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媛
摘 要:“內卷”含義的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外語詞“involution”被譯介為“內卷”,是通過“仿義”途徑來實現的;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內卷”的核心義素從“發展停滯”變為“過度競爭”,這一轉變是通過漢語的“轉喻”機制來實現的。在流通與使用過程中,“卷”字脫離“內卷”而獨立承擔整個詞語的含義,其詞性和句法功能被進一步開拓。從“卷”字新義的產生路徑可以分析出外語仿義詞對中文的介入方式,以及漢語者理解接受、轉化使用外語詞匯的認知理據。
關鍵詞:卷 仿義 轉喻 語義分析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一大批網絡流行語紛紛涌現,其意義與用法也在人們的不斷使用中更迭變化。網絡流行語的產生與發展不僅體現了語言自身的演變,也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時代風貌。
“內卷”一詞被《咬文嚼字》雜志列入2020年十大流行語之一,至今熱度不減,在各大網絡平臺及社會各領域被廣泛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內卷”也常常被省略為“卷”字單獨使用,或與其他字組合成新詞,如“卷王”,“卷不動了”等,“卷”字由此產生了新的意義與用法。
作為一個外語仿義詞,“內卷”的原初含義與當下的流行意義相去甚遠。那么,在譯介與傳播過程中,“內卷”的含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又是如何變化的?本文將對“內卷”一詞追本溯源,探究“卷”字新義的產生路徑,從而揭示外語仿義詞對中文的介入方式,以及漢語者理解接受、轉化使用外語詞匯的認知理據。
一、“卷”的來源及內涵演變
“內卷”一詞來源于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的“內卷理論”(involution),其含義的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兩位美國人類學家戈登威澤(Alexander Goldenweiser)和格爾茨(Clifford Geertz)首先將“內卷化”概念引入了社會學領域。戈登威澤用“內卷化”概念來描述這樣一種文化模式:當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使自己轉變到新的形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格爾茨借鑒了這一思想,將“內卷化”概念引入農業生產領域,指在資本、土地資源被限定的條件下,勞動力持續地被吸收到農業中獲取收益并使農業內部變得更精細、更復雜的過程。[1]因此,在這一階段,“內卷化”的基本含義為:系統在外部擴張條件受到嚴格限定的條件下,內部不斷精細化和復雜化的過程。
第二階段,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宗智將“內卷”這一術語引入國內,用于分析小農經濟發展問題。他用“內卷化增長”指農業生產過程中“量的增長與質的停滯”。在其著作《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黃教授將“involution”翻譯為“內卷、內卷化”,之后譯為“過密化”。不過,“過密化”運用較少,“內卷”和“內卷化”則從農業領域進一步擴大到了其他學術領域研究中,在漢語學術界被廣泛運用,用以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某種無法突破的停滯態勢。在這一階段,“內卷”的使用域發生了擴大,含義也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其核心義凸顯了“發展停滯”這一點。
第三階段,“內卷”從學術界進入網絡平臺,熱度飆升。“內卷”一詞的“出圈”源于一個契機:2020年下半年,一些學生邊騎車邊用電腦、在自行車上看書等圖片登上熱搜,網友們稱這些人為“卷王”。由此,“內卷”一詞又產生了新義,指高校學生中非理性的或被動的內部競爭,為了爭奪有限或者更多資源而付出巨大艱辛和努力的狀態。隨著網絡信息的迅速傳播,“內卷”一詞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教育領域,而被用于形容社會各行各業的過度競爭現象。這一階段,“內卷”的使用場域進一步擴大,其核心含義弱化了“發展停滯”這一義素,而突出了“過度競爭”的語義特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貶義、被動的語義色彩。
歸納概括上述三個階段“內卷”概念的變化,如表1所示。
二、“內卷”新義產生的路徑及認知理據
根據“內卷”含義演變的三個階段,不難分析“卷”字新義的產生路徑。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involution”概念被引入國內,并被譯介為“內卷”,繼而得到國內學者的普遍認同和使用,是通過“仿義”途徑來實現的。從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內卷”的核心義素從“發展停滯”變為“過度競爭”,其含義及使用域進一步發生了變化,是通過漢語的“轉喻”機制來實現的。
(一)仿義:從“involution”到“內卷1”
進入漢語的外語詞匯主要有“借詞”和“意譯詞”兩種,前者指音與義都借自外族語或外方言的詞,后者指用本族語言的構詞材料和規則構成新詞。“仿義詞”是意譯詞的一種,其特點是用本族語言的材料逐一翻譯原詞的語素,不但把它的意義,而且把它的內部構成形式(語素和組合方式)也轉植過來。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牛津”(Oxford)等。[2]
顯而易見,將“involution”翻譯為“內卷”,是通過“仿義”方式來實現的。譯者采取直譯的方式,將“involution”中的“in-”對應為漢語中的“內”,將“volution”(旋渦,螺旋)對應為漢語中的“卷”,從而構成了“內卷”這一新詞。
1. 結構分析
從結構上看,這種翻譯方式其實是錯誤的。在單詞“involution”中,“in-”并非一個前綴,因此不能將其拆分為“in-”和“volution”。“involution”的詞根是“involute”,來自拉丁語“involūtiō”。“involute”在新牛津詞典中有兩個義項,一是“錯綜復雜的,難以理解的”,二是“螺旋形卷曲的”。“involution”有三個義項,一是指生理上的“退化”,二是指數學上的“對合”,三是“卷入,糾纏,錯綜復雜”。
雖然從英語翻譯的角度看,將“involution”譯介為“內卷”并不完全恰當,但“內卷”一詞卻得到了國內學術研究者的普遍接受和廣泛應用,是因為這種翻譯方式不僅符合漢語的語言特點,也符合漢語者的認知方式和語言心理。漢語的構詞材料主要是“一音節一義”的語素,而外語的語素大多是多音節的。在單詞“involution”中,“in-”與“volution”本非詞綴與詞根的關系,但是根據英語中其他“-volution”形式的詞匯,如“revolution”“evolution”等,很容易將“involution”作這種拆分。而漢語詞匯“內卷”是一個狀中結構的復合詞,“內”是狀語,修飾中心語“卷”。以“內— ”構成的復合詞還有“內耗”,“內戰”,“內銷”等。因此,將漢語的這種偏正結構“平移”到英文中,以此來理解“involution”,也就符合了漢語者接受外語時的文化心理,可以看作是漢語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外語進行創造性翻譯的一次成功實踐。
2. 詞義分析
在意義上,將“in-”翻譯為“內”無可非議,將“volution”譯為“卷”,用以形容系統內部精細化、復雜化發展的過程,則存在更深層次的認知理據。
“volute”有兩種詞性,作名詞時,意為“渦旋形,螺旋形,盤渦形”;作形容詞時,意為“渦形的,螺旋形的”。“volution”是名詞,意為“旋轉,螺旋”。
“內卷1”弱化了“事物內部精細化發展”的語義特征,而突出了“外部受到限制”這一點。由此,“內卷1”的詞義出現了“發展停滯”這一新的義素,并成為本詞的核心義素。
(二)轉喻:從“內卷1”到“內卷2”
在“內卷”一詞從學術領域火爆“出圈”,進入教育領域及社會生活各領域的過程中,其含義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內卷”一詞的核心義素從“發展停滯”轉移到“過度競爭”。這一變化看似是源于一個契機,即網友用“卷王”一詞精準概括高校學生學習現狀,使“內卷”一詞在網絡上迅速走紅。不過,“內卷”的這一新義能夠廣為傳播并被長期使用,至今熱度不減,是因為這一義項符合了漢語者的語言認知心理,并且暗合了當前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特征。
“轉喻”也叫“換喻”,是指兩種現象之間有“相關”關系。據前文所述,“內卷1”的含義為“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某種無法突破的停滯態勢”;“內卷2”的含義為“某一群體內部非理性、被動的過度競爭現象”。從“內卷1”到“內卷2”是通過“轉喻”的方式來實現的。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已經發展到了極高的水平,逐漸進入了“瓶頸期”,很難再有突破創新,因而呈現出了一種停滯態勢。與此同時,在社會文明程度及文化水平整體提升的背景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趨于飽和,而社會資源有限,因而就出現了“僧多粥少”的現象。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社會各領域的從業者都必須通過內部競爭來奪取有限的資源。以教育領域為例,由于教育的普及化發展,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越來越多。然而高校教育資源有限,考研、考博的難度逐年增加。而學歷的高低與日后就業的難易直接掛鉤。因此,為了爭奪有限的教育資源,高校學生不得不自愿或被動地加入“內卷”的行列,參與到競爭中。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內卷1”與“內卷2”的含義是相關的,前者可以看作后者產生的背景和原因。從“內卷1”到“內卷2”的詞義演變是通過“轉喻”方式來實現的。
三、“卷”字新義及用法分析
“內卷2”在流通與使用過程中,常常被省略為“卷”字單獨使用。“卷”字脫離“內卷”而獨立承擔整個詞語的含義,一方面,符合網絡用語經濟簡明、易于傳播的特點;另一方面,“卷”字的本義與新義之間本就存在相似關系,因此,漢語使用者很容易接受“卷”字的新義。“卷”在“內卷”一詞中的詞性本是動詞,而在單獨使用和不斷傳播過程中,其詞性和用法被進一步開拓,衍生出名詞、形容詞的新詞性,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賓語、定語、謂語等多種句子成分。
(一)語義分析
根據《漢語大詞典》,“卷”字有五種不同讀音,分別為:① 居轉切,上狝,見母;② 居倦切,去線,見母;③ 巨員切,平仙,群母;④ 驅圓切,平仙,溪母;⑤ 古本切,上混,見母。“內卷”中的“卷”當取第一種讀音,讀作[?yan213]。這種讀音下,“卷”做動詞時有兩個義項:① 卷1:把東西彎轉裹成圓筒形。如,卷尺,卷簾子。② 卷2:裹挾帶動。如,卷入,卷揚。
如果將“卷”的新義“某一群體內部非理性、被動的過度競爭現象”標注為“卷3”,則不難看出,“卷3”與“卷1”和“卷2”的語義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卷1”指“把東西彎轉裹成圓筒形”,“圓筒形”與“螺旋形”類似,因此,從“卷1”到“卷3”的意義演變路徑可以類比為前文分析的“involuion”(內卷化)到“內卷2”的意義演變路徑。因此,漢語者可以順利地由“卷1”聯想到“卷3”,在兩者之間建立符合邏輯的認知聯系。“卷2”的含義為“裹挾帶動”,帶有[+被動]的語義特征。因此,“卷3”在傳播與使用過程中,也逐步衍生出了[+被動]的語義特征,符合“卷”的本義,也就不難為漢語者所理解和接受了。
(二)語用分析
1. 作謂語
“卷3”最常見的用法是作為動詞,在句子成分中作謂語。
例1 今天,你“卷”了嗎?(《中國青年報》,2020年12月19日)
例2 這篇論文我只寫了5千字,因為我真的卷不動了。
2. 作主語、賓語
“卷3”是名詞時,也可以在句子中充當主語,如例3,或充當賓語,如例4。
例3 “卷”已經不是一個新現象了。
例4 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一下“卷”這個話題。
3. 作定語
“卷3”還可以是形容詞,在句子中充當作定語,如例5。
例5 她“語言學基礎”這門課的論文作業寫了5萬字,真是個卷王。
(三)語義特征分析
1. [+某一集體]
“卷3”是在資源有限、過度競爭的背景下產生的,一個人不構成“卷3”。因此,“卷3”的產生環境必然是一個群體或集團。在某些句子中,主語可能只是一個人,但其背后卻暗藏著一個群體。如上述例子中的“她‘語言學基礎’這門課的論文作業寫了5萬字,真是太卷了。”主語是“她”,而形成“卷”的環境則是和“她”一起上“語言學基礎”這門課的所有同學,是一個大的集體。
2.[+內部競爭]
“卷3”是指群體中資源有限、有競爭存在的領域,如教育領域、餐飲行業等。沒有競爭的地方一般不構成“卷3”。此外,這種競爭存在于某一特定集體的內部而非外部。當一群人為了競爭同一批資源聚在一起時,就自然形成了一個集體,“卷3”也就出現了。而兩個互不干涉的集體則一般不會構成“卷3”,如餐飲行業與理發行業。
3.[+感情色彩(褒義,貶義)]
“卷3”字在使用時,往往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做褒義使用時,一般指對象勤奮努力、精益求精,實現了好的結果,如例6。而貶義的用法則更為廣泛,用于指對象的工作低效率、低質量,空有數量的累積,如例7。
例6 這家餐廳已經連續三年被評為“黑珍珠”,真是太卷了,我們今晚就去品嘗一下!
例7 你在圖書館卷了一天,論文也沒寫出幾行,不如出去散散步,說不定會有新的靈感。
四、結語
“卷”字新的含義、詞性和句法功能的出現,體現了語言的能產性。“卷”字從外語譯介入國內,在使用過程中經歷一系列含義演變的過程,反映了語言能夠敏銳察覺、靈活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從而進行積極的變化調整,緊跟時代潮流,體現了語言的社會性。[3-4]
“卷”字內涵的演變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內卷”一詞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當前,社會文明水平已經發展到極高水平,逐漸進入停滯態勢,很難突破瓶頸。在外部發展受限的情況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日益增長,然而資源有限,人們只能主動或被動地加入競爭。當前社會就像“volute”的本義“螺旋形”一樣,成了一個巨大的旋渦,人們被集體卷入其中。“卷”的走紅,本質上是反映了當前社會發展的困境與難題。而“卷”字成為網絡流行語,被廣泛傳播和使用,則存在更深層次的心理動因。一方面,新媒體樂于運用流行語來吸引觀眾眼球;另一方面,“卷”也成了當代人情緒宣泄的出口,幽默調侃的途徑。
語言的變化發展根植于社會的變化發展。“卷”字新義的產生與流行反映了人類社會在當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暫時性困境。然而,困境本身不是終點,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內卷”難題或許會得到解決。屆時,“卷”的新義是會被繼續保留并使用,還是在曇花一現后悄然退出歷史舞臺,仍需要持續追蹤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世定,邱澤奇.“內卷化”概念辨析[J].社會學研究,2004(5):96-110.
[2]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 葉蘊,孫道功.從“真香”的適應性調整看新詞語句法模的新變化[J].語言文字應用,2022(3):133-144.
[4] 陳穎,李金平.從“刷”新義產生的路徑和機制看新詞語產生的認知理據[J].語言文字應用,2020(1):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