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麗金
一、“佛系教師”專業成長概述
“佛系”一詞,最早出現于2014年的日本雜志中,提法為“佛系男子”。所謂“佛系”指的是一種看淡一切、順其自然、一切隨緣的人生態度。2017年,佛系文化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隨即派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少女”“佛系教師”等一系列詞語。關于“佛系教師”,羅剛淮認為“他們往往以淡泊名利、無欲無求的形象面世,但這些人實際上沒有那么超脫,而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對集體和工作都漠不關心,只追求自身的閑適自在。”楊習超指出“這類人崇尚與世無爭、云淡風輕、平靜超脫的生活態度,與我們傳統所提倡的奮進、拼搏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本質上反映出他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逐漸偏離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甚至透露出他們自我、漠然、狹隘的消極思想。”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佛系教師”是指采取無所謂、順其自然、得過且過等“佛系”態度對待教育工作,缺乏內在成長動力的一類教師。
顧名思義,“佛系教師”專業成長則是指“佛系教師”由消極心態轉向積極心態,增強奮斗動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學素質的動態成長過程。“佛系教師”專業成長內容包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從廣義上來說,“佛系教師”專業成長又指“佛系教師”的專業發展,側重于激發教師的內在成長動力,喚醒其成長意識,由此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二、“佛系教師”專業成長的現實困境
(一)個人局限:成長意識薄弱,缺少發展規劃
個人條件是決定“佛系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其工作態度、成長意識、發展目標都極大地影響了專業成長的速度和水平。調查發現,有強烈成長意識以及清晰目標的教師,更容易實現專業成長。而“佛系教師”持有得過且過的工作態度,對提升自我興趣不大。這一類教師大都表現出較為薄弱的專業成長意識,沒有清晰明確的發展目標,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在某種程度上,“佛系教師”薄弱的成長意識和缺位的發展規劃阻礙了其專業成長與追求,長久以往,容易安于現狀,不愿提升自我。
(二)學校限制:教學工作繁重,成長途徑狹窄
從“佛系教師”專業成長的情況來看,學校限制是制約其專業成長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不少學校在教師管理方面存在問題:一是工作繁重,教師不僅要完成教書育人的工作,還要完成學校安排的各項任務,導致“佛系教師”承擔著巨大的教學壓力而無暇顧及自身專業成長;二是成長途徑狹窄,面對這種情況,“佛系教師”往往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加上學校多關注教師專業知識、能力等“硬實力”的提升,忽視了教師專業情意等“軟實力”的提升,加速了“佛系教師”陷入專業成長的困境。
(三)家庭束縛:家庭責任牽絆,角色轉換不暢
家庭作為教師生活的場所,深刻影響著“佛系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表明,在自我提升方面,女性更容易因為兼顧家庭和工作而陷于困境,被迫放棄發展和提升自我的機會。在調查中,“佛系教師”大部分為女性教師。她們扮演著妻子、母親、兒媳等多重角色,在家庭中承擔的責任更大,不僅要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照顧小孩和老人,而且還要在家務方面付出更多的勞動。這種高期待的家庭角色與責任嚴重束縛了她們的專業成長,當家庭角色與工作角色沖突時,“佛系教師”容易被家庭責任牽絆,產生焦慮與迷茫,在工作中呈現出低熱情、沒干勁的狀態。
(四)政策制約:成長機制落后,培訓實效性低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與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政策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但“佛系教師”的專業成長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教師專業成長機制落后,個體的成長需求得不到滿足,加上“佛系教師”用無所謂的態度看待自身專業成長,目前的成長激勵手段難以激發“佛系教師”的專業成長動力。另一方面,教師培訓多停留在理論層面,未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導致培訓流于形式,實效性低,無法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佛系教師”專業成長的應對策略
(一)個人層面: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做好專業成長規劃
不斷學習、促進專業成長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對于“佛系教師”來說,亟需認識到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及時更新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專業成長規劃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調查發現,“佛系教師”的專業成長意識不足,沒有清晰的發展規劃,這就需要“佛系教師”轉變其“佛系”的工作態度,強化成長意識,做好專業成長規劃。
(二)學校層面:合理安排工作任務,拓寬專業成長渠道
作為“佛系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首先,學校要重視“佛系教師”的專業成長,合理安排工作任務,不將過多與教學工作無關的事物安排給他們,給予“佛系教師”更多成長的空間。其次,學校要拓寬專業成長渠道,為“佛系教師”提供專業成長平臺。例如,積極開展教師基本功大賽、課題研究、同課異構以及科組教研等活動,引導“佛系教師”積極進行專業成長反思,從而促進其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提升自身專業能力;鼓勵優秀骨干教師與“佛系教師”在專業成長上結伴互助,由此幫助“佛系教師”轉變“佛系”心態,提升其專業成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定期聘請專家指導,關注“佛系教師”成長的需求與問題,及時診斷并給出相應建議,推動“佛系教師”自覺走向專業成長,提升專業素質水平。
(三)家庭層面:給予穩定情感支持 ,明確不同角色任務
“佛系教師”扮演著不同角色,使其承擔著多種角色期望。在當前“佛系教師”以女教師為主的情況下,家庭對女教師賢妻良母的傳統角色期待容易與社會對女教師教書育人的工作角色期待發生沖突。心理學認為,教師人格的健全發展和生命的精彩展開都離不開對教師情感的關注與支持,忽略情感這一深刻維度,教師專業成長容易偏離本心和初衷。為此,家庭要密切關注“佛系教師”的情感并給予其穩定的情感支持,盡可能地減少家庭角色與工作角色之間的矛盾,提升“佛系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此外,社會各界應轉變傳統的女性角色觀念,正確看待其家庭與工作不同角色的任務,既鼓勵“佛系教師”承擔一定的家庭職責,又支持“佛系教師”提升自我,積極為她們的專業成長提供更多的資源與幫助,促進她們以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政策層面:健全教師成長機制,提升教師培訓實效性
在政策層面,需要明確“佛系教師”是一個特殊教師群體,立足其專業成長需求,健全教師成長機制,提升教師培訓實效性,切實改善“佛系教師”專業成長的外在環境。首先,要保障教師的薪資待遇,規范好教師的義務與權利之間的關系,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其次,要給予學校更多的培訓權利,讓學校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可行的教師培訓計劃,開展多樣化的教師培訓,豐富教師培訓的內容,以增強培訓的實效性;最后,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制度,采取多種激勵手段來激發“佛系教師”的成就動機,從而有效促進“佛系教師”自覺成長。
“佛系教師”專業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支持,更離不開教師自身的覺醒和努力,只有向內突破,才能向外生長。
【本文系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教育生活史視野下中國教學名師‘二次成長問題研究(1978—2018)”(項目編號:2018WZDXM022)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