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睿
摘 要:中國海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步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對海洋的關注達到空前高度,在建設海洋強國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過程中,中華優秀海洋文化逐漸展現其獨特的價值內核。本文通過分析中華優秀海洋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意義,探討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育人路徑,為新時代建設海洋強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培育高層次的海洋人才。
關鍵詞:中華優秀海洋文化 高校思政課 海洋強國 海洋命運共同體
中國擁有悠久燦爛的海洋文化,但在長期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了以大陸為中心的農耕文化,海洋文化始終處于邊緣,得不到重視,導致總體海洋意識薄弱。盡管如此,中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依然孕育出了許多優秀的海洋文化成果,對新時代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建設,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以期推進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但目前作為傳遞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思政課在教育內容上存在重陸地文化輕海洋文化等問題,不利于其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推動中華優秀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利于建設海洋強國,發揮以文化人的教育效能。
一、中華優秀海洋文化的概念闡述及其價值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許多專家學者對海洋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被學術界廣泛引用的是曲金良教授界定的概念,他認為海洋文化就是和海相關的文化,是人類在探索、利用海洋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1]人們因海而形成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行為習慣、社會制度等方面都屬于海洋文化。在此基礎上,中華優秀海洋文化就是指中華民族在與海洋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文化傳統和價值取向。[2]中華優秀海洋文化是中國海洋文明發展歷程中寶貴的思想價值資源,一般分為海洋物質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制度文化。
1. 海洋物質文化
中國擁有悠久燦爛海洋文化并孕育出了許多海洋物質文明。比如,遠古時期的河姆渡文化、貝丘遺址等歷史遺跡的發現豐富了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底蘊;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等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要素。
2. 海洋精神文化
海洋精神文化是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和思想意識的總和,隨著人類發展進程折射出各民族向海發展的不同特點。例如,古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的形象就生動體現了西方海洋文化掠奪、侵略、霸權的特征,海盜精神、冒險精神和商業利益至上特點始終貫穿其中。不同于西方海洋文化,媽祖文化是中國古代人民追求平安幸福、庇佑航海安全的理想寄托,千百年來在媽祖文化引導下的中國海洋文化呈現出和平、自由、平等的特點。因此,不同國家、民族發展衍生的特定海洋精神文化形態和內容呈現多樣性,并反映了不同民族海洋思想觀念的差異性。
3. 海洋制度文化
海洋制度文化是將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物質文化加以升華、凝練的一種特定的文化層次和高級的社會形態,是人類在海洋實踐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3]不同的海洋制度文化影響著海洋文化的形成。比如,宋代拉開大航海序幕后,中國的航海實力和航海技術一度遙遙領先西方,但明清兩代因對外政策和思想觀念的變化,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嚴格控制商民出海貿易,嚴重束縛了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
(二)海洋文化的價值
1. 關乎我國海洋安全問題、海洋權益維護和海洋強國建設
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其綜合實力不僅表現為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更離不開文化、價值觀等軟實力的支撐。隨著海洋重要性日益凸顯,先進海洋文化的支撐成為建設海洋強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對內而言,海洋文化有助于加強與陸地文化的融合,推進“陸海統籌”一體化發展,實現海陸文化的聯動發展;對外而言,海洋文化有助于構建中國特色的海洋話語體系,切實維護自身合法的海洋權益,轉變部分國家零和博弈、損人利己的海洋發展理念。
2. 推動海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當前,“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已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4]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是緊密且相互依存的關系,海洋經濟發展是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結果,是人們的海洋價值觀念指導人們走向海洋、利用海洋、保海洋的行為。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海洋文化是一種先進生產力,離開海洋文化的海洋經濟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5]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和傳播海洋文化,它不僅可以帶動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能促進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 培養民族海洋意識
在數千年歷史里中華民族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海洋文明,但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過程卻極為艱難。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就開始“官山海”“興漁鹽”;秦漢時期,開辟了連通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絲綢之路;唐宋時期,海洋貿易達到鼎盛;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成為中國古代航海巔峰。但自明末后,禁海政策嚴重阻礙著古代人民走向海洋、探索海洋的思想和行動,民族的海洋意識極其淡漠。因此相比世界其他海洋強國,中國的海洋實力與大國地位極不相稱。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對國家和民族發展至關重要,民族海洋意識的提升離不開海洋文化的熏陶,只有不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海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才能促進民族海洋意識的提升。
二、中華優秀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海洋大國,創造了許多悠久燦爛的中華優秀海洋文化,但受到地緣政治、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多因素影響,海洋在中國歷史發展中逐漸被邊緣化,限制著人們對海洋的認知。進入21世紀,海洋重要地位愈加突出,我國相繼提出建設海洋強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海洋發展舉措,這也給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提出了新要求,將中華優秀海洋文化融入思政課建設中,努力培育更多具備海洋知識、為海洋強國建設添磚加瓦的優秀海洋人才。
(一)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必要前提
首先,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化和發展,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創造性地將“人海和諧”“天人合一”等中華優秀海洋文化運用到海洋及其開發利用中,認為海洋是人類可持續發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人類相輔相生、命運與共。海洋文化是人類在海洋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總和,影響著人們對海洋領土、權益、安全等方面認知。[6]因此,海洋文化的價值內涵決定了我們為什么構建、如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等多種問題。
其次,當前國際海洋形勢日益嚴峻,海洋疆域爭端、海洋權益爭奪等海洋安全問題紛起,人類渴望海洋的和平安寧。海洋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傳遞和平、和諧理念的重要橋梁,并在古代海外貿易、跨海政治、海外移民等海洋實踐中形成了“以和為貴”的中國特色海洋發展模式。古往今來,中國在對外交流中“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駱駝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7]。這種追求和諧、和平的中國海洋文化價值理念與世界和平發展理念相通,并會在世界各國的海洋交流合作中加深認同。因此,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應充分發揮中華優秀海洋文化的應有作用。
(二)推動立德樹人目標實現的客觀要求
1. 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8]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一環,它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在意識形態層面上通過釋疑解惑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解決問題,并給予正確的價值判斷,使學生真正入腦入心,并自覺轉化為實際行動。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順應錯綜復雜的國際和國內海洋形勢的客觀要求,這也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育人體系提出新要求,即借助高校思政課建設成果光環,推動海洋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海洋文化的熏陶,從而提升自身海洋文化素養,增強關愛海洋、走向海洋的意識。
2. 有利于以人為本教學理念
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場域,其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全部教育工作都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思政課的針對性,真正幫助學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從而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因此開展海洋文化教育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認清當下國際海洋形勢、國內海洋發展現狀和前景、世界海洋強國崛起史,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與海洋密不可分的關系、海洋狀況決定人類生存狀況,要立足長遠,實現人與海洋和諧共生。
(三)對照國外海洋通識教育行動和經驗的現實之需
進入新世紀,海洋重要戰略地位日益提升,國際上圍繞海洋競爭與爭奪日趨激烈,美國、日本與歐洲等國家對海洋的關注度顯著提高。美國將海洋作為其強國的基礎,建立了多層次、形式多樣的海洋教育體系。日本受美國海援計劃的影響,實施“海洋立國”戰略,重視海洋人才培育和海洋教育,并頒布多項海洋教育立法,極大地促進了日本民眾海洋開發利用意識。2007年,歐洲海洋大會提出要“支持各級系統的海洋教育,包括終身學習”[9],同年,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歐盟綜合海事政策》藍皮書。此后,歐洲各國將海洋發展置于重要地位,制定了各種海洋政策。此外,各國還加強海洋宣傳活動和海洋教育投資力度,進行海洋普及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海洋意識。
與國外相比,我國海洋教育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隨著經濟對海洋依賴性的提升,涉海類專業和海洋類院校快速發展,海洋高等教育正逐漸受到重視。因此,將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既因為建設海洋強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需要大批具備海洋文化知識、海洋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又因為文化是溝通世界的橋梁,海洋文化對推動人文交流、人才培養和海洋跨國合作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中華優秀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創新路徑
(一)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政課的目標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體現為人自由全面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不僅是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新時代一切教育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和海洋教育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教育活動,教育的本質就是傳道授業、教書育人、培養人才。高校思政課不僅有為黨和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意識形態目標,亦承擔著青年學生全面自由發展、夯實綜合素質的育人目標。立足當前瞬息萬變的國內外發展形勢,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要深入推進高校思政課的新發展,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育人的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0]
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教師要豐富教育形式,上好思政課,并融入海洋教育。海洋教育包含學習海洋文化知識、培育海洋意識、形成海洋思維等,高水平的海洋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海洋價值觀和海洋素質,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內在本質具有一致性,都是以人為主體、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活動。為提升大學生海洋文化素養,激發向海洋進軍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迫切需要把海洋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
(二)運用中華優秀海洋文化資源打造思政課
1. 將優秀海洋文化成果融入思政課
夏商周時期,中國就出現了海洋崇拜和包括海上活動的百越文化及龍山文化。秦漢至明清時期,隨著海外貿易和造船業的興盛,中國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推動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其中媽祖文化跨越海洋成為世界性的海洋信仰,它的廣泛傳播有力地提升了中國海洋文化對外輻射傳播力和影響力。此外,中國在經略海洋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的海洋文化成果,如海洋宗教和風俗習慣的形成,海洋詩歌、戲曲、雕刻等文學藝術作品的產生等,為思政課的理論教學提供了豐富資源。
2. 將崇尚和平、平等合作等優良基因融入思政課
思政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將中華海洋文化所展現的和平、平等的特征與思政課中和平發展內容相結合,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價值認同。中國自古就是崇尚和平的國家,無論是以和平交往和貿易方式宣揚國威的鄭和下西洋,還是新時代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中國和平發展的文化基因始終貫穿其中。因此,將海洋文化蘊含的和平性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思辨中加深對海洋的認知。[11]
(三)注重理論教育與實踐育人同向發力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政課的理論教育本質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學生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解決問題。高校要將中華優秀海洋文化融入思政課理論教育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海洋觀、生態觀分析人與海洋互動關系,探尋人類探索海洋、經略海洋的文明發展史;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于海洋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即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升學生對和諧海洋、人海可持續發展等主流思想的理解及認同,糾偏錯誤海洋觀和海洋經濟生態發展觀,引導學生領悟理論真諦,開拓視野,樹立中國海洋文化自信,從而增強思政課育人的說服力。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2]實踐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人開展活動的基本方式。思政課不僅要用思想理論武裝頭腦,還要讓理論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讓理論走進現實,貫穿實踐育人全過程。理論源自實踐,反過來受到實踐的指導,因此思政課要真正以理服人,必須注重實踐育人。中華優秀海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一步步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歷史發展實踐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在思政課中融入中華優秀海洋文化就是要使大學生認識到理論只有付諸實踐中才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從而引導大學生在現實中主動學習海洋文化知識,在實踐中踐行發展海洋、建設海洋。
參考文獻:
[1]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2] 洪剛. 文化自覺視域下的中國海洋文化發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8.
[3] 羅婷婷.海洋文化的制度之維——談海洋文化與海洋法的關系[C]//2008中國海洋論壇論文集,2008.
[4] 敖攀琴.如何提升海洋文化軟實力[J].人民論壇,2017(13):238-239.
[5] 韓慶華,盧希悅,王傳榮.論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經濟發展的歷史新機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46-51.
[6] 徐文玉.海洋文化與“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J].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2021(1):19-24.
[7] 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渲講[N] .光明日報,2017-05-15.
[8] 習近平.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N].人民日報,2022-10-17.
[9] 王靜.海洋強國視域下的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20(1):44-48.
[10]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29.
[11] 田永娜,洪剛.中華優秀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155-158.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