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琳 郭玲
腰椎病為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彎腰受限、下肢酸痛或麻木,嚴重者可伴神經功能受損,多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慢性的疼痛往往導致患者伴隨有抑郁和焦慮癥狀,影響其生活質量[1]。現代醫學認為,該病多因腰椎、椎間盤以及周圍軟組織退行性病變壓迫相鄰神經根與脊髓所致[2]。現階段西醫治療主要以抗炎止痛、康復訓練、手術等為主[3]。臨床研究發現,有效的護理方式輔助干預更利于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對于緩解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促進預后至關重要[4]。近年來,中醫護理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理論的基礎上,利用傳統康復護理的方法,配合傳統康復訓練、康復醫療、養生方法,能使患者精、氣、神得到較好的恢復[5]。本文采用穴位注射法聯合定向透藥的護理干預方案,配合其他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對老年腰椎病患者進行干預,觀察患者的康復效果,以期對臨床提供指導。
本文納入2021 年5 月—2022 年5 月期間就診于我科的老年腰椎病患者94 例,納入條件: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符合其中關于氣滯血瘀證的標準,并結合影像學明確診斷;患者腰部有外傷史,表現為腰腿部疼痛,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動艱難,痛處拒按,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澀或脈弦;常發于老年人;耐受性、依從性良好;近2 周內未有相關可能影響結果的方案治療者;溝通無障礙,自愿受試,承諾配合進行相關診治、檢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統、肝腎功能不全、免疫系統疾病者;有認知障礙、心理疾病史、精神疾患、生活不能自理者;局部皮膚存在感染、濕疹、潰瘍等不宜行針刺等操作者;符合手術指征者;合并腰椎腫瘤、結核、骨折者。按照組間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 例。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見脫落,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編號:2021LC8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抗炎、止痛、消腫、營養神經、改善骨代謝等對癥治療。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基礎干預。
(1)生活指導:叮囑患者臥于硬板床、保持臥位,注意休息,注意腰部保暖,了解并糾正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宜久坐、久站、久行,避免長期彎腰等體位不適的工作。
(2)情志干預:著重采用順情解郁法、移情易性法,針對性結合具體病情,充分了解患者的內心困惑和顧慮,順應其意愿和情緒,充分理解患者并加強溝通,積極引導患者保持樂觀;充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有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充分評估,指導患者通過喜歡的書籍、娛樂節目、音樂疏解負性情緒。
(3)辨證施食指導:結合患者“氣滯血瘀”的病機特點,科學指導患者的飲食,選用一些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的藥膳進行飲食調護,如三七地黃瘦肉湯。多進食桃仁、木耳、金針菇等行氣活血祛瘀之品。麻木者適當食用木瓜;便秘者適當食用青蘿卜水;納差者適當食用山楂、炒麥芽。
(4)針灸:取穴:腰華佗夾脊、環跳、委中。隨癥加減: 氣滯血瘀者加血海、三陰交 ; 寒濕痹阻者加腰陽關、陰陵泉;濕熱痹阻者加曲池、陰陵泉;肝腎虧虛者加肝俞、腎俞、太溪;操作:患者俯臥,諸穴常規消毒后,選用0.30 mm×40 mm 毫針,平補平瀉,腰部夾脊穴及背俞穴針尖向脊柱緣斜刺,其他穴位直刺捻轉提插得氣后接電針,連續波30 min 取針,每日1 次。寒濕者可針后加灸,氣滯血瘀證和濕熱痹阻證可運用委中針刺出血。
(5)推拿:基本方法:一指禪推法,點按法,滾法,拿法,叩擊法,可適當運用板法,牽引復位法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每次持續10~15 min。
(6)腰椎康復訓練指導:結合具體病情指導患者進行坐位墊臀、腰背部肌群牽張訓練、盆帶肌群訓練、坐位抬腿訓練、五點支撐法等鍛煉腰背部肌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干預的基礎上給予穴位注射法聯合定向透藥。
(1)穴位注射法:選2%利多卡因2 ml、野木瓜注射液2 ml、維生素B12注射液1 ml 混 合液一共5 ml 注入疾病相應的腰夾脊等穴位,注射 時用8~10 cm 長注射針尖刺向神經干,待患者有刺 中神經反射感稍提起一些,緩慢注入,上述藥液注射隔日或3 d 1 次,一般3~5 次。
(2)定向透藥:患者取舒適的俯臥位,暴露腰部,將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電極片放置于腰椎阿是穴處,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適當調節電流輸出、電壓、頻率等參數,每次20~30 min,每天1 次。以上均遵醫囑執行。
(1)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干預前、干預1 周、干預2 周采用VAS 評分法評價腰椎疼痛程度,由輕至重給予0~10 分評價,最低分0 分表示無痛,最高分10 分表示劇烈疼痛。分值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高。
(2)改良日本骨科學會腰椎功能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8]:干預前、干預1 周、干預2 周采用JOA 量表通過評定方法評價腰椎功能,分值0~29 分,評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好。
(3)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9]:干預前、干預1 周、干預2 周采用SAS 評價與焦慮等負性情緒相關的20 個項目,每個項目給予1~4 分,以1.25 的倍數將總粗分轉化為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說明焦慮程度越嚴重。
(4) 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Core 30,QOL-30)[10]:干預前后采用QOL-30 量表對生活質量相關的情緒、軀體、社會、認知及角色5 個維度共計30 個項目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5)滿意度評定:干預后采用自編問卷對護理態度、護理技能、護理主動性、全面性等滿意度方面共計10 個問題進行評價, 每個問題根據不滿意0 分,一般1 分,基本滿意2 分,滿意3 分,共計30 分,總分不足20 分,則為不滿;總分21~23 分,記為一般;總分24~26 分,記為基本滿意;總分超過27 分,記為滿意。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等級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進行t檢驗;組間及各時點間均數比較采用雙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1 周、干預2 周時的VAS 評分比較,結果顯示,兩組3 個時點VAS 評分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時間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時間<0.05);干預1 周、干預2 周時VAS 評分為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組間<0.05);并且隨觀察時間延長,組間差異逐漸增大,組間隨時間變化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交互<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1 周、干預2 周時的腰椎功能JOA 評分比較,結果顯示,兩組3 個時點JOA 評分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時間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時間<0.05);干預1 周、干預2 周時JOA 評分為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組間<0.05);并且隨觀察時間延長,組間差異逐漸增大,組間隨時間變化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交互<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JOA 評分比較(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1 周、干預2 周時的SAS 評分比較,結果顯示,兩組3 個時點VAS 評分均呈逐漸降低的趨勢,時間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時間<0.05);干預1 周、干預2 周時VAS 評分為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組間<0.05);并且隨觀察時間延長,組間差異逐漸增大,組間隨時間變化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交互<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焦慮SAS 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認知、情緒、社會、軀體、角色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QOL-30 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干預后滿意程度比較
腰椎脊柱從事著伸、屈、旋轉等復雜的運動,在負重和活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并支持著人體60%以上的重力,往往受病理性損害、結構異常、長期姿勢不良等影響而引起腰痛[12]。流行病學統計研究發現,隨著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脊椎勞損退變相關性腰痛人群高發,腰椎病的臨床發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且趨于年輕化[13]。長期反復發作的疼痛感和腰椎功能受限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不便,產生一定的心理、家庭負擔[14]。尤其是近年來,研究發現,老年腰椎病患者有明顯的精神病性癥狀、軀體化、強迫及焦慮癥狀等心理障礙[15],因此,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干預非常有必要。臨床上對于老年腰椎病療效的判斷也不僅局限于藥物的治療效果,情緒障礙的緩解、生活質量的提高亦成為判定療效的主要靶點。
穴位注射法聯合定向透藥的護理干預是以辨證施護為精髓,在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基礎上,結合腰椎病“氣滯血瘀”病機特點所提出的以情志干預、辨證施食、針灸、穴位注射、中醫定向透藥、推拿為方法的多途徑方式。結合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經干預后腰痛VAS 評分、焦慮SAS 評分降低更明顯,腰椎功能JOA 評分則升高更明顯,且患者生活質量、滿意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系統化中醫護理干預方案在減輕老年腰椎痛感、提高腰椎功能、緩解焦慮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更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患者滿意度高,效果優于常規護理干預。說明此干預方案更注重焦慮情緒的調節。中醫學認為,焦慮等情志不暢屬于“郁證”的范疇,中醫對郁證的干預尤其講究順情解郁、移情易性,這更利于充分了解患者的內心訴求,營造良好的護患關系,滿足患者的需求,幫助患者強化自身的內省心和自信心,從而利于改善負性情緒,增強配合治療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康復[16];另外,本文中醫護理干預強調“辨證施食”。中醫學認為,屬于“痹證”范疇,多是素體較弱、風寒濕邪入侵腰部,使氣血運行不暢,痹阻經絡,不通則痛,血行瘀滯、寒濕內蘊是其關鍵病機特點[17],飲食提倡選用一些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藥膳進行飲食調護。對于寒象明顯者適當食用羊肉湯、黃芪百合銀耳粥、山藥大棗粥以溫胃健脾、益氣和中;對于腎陰虧虛明顯者飲食適當食用桑葚、枸杞子以滋腎填精;伴濕象明顯者酌情食薏苡仁粥以健脾祛濕;對于肢體麻木者適當食用木瓜以活絡;對于便秘者適當食用青蘿卜水以下氣通便;對于食欲欠佳者適當食用山楂、炒麥芽以健脾消食和胃導滯。再者,針灸、穴位注射、中醫定向透藥、推拿作為中醫外治之法是中醫護理的主要手段。針灸取穴夾脊可通過督脈與膀胱經發揮調節患者全身陽經經氣、祛風活血、疏通經絡等作用;針刺環跳可祛風化濕、強健腰膝;針刺腰陽關可舒筋活絡,強壯腰膝,調理下焦;陰陵泉是筋之會穴,針刺之有活血舒筋、疏調經脈之效,善治各種痛證;阿是穴是疼痛的反應點,針刺可止痛。多穴配伍,增強溫陽散寒、活絡舒筋、理氣止痛之功。相關研究發現,針刺能夠增強局部組織血液微循環,消除神經炎癥反應,修復軟骨,有效促進疼痛的緩解和功能恢復[18]。中醫定向透藥療法作為一種將中醫傳統敷貼療法與現代科學結合的外治法,以“溫”“通”為要,共奏溫經散寒、活血通脈之功。借助中醫定向透藥儀產生的非對稱性中頻電流產生的電場,靶向推動中藥分子,使藥物有效成分更直接、深入的作用于病變部位,從而能促進局部組織炎癥吸收[19],最終發揮溫經散寒、活血通脈的效果。現代研究發現,推拿能夠提高免疫力,且通過沿經絡、氣血運行路線放松肌肉,可疏通經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血流灌注,緩解軟組織痙攣,促進致痛物質的吸收,利于疼痛緩解,促進疾病康復[20]。
綜上所述,穴位注射法聯合定向透藥的中醫護理干預利于促進老年腰痛病患者疼痛的緩解、腰椎功能的改善,且更注重老年患者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調節,在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有更好的效果,更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體現出中醫“簡、便、效、廉”的特點,是防治老年腰椎病的重要措施,且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