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棟 王歡 李汶蔚 孫鈺欣 紀澤輝



摘 要:運用非平衡面板模型,依據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數據,考察履行社會責任對創新投入的影響。結果顯示:參與教育幫扶、產業幫扶、兜底保障與社會幫扶、轉移就業與易地搬遷幫扶均能顯著提高企業創新投入水平;行業競爭度、組織冗余分別具有正、負調節作用;政府補助、銀行信貸發揮中介作用;非制造業企業、國有企業和注冊地為東部地區的企業的促進作用更顯著。鑒于此,應鼓勵企業通過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等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關鍵詞: 社會責任;鄉村建設;企業創新;組織冗余;行業競爭度
中圖分類號:F124;F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23)04-0098-08
一、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企業是引領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是建成創新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1]。我黨高度重視鄉村建設,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參與鄉村建設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通過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有助于提升鄉村建設質量和效率以及促進治理模式轉變等。企業具有人才、資金、產業等優質資源,探索參與鄉村建設的新型有效途徑,采用發展旅游、教育幫扶、產業扶持、技能培訓、公益事業等方式,充分利用鄉村閑置資源、帶動就業、促進鄉村產業升級,為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創新投入的影響還沒有統一定論,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1)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投入。根據資源依賴理論,企業想要生存與發展必須不斷獲取外界資源支持 [2]。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通過建立融洽的政企關系,有助于項目、土地等的審批,同時還能享受政府補助、稅收優惠等,進而緩解融資約束,提升企業創新投入。依據信號傳遞理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向外界傳遞出企業經營情況良好的信號[3]。便于銀行、投資者和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更充分地了解企業信息,增強市場信心,暢通獲取銀行貸款等融資渠道。同時對企業未來的股票回報以及生產經營產生積極的影響,降低融資和采購成本,進而提升企業創新投入。(2)履行社會責任可能會阻礙企業創新投入的提高。根據委托代理理論,管理者可能由于個人聲譽而投入過多資源用于履行社會責任,這可能違背股東利益最大化目標,提高了管理者和股東的代理成本,不利于企業績效的提高[4];同時可能對創新資源產生 “擠出效應”,進而對企業創新造成負面影響。
當前對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影響創新投入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企業創新方面,可分為企業創新的影響因素及經濟后果。在影響因素方面,研究表明知識產權制度[5]、政府支持[6]、研發補貼[7]等來自政府的外部因素均能夠顯著影響企業創新。來自市場的外部因素如同行效應對企業創新具有顯著影響[8]。另外,企業內部因素如公司治理[9]、技術并購[10]、融資約束[11]、企業合作文化[12]、金融投資行為[13]等均對企業創新產生顯著影響。在經濟后果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分析了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14, 15]。第二,企業參與鄉村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關注動因、幫扶模式及經濟后果。在動因方面,王帆等指出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對企業參與意愿具有顯著影響[16]。在參與模式方面,有大量文獻研究了企業參與產業幫扶[17]、旅游幫扶[18]等模式。在經濟后果方面,主要包括對企業財務績效[19]以及企業風險[20]的影響。第三,在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對創新的影響方面,易志高等提出,企業參與鄉村建設能降低融資約束程度,有效提高企業創新績效[21]。然而,企業參與鄉村建設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應直接作用于創新投入而非創新績效,參與鄉村建設對于創新績效的影響可能還會受到審批端便利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岳佳彬和胥文帥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參與鄉村建設會導致創新投入降低,卻擴大了創新產出[22]。然而,該研究僅以是否參與構建虛擬變量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對于參與程度,譬如投入金額數據等信息利用不充分。
基于此,以2016—2020年我國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利用上市公司幫扶金額和物資折款等數據構建核心解釋變量,考察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對創新投入的影響,分析組織冗余和行業競爭度對兩者關系的調節作用,以及政府補貼和銀行信貸的中介效應,進一步開展行業、注冊地和產權性質的異質性分析,對不同幫扶方式對創新投入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對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及進一步推動全社會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變量選擇
2016年,深、滬交易所分別發布《關于做好上市公司扶貧工作信息披露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扶貧工作信息披露的通知》,上市公司年報開始披露參與鄉村建設的信息。因此,采用A股上市公司2016—2020年的非平衡面板數據①,研究參與鄉村建設對上市公司創新投入的影響。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同時進行以下處理:(1)刪除ST和*ST公司樣本;(2)考慮到金融企業和其他企業的財務結構不同,刪除金融企業樣本;(3)刪除缺失主要數據的樣本。經過處理,得到了2526家上市公司5年的非平衡面板數據,并且對連續變量進行1%與99%的縮尾處理,防止異常值對估計結果產生影響。
1.被解釋變量。選擇企業研發投入金額(Rd)(單位:千萬元)和研發人員數量(Person)來衡量企業創新投入。
2.核心解釋變量。用上市公司幫扶金額和物資折款求和加1的自然對數,來衡量企業鄉村建設的幫扶投入(Tpa)。
3.調節變量。第一,參照Bourgeois的做法,以可利用冗余、潛在冗余和可恢復冗余的均值來度量組織冗余(Slack)[23]。其中可利用冗余指還未投入生產的資源,用速動比率表示;潛在冗余指以股權及債權融資方式獲得的資源,采用所有者權益與負債的比率表示;可恢復冗余指已投入生產流程,但能夠通過重新設計流程而節約的資源,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采用銷售、管理和財務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率表示。第二,對于行業競爭度,由于以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但上市公司不能代表一個行業內的所有企業,使用赫芬達爾指數具有較大誤差,而勒納指數(Lerner)能夠從企業個體角度體現企業的行業競爭信息,因此選取勒納指數來衡量,公式為“Lerner=(價格-邊際成本)/價格”,但由于邊際成本難以度量,故用公式“Lerner=(營業收入-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營業收入”表示。若勒納指數越大,則企業的壟斷能力越強,獲取的超額利潤越大,行業競爭度就越低,即勒納指數與行業競爭度呈反向關系。
4.中介變量。第一,考慮到短期借款的信貸風險相對較小,銀行信貸部門在開展該業務時對企業幫扶參與情況等非財務信息的關注度較低,故采用新增長期貸款(單位:千萬元)度量銀行信貸(Credit)。第二,政府補助(Subsidy)用政府補助資金當期金額加1的自然對數來表示。
5.控制變量:借鑒甄紅線和王三法的研究[20],選取以下控制變量:總資產收益率(ROA),即凈利潤與總資產之比;資產負債率(Lev),即總負債與總資產之比;資產結構(Fix),即固定資產與總資產之比;企業規模(Size),即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企業年齡(Age),即當前年份減去企業成立年份再加1的自然對數;成長性(Growth),即本期營業收入與上期營業收入的差,除以上期營業收入;產權性質(SOE),即該企業為國有企業時取1,否則取0;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Holder),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數與總股數之比;高管薪酬(Salary),即薪資排名前三的高管薪酬之和(單位:千萬元);獨立董事規模(INDR),即獨立董事人數與董事總數之比;兩職合一(DUAL),當企業董事長和總經理是同一個人時為1,否則為0;監事規模(Supervisor),即監事人數加1的自然對數。
最后,控制了年度(Year)、行業(Industry)和省份(Province)固定效應的影響。
三、模型構建
企業的創新活動可能存在時滯效應,即當期的創新會受到上一期行為的影響。參考王今朝和田玉婷[24]、鄭培等[25]的做法,將企業幫扶變量的t-1期作為解釋變量加入模型。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量。一方面,考慮到參與幫扶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因為幫扶行為通過政府補助、銀行信貸等途徑促進企業創新投入需要一個過程,而控制變量(如企業規模、企業年齡、兩職合一、獨董規模等企業內部因素)對于作為企業內部決策的創新投入變量的影響是不具有滯后性的,因此僅采用企業幫扶變量的t-1期作為解釋變量。另一方面,采用企業幫扶變量的一期滯后項,能夠解決潛在的內生性問題。
利用混合OLS模型對非平衡面板數據進行估計,模型如公式(1)所示:
其中,Techit表示企業創新投入水平,以企業創新投入金額(Rd)和研發人員數量(Person)表示,α0為常數項,Tpait-1為企業幫扶投入,Controlsjit為控制變量,εit為隨機干擾項,i表示公司,t為年份,k表示行業,l表示省份。
模型(2)和模型(3)分別用來驗證組織冗余和行業競爭度對企業幫扶和創新投入關系的調節作用。
其中,Tpait-1×Slackit和Tpait-1×Lernerit分別表示企業幫扶與組織冗余、行業競爭度的交乘項。下面設立中介效應模型,首先,以政府補助(Subsidyit)作為中介變量,構造中介檢驗三步法,如式(4)~式(6)所示:
其次,以銀行信貸(Creditit)作為中介變量,設立中介效應模型,如式(7)~式(9)所示:
四、實證結果
(一)基準回歸結果
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對創新投入的影響機制還未形成一致結論。一方面,企業想要生存與發展必須不斷獲取外界資源支持,而參與鄉村建設使企業能夠享受幫扶政策優惠,還有助于提高企業聲譽,因此更容易得到銀行信貸部門的認可,提升貸款的可得性,緩解融資約束,提升企業創新投入。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個人聲譽,管理者可能存在短視現象,投入過多資源用于鄉村建設,對創新投入產生了“擠出”效應,不利于企業創新投入的增加。利用非平衡面板數據進行估計,模型(1)的估計結果見表1列(1)~列(2),企業幫扶的系數均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參與鄉村建設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投入。
組織冗余對參與鄉村建設企業的創新投入具有調節作用。組織冗余是超出組織實際需要而被儲存的資源,在外部環境發生不利變化時對企業起到保護作用。當組織冗余水平較高時,能夠更好地應對創新活動的風險,并吸引優秀的研發人員,保證創新活動有序開展。然而,另一些學者認為組織冗余資源的增多會對企業創新產生阻礙效應[26,27]。較高的組織冗余水平帶來的滿足感會促使管理人員忽視企業面臨的潛在競爭壓力,削弱企業的創新動力,從而抑制對創新投入的促進效應。模型(2)的估計結果如表1列(3)~列(4)所示,交互項系數均在5%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企業的組織冗余水平對鄉村建設與創新的關系產生了負向的調節作用,這是由于較高的組織冗余水平減弱了企業的創新動力,擠占了企業的創新投入資源,進而抑制了參與鄉村建設對創新的推動作用。
行業競爭度對參與鄉村建設企業的創新投入具有調節作用。一方面,激烈的外部競爭會激發企業活力,促使企業不斷開展創新活動,使用新技術、開發新工藝、研發新產品來增強競爭力。因此,行業競爭度會正向調節鄉村建設對企業創新投入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行業競爭越激烈,企業越容易使用大量資源開展高收益的金融投資,放棄時間長、風險高的創新活動,從而抑制企業鄉村建設對創新投入的推動作用 [28,29]。模型(3)的估計結果如表1列(5)~列(6)所示,交互項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即行業競爭度會正向調節鄉村建設參與對創新投入的推動作用。這說明在激烈的行業競爭環境下,企業通過參與鄉村建設獲得外部資源,緩解融資約束,從而提升創新投入水平,維持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3. 不同幫扶方式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根據鄉村建設方式,可將企業幫扶方式分為產業幫扶、兜底保障與社會幫扶、健康及生態保護幫扶、教育幫扶、轉移就業與易地搬遷幫扶等五種類型,以幫扶金額加1取自然對數來衡量相應幫扶方式,驗證企業不同幫扶方式對創新投入的影響。結果如表5所示,產業幫扶(Ind_tpa)的系數均為正,前者在5%水平上顯著,后者不顯著;兜底保障與社會幫扶(Soc_tpa)的系數分別在1%和5%水平上顯著為正;健康及生態保護幫扶(Hea_tpa)的系數均為正,但不顯著;教育幫扶(Edu_tpa)的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轉移就業與易地搬遷幫扶(Job_tpa)的系數分別在1%和5%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說明企業參與產業幫扶、兜底保障與社會幫扶、教育幫扶以及轉移就業與易地搬遷幫扶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的創新投入,而健康及生態保護幫扶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不明顯。政府應發布并落實相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健康及生態保護幫扶,為建成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奠定政策基礎;另外,作為企業最重要的幫扶方式之一,產業幫扶對企業創新投入的正向影響不如預計的高,建議政府加大產業幫扶政策優惠力度,更好地發揮企業的產業、資源優勢,同時促進企業創新。
(三)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結論的可靠性,從如下三個方面開展穩健性檢驗③。
1. 替換變量
(1)替換企業鄉村建設衡量指標。令變量鄉村建設資金投入率(Tpi)為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金額與總營業收入之比,用來替換企業鄉村建設資金投入(Tpa),代入模型(1)進行回歸,結果顯示企業鄉村建設資金投入率對創新投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不改變前文結論。
(2)替換調節變量度量指標。第一,根據資源的可獲得性,將組織冗余分為可利用冗余(Slack1)、潛在冗余(Slack2)和可恢復冗余(Slack3)[27],將這三個變量分別用來替換組織冗余(Slack),代入模型(2)進行回歸。第二,用主營業務利潤率(Profit)度量行業競爭度,用來替換勒納指數(Lerner),公式為“Profit =(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該值越小,說明單個企業在整個行業中所占份額越小,即行業競爭度越高。代入模型(3)進行回歸。以上穩健性檢驗結果顯示,前文結論不發生改變。
2. 剔除政策啟動當年樣本
2016年12月,上交所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扶貧工作信息披露的通知》對企業精準扶貧信息披露進行規定。由于政策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存在一定滯后性,故剔除2016年政策啟動年的樣本數據,以檢驗結論的穩健性。結果顯示,剔除了政策啟動年的數據以后,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對創新投入仍然存在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不改變前文結論。
3. 內生性問題
(1)工具變量法。為了避免遺漏變量帶來的內生性問題,采用工具變量法進行檢驗。工具變量選擇企業參與鄉村建設資金投入的滯后二階變量(Tpa_l2),并利用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2SLS)和有限信息最大似然估計(LIML),來提高結論的穩健性。結果顯示,在控制模型潛在的內生性以后,前文結論依然成立。
(2)傾向得分匹配。針對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即創新投入水平高的企業更傾向于參加幫扶活動,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進行檢驗。將被解釋變量設為上市公司是否參與鄉村建設的虛擬變量,選取傾向得分匹配的協變量,根據Logit回歸采用一對三有放回近鄰匹配。用匹配后的樣本代入模型(1)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前文結論沒有發生變化。
五、結論與啟示
參與鄉村建設是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標志。根據2016—2020年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數據,考察了參與鄉村建設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機理,以及組織冗余和行業競爭度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1)企業參與鄉村建設能夠明顯提高創新投入水平,組織冗余資源負向調節兩者關系,行業競爭度正向調節兩者關系,且該效應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依舊成立。(2)企業參與鄉村建設通過政府補助和銀行信貸的中介作用,緩解了融資約束,進而提高企業創新投入。(3)異質性影響方面,非制造業企業和國有企業參與鄉村建設能夠有效提升創新投入;參與幫扶對企業創新投入的提升效應對東部注冊地企業最為明顯,西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不顯著。(4)參與產業幫扶、教育幫扶、兜底保障與社會幫扶、轉移就業與易地搬遷幫扶均能有效提高企業創新投入,而健康及生態保護幫扶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不明顯。
上述結論厘清了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對創新活動的作用機理,為激勵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和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有力的經驗證據。研究結論對上市公司和政府部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對上市公司來說,參與鄉村建設能享受政策優惠,同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政企關系,提升自身社會形象,提高投資者信心。在發展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階段,應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履行社會責任,既能為鄉村建設事業作出貢獻,又能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30]。對于政府而言,為了更好地利用上市公司等企業在產業發展、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可以通過優化政策,譬如提高幫扶企業的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等,吸引企業投入鄉村建設、共同富裕等工作中,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帶動全社會走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限于篇幅,描述性統計表格不予顯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② 限于篇幅,省略了研發人員數量表示企業創新投入的回歸結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③ 限于篇幅,省略了穩健性檢驗的回歸結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參考文獻:
[1]陳琦,歐陽峣. 市場規模、創新要素集聚與后發大國創新能力提升[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2,51(6):32-42.
[2]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3] Spence M. Job market signaling[M].Uncertainty in Eonomics,Aademic Press,1978:281-306.
[4] Jen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4): 305-360.
[5] Thakur-Wernz P, Wernz C. Impact of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regime o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de alio versus de novo Indian bio-pharmaceutical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2, 138: 457-473.
[6] Roh T, Lee K, Yang J Y. How do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support drive a firms green innova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ope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317:128422.
[7] Afcha S, Lucena A. The effectiveness of R&D subsidies in fostering firm innovation: the role of knowledge-sourcing activities[J]. BRQ Business Research Quarterly, 2021, 24(4): 302-323.
[8] Machokoto M, Gyimah D, Ntim C G. Do peer firms influence innovation?[J]. 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21, 53(5): 100988.
[9] Yildiz E B, Dabic M, Stojcic N, et al. Scrutiniz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family firms in efficiency-driven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1, 129: 260-270.
[10]王宛秋,馬紅君. 技術鄰近性、研發投入與技術并購創新績效——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視角[J]. 管理評論,2020, 32(6):104-113.
[11]馬晶梅,趙雨薇,王成東,等. 融資約束、研發操縱與企業創新決策[J]. 科研管理,2020,41 (12):171-183.
[12]賀正楚,羅靜,潘為華. 企業合作文化、知識流動對創新績效的影響[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36(3):57-64.
[13]段軍山,莊旭東. 金融投資行為與企業創新——動機分析與經驗證據[J]. 中國工業經濟, 2021(1): 155-173.
[14]Nathan M, Rosso A. Innovative events: product launches,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 Research Policy, 2022, 51(1): 104373.
[15]Narayan A, Hungund S. Enhancing firm performance through adoption of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ian biotechnological firms[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22,13(3): 2431-2456.
[16]王帆,陶媛婷,倪娟. 精準扶貧背景下上市公司的投資效率與績效研究——基于民營企業的樣本[J]. 中國軟科學,2020(6):122-135.
[17]劉建生,陳鑫,曹佳慧. 產業精準扶貧作用機制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6): 127-135.
[18]Wu L, Dai M.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marine cultural tourism based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20, 112(SI): 124-127.
[19]Yi Y, Xie B, Zhou L, et al. Does CSR affect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J]. PLoS One, 2020, 15(2):1-22.
[20]甄紅線,王三法. 企業精準扶貧行為影響企業風險嗎?[J]. 金融研究,2021(1):131-149.
[21]易志高,柏淑嫄,孔悅欣. 企業參與精準扶貧能促進企業創新嗎?[J]. 財政研究,2021(10): 103-113.
[22]岳佳彬,胥文帥. 貧困治理參與、市場競爭與企業創新——基于上市公司參與精準扶貧視角[J]. 財經研究,2021, 47(9):123-138.
[23]Bourgeois ?L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1, 6(1): 29-39.
[24]王今朝,田玉婷. 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社會責任與企業資本結構——“沖擊緩釋”抑或“不確定性規避”[J]. 金融經濟學研究,2022,37(5):34-48.
[25]鄭培,李亦修,何延煥. 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影響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20,41(6):64-71.
[26]Lee T, Liu W T, Yu J X. Does TMT composition matter to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1, 28(1): 196- 213.
[27]Duan Y, Wang W, Zhou W. The multiple mediation effec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n the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high-tech manufacturing firm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20, 229: 107754.
[28]Yang M J, Li N, Lorenz K. The impact of emerging market competition on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strategy: evidence from Canada[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21, 181: 117-134.
[29]宋清,劉奕惠. 市場競爭程度、研發投入和中小科技企業創新產出——基于風險投資調節的條件過程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21(10):182-192.
[30]符磊,周李清. 雙循環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技術創新的影響路徑探究[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8(6):124-137.
責任編輯:(厲 亞)
Does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mote Innovation
Invest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Based o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CAO Dong, WANG Huan, LI Wenwei, SUN Yuxin, JI Ze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6,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unbalanced panel model and based on th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non-financial industry, the impact of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n innovation investment was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assistance, industry assistance, social assistance, employment transfer and relocation assistanc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vestment.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organizational slack hav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gulatory effects respectively.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bank credit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Non-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register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play more significant roles. In view of this, enterpris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Key words:social responsibility; rur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slack; industry competition degree
財經理論與實踐202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