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成”作為當代工筆人物畫的一種新興表現語言,能讓畫面更富有節奏和韻律。當代工筆人物畫處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理論體系。在藝術思潮的影響下,當代工筆人物畫的題材、構成形式、藝術風格以及色彩等方面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發展過程中,當代工筆人物畫逐漸形成基于形式的創作風格,其具有構成感的構圖能給人帶來新奇的體驗及美好的視覺享受。這些作品無一例外地將形式感與畫面所體現的獨特精神風貌相結合,以傳達出畫家想要表達的情感。構圖是創作的前提,是一幅作品最基本的表現形式。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即繪畫的構圖,包括畫面的布局與表現內容以及局部的細節,自古以來就在中國畫審美領域居于重要的位置。若將整幅畫比作人體,構圖的重要性就相當于血管在人體中的地位,可以有規律地串聯起畫面元素。文章簡述工筆人物畫的發展演變,對比分析傳統工筆人物畫與當代工筆人物畫,進而探究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成特點。
關鍵詞:當代;工筆人物畫;構圖;構成;形式感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5-0-03
1 工筆人物畫的發展流變
在中國繪畫史上,人物畫是最早成熟起來的一個畫種,其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著不同的風格面貌。工筆人物畫在戰國時期初具雛形,從《人物龍鳳圖》可以看出,當時的墨線造型、色彩搭配都極為合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技法趨于完善,造型能力和設色能力更是別具一格,此時的繪畫理論也有了較為深入的發展;隋唐時期是工筆人物畫的鼎盛期,此時期的繪畫藝術達到了精彩紛呈的狀態,不僅注重展現時人的生活狀態,題材也變得多樣,具有世俗的氣息,為此后工筆人物畫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直至20世紀初,社會動蕩,封建王朝的結束直接影響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工筆人物畫的發展也停滯不前。
20世紀70年代,西方文化的傳入對傳統中國畫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思想觀念上對西方繪畫理論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態度。正是這種積極的態度,繪畫有了嶄新的審美格調和意趣。在這種環境下,中國工筆人物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與時代性相結合,形成了創新性的繪畫形態。
隨著工筆人物畫的不斷發展,除了受到寫實主義、表現主義、構成主義等的影響,還有不少畫家開始探索更加創新的藝術語言。
2 構成在中西方的溯源
所謂構成,即探索諸種要素的整合在造型或形態上的可能性,將不同的要素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造型或形態,以滿足欣賞者的需求。構成元素最簡單的分類是點、線、面。這三大元素是西方幾何學中的概念,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純粹、最小的形態,線是由點的移動軌跡形成的。點與點的鋪設,線與線的交織、排列,面與面的分割、面積對比、形狀結合,常常能帶來強烈的“形式感”[1]。因此,構成的畫面并不是各種要素的隨意堆積,而是根據設定好的主題,在平面內按照構成的原理分解、重組素材,從而構成理想的形態和組合,是感情、意義和美學原則的科學結合。
追溯到西方,印象派、現實主義、德國表現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對構成的產生起到關鍵作用。印象派的塞尚用圓柱體、圓錐體、球體來概括物象,并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可以用幾何體來概括”;德國表現主義產生于20世紀初,表現主義藝術家追求情緒和感情的宣泄,并通過色彩、線條、空間表達出來[2];抽象表現主義興起于20世紀的美國紐約,杰克遜·波洛克在他的畫作中通過自由揮灑顏料,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時也運用了很多點、線元素。在抽象繪畫中,符號、色彩、圖案都可以進行隨心所欲的搭配,再將心情與圖案結合,可以清晰看見西方構思繪畫的方式具有邏輯思維和感性因素。
中國繪畫理論著作《古畫品錄》中提到的“經營位置”與“構成”有異曲同工之意。一幅畫作“經營位置”的好壞直接影響其最終呈現的效果,以及畫家想要傳達的情感。雖然繪畫可以完全感性地創作,但運用一些理論知識可以更好地支撐畫面。
3 傳統工筆人物畫的美學特點及構圖意識
3.1 《簪花仕女圖》的美學特點
以中國傳統繪畫《簪花仕女圖》為例進行分析?!遏⒒ㄊ伺畧D》描繪了宮廷貴族婦女于春夏之交在庭園嬉游的情景。從構圖上看,周昉以相等的距離放置貴族婦女,一段一段看過去,人物之間似乎有聯系,同時各自又很悠閑。可見,《簪花仕女圖》主要是靠人與人之間的情緒呼應營造閑適和諧的氛圍。點可以用來表現肌理,讓畫面更加豐富。線可以用來表現情緒,線的粗細、曲直能表現積極和消極情緒,以此傳達畫家的情感。但是,線的作用不僅是表現情緒,還有一定的指向作用,運用到畫面上便可以形成有故事感的塊面。
在《簪花仕女圖》中,散點視野里,大部分的貴族婦女以靜謐的姿態站在合適的位置,以增強畫面的縱深感,不至于將觀者的視線局限在畫面中。庭院里的許多物品也為這幅畫增色不少,并非只有人物的單調。色彩上層次清晰,形成了沉著和明快的矛盾統一。由此可見,唐代的工筆人物畫創作已經出現了構成意識。
3.2 《韓熙載夜宴圖》的構圖意識
在《韓熙載夜宴圖》中,畫家把每個人物都刻畫得異常生動,每個形象在互相呼應的關系中服從于展開的情節。然而,畫家并沒有將目光放在單一的物品或者人物上,而是從右向左一共安排了五個情節,中間以屏風作為間隔,既能將古代的家居很好地安置在畫面中,又能自然地開啟下一個情節。
畫面一中,韓熙載側臥在床榻上,所有賓客或坐或站地圍繞在床榻周圍,床榻與桌子的擺放使整個空間具有縱深感,而人物分布錯落有致,有疏有密,目光統一聚集在左側演奏的女子身上,形成向左觀看的趨勢。屏風相隔,后續情節展開,人物安排為兩頭聚、中間散,舞女與彈琴的女子在中間表演,畫面平衡穩定。畫面四中,演奏樂器的樂女具有音符般的美感,身著色澤亮麗的服飾,一齊演奏,畫面和諧動人。最后,曲終人散,宴會到達了尾聲,韓熙載一人站在原地,與分散在各處的賓客們告別。
《韓熙載夜宴圖》借用連續性、情節性的人物畫創作方式,將韓熙載奢侈的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整幅畫一氣呵成,離不開畫家對構成形式的研究,如此才能用人物形象和敘事情節表現出創新的審美意蘊。
3.3 傳統工筆人物畫與當代工筆人物畫之比較
經典作品具有可學習性,能起到傳承、啟發的作用。而創作既需要繼承傳統,又需要創新。對比分析《韓熙載夜宴圖》和當代工筆人物畫《等待》可知,兩者有相同之處。從構圖上看,兩幅作品都以回字形展開,有著一氣貫通的“勢”?!俄n熙載夜宴圖》中,第一段情節中,場景安排和人物的動作安排都很合理,這是因為其大概率是真實場景的再現。
而《等待》的場景極為簡單,不是真實的場景,作者羅寒蕾有意識地將人物分布在左下角和右上角,中間的背景部分特意留白,留給欣賞者遐想的空間,形成具有構成感的構圖。這種根據畫面的主題選擇的主觀化的構圖形式,就是當代工筆人物畫所欣賞的“構成”。由此可見,對畫面元素的構成,不同的調配方式能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4 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成特點
當前,工筆人物畫吸收西方的素描畫法和造型因素,并且以線造型,引入構成的藝術語言。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成特點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4.1 分割感構成
使用裝飾性的線條造型,整個畫面構圖以分割作為構成方式,分為三條屏或者四條屏,人物單獨或群組式疏密有度地排列,色彩迎合主題,表達作者的情感意識。在構成、線條、色彩三者的結合中,展現工筆人物畫的多種可能性,豐富了繪畫的語言。
畫家崔連文的工筆人物畫作品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通過構成形式分割畫面,表現的女性形象帶有明媚的氣息,畫面的人物沒有過多的描繪,如同暮色中淡淡的云霧,落寞清凈,在線條、設色中呈現畫家的精神性。
4.2 主題性構成
主題性的當代工筆人物畫作品層出不窮。主題性繪畫主要是運用獨特的創作語言表現出社會性和藝術性,弘揚時代精神。因此,突出主題是重中之重。
張眾的工筆人物畫作品《北京新機場 筑夢英雄志》展現中國建造者埋頭苦干、積極創造、堅毅勤勞的鐵人精神。運用傳統留白的背景和現代化圖像人物的組合構成形式,分為情景三段式,突出人物形象,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極大地引起觀者的共鳴。
此畫的色彩語言為其增添韻味。運用礦物質顏料表現人物,同時使用一些水性肌理語言“點睛”,色彩濃烈又和諧,完美地達到社會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奮斗之志、創造之力,全方位、全景式展現出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4.3 色彩構成
如果說線是畫面的骨架,那么色彩就是肌膚。色彩的視覺沖擊力與藝術家的心靈直接相關。從整體來說,何家英的繪畫風格注重中西融合,突出意境,從單一的傳統工筆到素描光影的結合,再到現在的形意為“神”、色構為“骨”。他筆下的人物清新脫俗,與色彩構成巧妙地結合起來,使畫面有了色、墨、線、構成的詩情畫意[3]。
例如,《秋冥》這幅作品沒有采用傳統的長條形,而是運用西方宗教繪畫中常見的弧形構圖,代表著蒼穹,與冥想的主題呼應。以穹頂的弧線補充為完整的圓形,圓心正好對應女子太陽穴的位置。對于這種巧妙的構圖,何家英的解釋更為精妙:“思維從太陽穴散發,沿著樹枝升向天空,又遇穹頂而返回于太陽穴?!壁ぺぶ校嬅娴男螒B早已與藝術家的思想融為一體。有了思想性的構成,色彩的微妙變化更能增強畫面的氛圍感,整個畫面設置為冷藍色,觀者能沉浸式感受其中的靜謐。
4.4 群組性多人構圖
情景式長卷人物畫在唐、五代主要通過對人物的真實生活進行敘事性描繪。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代工筆人物畫發展出了新的構圖。群組性構圖就是其中一種。群組性多人構圖往往以描繪現實生活的人為主,按照需要和構想重復排列一種構成形式,可以有選擇地取舍、排列。
這樣有思考性的群組性構圖能帶來許多好處。第一,能讓畫面更加平衡穩定。第二,突出主題場景,通過群組多人化的組合,增強畫面的豐富性和沖擊力。第三,對群組元素的運用能使畫面展現新的面貌。
5 結語
如果沒有構成的創新,那么當代工筆人物畫從題材到畫法可能千篇一律。當代工筆人物畫中常出現俊男靚女、現代城市,甚至以一張照片為創作題材,使用程式化的手法創作,勾勒人物造型,這樣的工筆人物畫創作得不到創新。因此,需要繼承傳統,同時不斷創新。
本文分析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的構成,發現我國古代工筆人物畫中已有構成的元素或意識,這啟示今人創作不要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縛,以免陷入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略自身情感表達的誤區,打破思維定式,努力提高審美水平,在實踐中領悟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 李旻.探析吳冠中繪畫中的形式美[J].美與時代,2020(4):61-62.
[2] 金波鳴.淺談工筆人物畫臨摹的藝術特點:以何家英《秋冥》為例[J].美與時代,2016(2):66-67.
[3] 夏雯.構成元素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的應用:以《黔山秋映》創作為例[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2.
作者簡介:紀成(2000—),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