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蒸汽朋克具有維多利亞時代的視覺風格、社會階層和文化信仰的多種特征。蒸汽朋克風格在小說、動漫、電子游戲、時尚和電影中越來越受歡迎。蒸汽朋克正成為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并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理解、喜愛和追隨。宮崎駿的蒸汽朋克美學最明顯的特征是飛行器的設計和新維多利亞時代蒸汽動力設計。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幻想中的蒸汽飛艇對現代蒸汽朋克小說中的飛艇影響深遠。他的電影不僅展現了反叛與變革的思想,而且在技術和哲學上都體現了對自然的崇敬與尊重,以及對淳樸生活的向往。宮崎駿沒有明顯地描繪“朋克”思想,而是以一種平易近人、合情合理的方式描繪“朋克”。他讓觀眾了解了是什么讓蒸汽朋克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力量和美學力量。宮崎駿的電影拒絕維多利亞時代的性別歧視、階級主義和帝國主義觀念,電影主人公幾乎全都是強壯的女性。他的故事幾乎跨越了各個階層,而唯一一貫的反派角色就是戰爭本身。在提到《天空之城》時,宮崎駿表示這是一部“寫在19世紀末的科幻小說”。宮崎駿也在其他電影中描繪了19世紀歐洲特有的環境、人物、服裝和背景建筑。他所設計的蒸汽飛艇與飛艇上嗡嗡作響的齒輪,加上反叛社會變革的故事,使其更具備蒸汽朋克的特質。文章通過動畫研究蒸汽朋克的視覺表達以及宮崎駿的視覺風格,以展現宮崎駿導演的蒸汽朋克空間美學。
關鍵詞:宮崎駿;蒸汽朋克;動畫電影;復古未來主義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5-0-03
0 引言
“蒸汽朋克”(Steampunk)是一種以19世紀蒸汽時代為背景的藝術美學。19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爆炸。科技的進步使人類擺脫了宗教神權的束縛,獲得了改變自然的力量。蒸煤炭取代靠天吃飯的柴薪,成為人類社會新的能源基石。蒸汽機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澎湃動力。轟鳴的火車和輪船,將昔日割裂的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維多利亞時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高度繁榮,為全世界注入了空前的活力。人類的科學技術進入高速爆發期,差分機、機械臂等黑科技層出不窮。那個時代充滿了大工業的浪漫,那時的人類對科技改變未來充滿了樂觀。
“蒸汽朋克”一詞由科幻作家凱文·韋恩·基特于1987年提出。隨后,科幻大家威廉·吉布森與同為賽博朋克文化推動者的布魯斯·斯特林合著的劃時代小說《差分機》,成為蒸汽朋克文化初步確立后的第一部以完整“蒸汽朋克”元素創作的小說,因此被公認為歷史上首部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朋克”作品,對蒸汽朋克文化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1]。
1 蒸汽朋克的精神內涵
蒸汽朋克的主要象征是反叛與幻想。“Steam”和“Punk”的結合創造了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烏托邦場景。1987年,科幻作家杰特爾首先提出了蒸汽朋克的概念,以定義19世紀以來出現的長篇科幻類型文學小說[2]。它們通常代表著與真實歷史平行的高水平世界觀,在19世紀被廣泛使用的機械部件,如蒸汽機、電器等,與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等新假設技術相結合,創造了一個充滿反叛、懷舊和機械美學的異質世界。這類科幻作品往往包含許多有爭議的元素,如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構、技術與魔法等。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乘坐蒸汽飛船的紳士、馬、魔法師和操縱機器人的發明家。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使作品往往具有奇妙的效果。對文學和影視作品進行深入理解和比較,可以確定它們內在的精神內涵比外在的形式更深刻、更迷人。簡而言之,蒸汽朋克旨在反映歷史、反映未來,并在一定程度上批評世界的不確定性。其主題包括對烏托邦的愿景和一些反烏托邦精神,還包括人與自然、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
2 蒸汽朋克風格的美學元素
2.1 機械之美
機械因素是蒸汽朋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巨大的機器以其龐大而復雜的形式提供強大的機械力來影響觀者的視覺和心理方面。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是巨大機械的典型代表作,而蒸汽朋克作品則突出了機械設備的精良細節,與整體狹長的視野形成強烈對比。蒸汽朋克物體經常以暴露的機械的狀態出現,直觀地展示了其設備的精確功能以及復雜大型機械結構的各種細節中能量的動態傳輸。這種復雜而有規律的表達方式自然符合人們的審美欲望。除了這些視覺內容以外,機械美和蒸汽釋放也反映在其音效中。移動設備、變形彈簧、碰撞的鋼鐵讓冰冷的機械似乎有了生命的韻律。所謂的機械美,無論是大型機械的沖擊,還是規整的機械細節,實際上都植根于科技創造的理性。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超越人類力量的東西被歸類為神力。
2.2 拼接之美
“拼貼”是一個從方法論角度看待后現代主義而產生的后現代主義概念。后現代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最純粹、最深刻階段的文化表達,這是所謂“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行為模式,一般來說,拼貼元素展現了彼此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元素的組合[3]。藝術作品不是一個因素主導另一個因素,而是利用一個因素的價值和強調來比較優勢和不平等。拼接之美在蒸汽朋克中體現在許多方面。在服裝方面,充斥著紡織品、緞面和金屬裝飾的結合。這種切割設計一方面帶來了新的感覺,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現代工藝產品,帶來了視覺和心理上的愉悅。蒸汽朋克本身就是歷史和現代的拼接,一個存在于現實和想象之間的想象世界。在這個平行的世界里,正面和背面共存。一些蒸汽朋克作品也描繪了魔法與科學的拼接,為現代幻想帶來了復古元素,包含不同時代和風格的元素。蒸汽朋克的拼接呈現出強烈的不和諧感,具有極其震撼的巨大張力與豐富的審美體驗,這是蒸汽朋克拼接的獨特之處。
2.3 復古之美
蒸汽朋克作品最初專門指在維多利亞時代背景下的作品,但今天的蒸汽朋克作品似乎并沒有明確的定義。維多利亞時期是指1837年至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這是英國工業革命和英國繁榮的起點。以維多利亞時代的創作為背景,這實際上是充滿了許多懷舊元素的直觀內容。最著名的是服裝風格和城市建筑。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喜歡古典風格。女裝都具有宮廷風格,強調女性的力量和魅力。對男性來說,大多是紳士風格,衣服都是晚禮服、夾克等其他風格[4]。此外,軍服經常被使用在各種場景,飛行服使用的頻率更為頻繁。因此,當談到蒸汽朋克時,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護目鏡與夾克。城市建筑主要基于古典、哥特式風格,完美地再現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繁榮。但在一種獨立的藝術風格中,純粹的時代表達不足以使其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征。因此,蒸汽朋克作品的表現主要基于維多利亞時代的懷舊和復古之美,結合現代藝術家的審美觀念,重組和顛覆創造力。在這一方面,蒸汽朋克和朋克精神有一些相似之處,表現出反叛精神,追求先進美學。這種懷舊與現代的融合為觀眾提供了獨特而多樣的審美體驗。
3 宮崎駿的蒸汽朋克美學
3.1 廢土蒸汽朋克空間——《風之谷》
《風之谷》作為宮崎駿的第一部漫畫作品,是他對蒸汽朋克世界的第一次描繪。蒸汽朋克風格中充滿想象力的交通工具的元素在宮崎駿的動畫中極為常見。這些交通工具造型古樸,遵循實用簡潔的設計原理,與現代交通工具相比,天差地別,但其所承載的人類對科技發展的幻想和憧憬恰恰傳達出蒸汽朋克所蘊含的意義。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飛行女孩的故事。這部電影展示了宮崎駿對飛行畫面的優秀表現,這是他的蒸汽朋克美學的關鍵元素之一。宮崎駿對飛行的癡迷與他父親在航空業的工作有關,飛行和飛行機器幾乎出現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主角娜烏西卡戴的護目鏡、防毒面具也成為蒸汽朋克文化的特別象征,很多蒸汽朋克角色形象配備了設計巧妙的護目鏡。由于角色使用的飛行機器是最容易識別的蒸汽朋克元素,因此娜烏西卡便奠定了他的視覺美學的開端[5]。
在電影中,宮崎駿暗示,一個全新的世界可以通過徹底的毀滅來實現。雖然這似乎是科幻反烏托邦的典型表現,但是宮崎駿進一步暗示,在后世界末日中,人類生存的剩余部分可能選擇與自己和平相處,與自然界生存的一切和平相處。這樣一來,宮崎駿的蒸汽朋克美學傾向于將破壞作為一種凈化力量,一種完全相對于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力量。盡管有蒸汽朋克的飛艇和機械,但人類仍然必須承認和尊重大自然的力量。
3.2 科技蒸汽朋克空間——《天空之城》
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對飛行器的迷戀,在《天空之城》中尤為明顯,無論是天空之城的世界觀設定,還是飛行器的設計以及拉普達城的整體規劃,都帶有鮮明的蒸汽朋克影子。這部動畫電影的大半劇情發生在一架蒸汽朋克風的飛艇上,里面有各種奇幻的飛行器械,最后甚至出現了一座飛行的城市。宮崎駿的拉普達是一個蒸汽朋克的奇跡,一個由發條機器人和呼呼作響的螺旋槳運行的機器之城。無論是平民、軍事人員、冒險家,還是空中海盜,電影中的每個人都乘坐飛艇和飛機。在此電影中,蒸汽朋克將持續飛行技術理想化得以體現。
不同于只講述文明發展的蒸汽朋克作品,《天空之城》還講述了文明的衰敗。故事的舞臺搭建在一個科技先膨脹后崩潰的世界。《天空之城》反映了“朋克”情感的幾種觀點。主角們都在逃離政府,這表明有叛亂的成分。地面與飛行、自然與人類、法律與海盜,如果沒有幾個相互沖突的因素的推動,這個故事就很難講下去。正是在這個相互沖突的框架上,宮崎駿創造了蒸汽朋克的“朋克”元素。《天空之城》既有蒸汽朋克欣欣向榮的夢想,也有“后啟示錄”痛定思痛的反思,以及賽博朋克式的失望。《天空之城》在希望與失望這兩個強大而矛盾的主題的夾擊下,迸發出夢與狂想的火花。
3.3 飛行蒸汽朋克空間——《紅豬》
蒸汽朋克美學建立在歷史主義的科技幻想上,宮崎駿通過對飛機、飛艇和其他飛行機器的描繪,在視覺上驗證了這一點。《紅豬》是宮崎駿對蒸汽朋克的航空飛行的終極致敬,它的一切都是對飛機、飛行和飛行員的致敬。在一段倒敘中,可以看到主角波魯克與意大利空軍一起飛行。波魯克和戰友們奉命去亞得里亞海參戰,他們在中途遭遇了大批敵軍的伏擊,戰友們都墜落了,只剩波魯克一個人,他被三個敵人追擊,幾乎就要失去意識,就在此刻,他好像看到了一條白色的河流,那是一片奇妙的云海,像一條溪流涓涓流淌,他的戰友和他的敵人連同他們的飛機全都不自覺地朝那條白色河流飛近,原來所謂的云海是數不清的飛機尸骸,在這里他們不分敵我、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他們從同一個世界來,相聚在同一片天空下。這種對死亡的超現實描述突出了宮崎駿在《紅豬》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隨后也成為蒸汽朋克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4 巨物蒸汽朋克空間——《哈爾的移動城堡》
《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的蒸汽朋克元素在宮崎駿的所有作品中達到高潮,古樸的小鎮與現代兵器共存,移動城堡的造型富有機械美,存在皇帝、女巫和霍爾這樣的魔法師。名義上的移動城堡是關鍵場景,這是一個巨大的行走結構,本質上由輪子、齒輪、金屬和木材固定在一起。雖然城堡不是一臺飛行機器,但它是宮崎駿蒸汽朋克理想的產物。移動城堡的設計,像另一座蒸汽城,鋼鐵、煙囪、滑輪等復雜的機械設定充滿了蒸汽朋克風格的美感。
《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巨型城堡的核心動力源是與魔法師霍爾簽訂契約的火焰惡魔。雖然宮崎駿的作品中沒有表現出大部分同類作品中工業化與人性間的矛盾,但加入的文明對比元素能引發對人類發展與自然間沖突的思考。雖然不像很多蒸汽朋克題材的影片那樣有些許反烏托邦意味的沉重主題,但是宮崎駿以自己的方式,在保持吉卜力純真風格的同時,含蓄委婉地向人們傳達了類似的信息。電影主角哈爾本人堅決反對戰爭,但似乎無法擺脫戰爭。哈爾象征了戰爭中士兵的遭遇,他戰斗只是為了保護他人,尤其是他所愛的人,但戰爭把他變成了一個怪物[6]。宮崎駿把戰爭塑造成一個反派,再次展示了他的蒸汽朋克美學所固有的和平主義。
4 結語
在宮崎駿的蒸汽朋克空間,主人公經歷萬水千山的苦難才洞察釀成環境污染的危險來自蒸汽機械的盲目誤用,環境危機使主人公頓開思想倫理上的覺悟,最終找到人與自然和諧交往方式。蒸汽朋克借用冰冷的鋼鐵和轟鳴的機器創造出了古典和未來合并的虛幻場景,以精湛絕技創造奇跡的時代。今天,人們看到的大多數蒸汽朋克作品是宮崎駿的作品,宮崎駿無疑是蒸汽朋克視覺美學的創造者。宮崎駿強調從“對立”到“統一”的動態過程,容忍人類歷史上的錯誤和蔑視,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從“統治”轉變為“共生”,這便是宮崎駿獨一無二的蒸汽朋克空間敘事。
參考文獻:
[1] 吳秋雅,杜樺.超越不可超越的蒸汽時代:蒸汽朋克電影的世界觀[J].當代電影,2019(9):127-128.
[2] 關琴.想像昨天的明天:蒸汽朋克風格電影的視覺表現[J].當代電影,2019(1):129-130.
[3] 劉德洋.宮崎駿動畫電影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5
[4] 任毅.風起風落:影視人類學視域下宮崎駿動畫電影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5.
[5] 劉璨.《蒸汽男孩》的蒸汽朋克電影風格[J].電影文學,2016(11):50-52.
[6] 于露,朱琳.“蒸汽朋克”的源流[J].公共藝術,2013(2):49-54.
作者簡介:胡耀文(1998—),男,河南許昌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