際的美術教學效果一般,甚至不佳。受傳統教學觀念以及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小學美術教師認為美術學科是沒有價值的,因此在具體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并沒有竭盡全力,往往過度側重于美術的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美術實踐、美術運用以及美術創作,最終導致學生美術學習水平不均衡。
深入實際的美術教學調查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認識可以發現,大多數小學生對民間藝術存在較為刻板、單一的印象,甚至對此產生誤解與鄙夷。比如,部分小學生認為民間藝術等同于傳統的手工藝,且傳統手工藝人大多是已然老去的老手藝人,而小學生不應該學習這部分知識,沒有充分認識到民間藝術的傳承價值,同時對民間藝術的了解以及學習缺乏一定的興趣,無法有效調動學習積極性。另外,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和信息時代發展的影響,當代小學生往往追求更新穎、更刺激的事物,對具有深厚歷史價值、厚重文化價值以及深刻傳承價值的民間藝術往往難以快速發掘其中的價值與樂趣,最終無法接受民間藝術并向往民間藝術。
美術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是小學生展開美術學習的基礎。基于新課標的指引,為促進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結合,教師要積極地優化小學美術審美鑒賞項目,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彩泥世界快樂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聯系泥塑這一民間藝術形式,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微課教學法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紀錄片、視頻展示等深入認知與接觸泥塑這一民間藝術,豐富學生對泥塑的認識。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圖片形式為學生展示優秀的泥塑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促使小學生落實知識遷移,從彩泥的捏造轉化為泥土的捏造,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發展學生的美術素養,開闊學生的美術認知視野。
教材內容是實際美術教學活動的根本,教師應立足于美術教材,挖掘民間藝術開發資源,從而突出民間藝術與美術教材的聯系。因此,基于新課標的指引,為促進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結合,教師應深入研究實際的小學美術教學內容,根據其中提及的某一細節或課程主題,引導學生落實“以小見大”,從美術教材中的細節或主題出發,積極聯系多樣化的民間藝術。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對折剪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數學學科的軸對稱特點,突出美術蘊含的科學性;聯系民間藝術中的剪紙藝術形式,通過紀錄片和教學視頻等形式為學生展示精彩絕倫的剪紙藝術,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發掘其中的傳承價值;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發現窗花和剪紙等在生活中的應用,突出民間藝術的生活價值。
隨著教育信息化2.0 時代的到來,同時基于網絡資源的豐富性特點以及現代化教學技術的直觀形象性特點,教師應積極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與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呈現更精彩的教學內容與民間藝術,營造和諧、多元的美術欣賞環境和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藝術修養。因此,基于新課標的指引,為促進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結合,教師可以積極聯系網絡資源,利用網絡資源的共享性和豐富性特點,拓展美術教學內容與民間文化資源。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彩墨臉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索相關的民間藝術內容,引入川劇變臉這一表演藝術。首先,教師搜集關于川劇變臉的紀錄片,通過紀錄片的片段剪輯為學生呈現突出且易于理解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廣泛認知,增強學生對川劇變臉的理解。其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教學形式,如聆聽傳說故事、真正觀看川劇變臉藝術等,鼓勵學生從歷史角度、生活角度和觀賞角度分別認識到川劇變臉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在網絡資源中收集關于臉譜的歷史,從遠古時期原始人的黥面等生活習俗講起,分析唐五代時期在樂舞和戲劇中的粉墨妝、宋金元三代時期伴隨元雜劇的興起而發展的素面藝術和花面藝術,以及圍繞京劇分析具體的臉譜藝術知識,從而拓展實際的臉譜教學內容。
分析民間文化內容可以發現,民間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地區的民間藝術風格、流派、形式等也不盡相同。因此,基于新課標的指引,為促進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結合,教師可以積極聯系本土資源所蘊含的民間文化,或從地理角度幫助學生廣泛地認知民間藝術,最終提高民間藝術的滲透教學效果。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小布偶”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民間藝術中的布偶藝術,如針對粵西的木偶種類,教師可以突出粵西木偶雙眼的靈動性,為學生展示粵西木偶可以按照表情創造出睜眼、閉眼、瞅眼等眼部動作,從而達到顧盼傳神的藝術效果,有效激發學生對布偶的創作靈感與創新精神;針對河北地區的吳橋民間木偶,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河北地區乃至北方地區的木偶風格,即頭部夸張簡練且具有特色,相較于粵西木偶的精巧,吳橋民間木偶則更擁有粗線條的美感,從而幫助學生從南北地區差異角度認知民間藝術。
基于新課標的指引,為促進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結合,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措施,如優化小學美術審美鑒賞項目;深研教材內容,突出民間藝術;聯系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聯系地理差異,滲透民間藝術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最終豐富學生的美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