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鑫鑫
摘 要:“耕讀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精粹。本文研究耕讀文化的“耕”從而引出勞動教育來追溯古代耕讀的由來,再聯系鄉村,將耕讀文化融入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從課程目標、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評價出發化耕為勞、化讀為育,“耕”與“讀”相結合,探索耕讀文化服務于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現路徑,為落實勞動教育、構建鄉村特色勞動教育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鄉村的文化繁榮發揮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
關鍵詞:耕讀文化 鄉村學校 勞動教育課程 價值與路徑
隨著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勞動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位置愈加突出。2022年教育部將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國家課程,制定并頒布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版)》,正式確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國家課程的地位,指出勞動教育重要的責任范疇和使命任務。[1]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弘揚耕讀文化精華,在將耕讀文化融入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中讓學生體驗躬耕的過程,學習勞動技能,在與土地、鄉村親密接觸時改變勞動價值觀[2],從而切身感受勞動的價值意義。
一、耕讀文化的內涵
在歷史悠久的農耕時期,古人在日常的農忙之余,也會挑燈夜讀,提高道德素養,追求既耕且讀的生存境界,從而慢慢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耕讀文化。[3]“耕”指的是利用農具來完成田間工作,而“讀”則是靠讀書來提高自己的修養,獲取知識。耕讀文化既是一種半耕半讀的生存形式,也是一種以勞力為本、以自然為本的文化情懷和價值訴求,還是一種實踐化。古代先民非常注重將耕與讀的精神相融合,以勤耕為榮,耕讀相濟,形成了“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價值取向。[4]隨著時代的發展,耕讀文化所凸顯的價值理念更加符合新時代的國情。它在將農事勞作與讀書識字有機結合的同時承載了豐富的傳統哲學精神和文化價值,展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本文的“耕讀文化”體現在從文化傳承和鄉村資源出發幫助鄉村學生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將耕讀文化融入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促進鄉村學生對鄉村文化價值的正確認識以及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建立鄉村文明與新時代教育思想嫁接、城市生活與鄉村勞動互補共生,培養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耕讀文化”融入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價值意蘊
(一)有利于讓教育回歸生活,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勞動教育源于生活、扎根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將耕讀文化融入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深厚、全面的影響。將耕讀文化融入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課程在鄉村學校的價值,可以讓鄉村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勞動過程中的獲得的成果,激發熱愛勞動的情感,從而轉變學生的勞動觀念,使其更加熱愛農耕文化,更加熱愛勞動。結合耕讀文化傳播和創新來實現勞動教育課程,加強腦力勞動和實踐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進行勞動育人,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也能更好地讓學生對勞動教育形成良好的認知,有效促進學生形成崇勞、愛勞、樂勞的勞動情懷[5],對構建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有利于落實勞動教育實踐,促進鄉村學校的發展
將耕讀文化融入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加強學生勞動的積極性,使勞動行為融入學生的集體觀念中,在文化、觀念、價值上形成連貫性的認同,并且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勞動思想扎根于學生內心,從而為落實勞動教育實踐奠定基礎。在耕讀文化資源深厚的農村,在落實勞動實踐的同時學校可以結合實際建立學生勞動教育基地,通過引導學生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好習慣。在實際情況允許下,學校可以通過考察周圍環境,整合當地耕讀文化資源,引導師生進行走訪行動,建設將耕讀書籍、耕讀故事與學校勞動教育課堂有機融合的校本課程,向教師滲透鄉土情懷,培養具有實踐性和奉獻性的教師,為鄉村學校注入新鮮的血液,提升教師教學的幸福感,促進鄉村學校不斷發展。
(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鄉土情懷,促進鄉村振興
新時代耕讀文化的精神體系與勞動教育培養目標有著很高的重合度,因此,將耕讀文化內涵融入鄉村學校勞動課程培養方案中,滲透到勞動教育體系和課程體系中。學生將在課堂上學習的勞動教育知識與課后勞動實踐相結合,感受勞動人民的艱辛,體驗勞動獲得的快樂,升華對“勞動”的深厚感情,改變對勞動的認知,從而將熱愛勞動的精神貫穿于培養的全過程。在合理利用鄉土資源、弘揚耕讀文化的同時,將耕讀文化與勞動課程的學習融為一體,根據地域文化的不同,以貼近本地生活的項目為載體建構勞動教育課程,使以學習為主業的學生在學習之余參與農事勞作,在勞動中體悟道理、哲理,促進學生正確認知勞動教育課程[6],進而影響到周圍的人,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推動勞動課程教育過程,從而促進鄉村發展與振興。
三、“ 耕讀文化”融入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現實困境
(一)脫離課程目標,耕讀價值被誤讀
耕讀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農耕生產完美結合的產物,具有悠久的歷史。伴隨著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重視,鄉村學校勞動課程的落實尤為必要,但是隨著科技機械化在農村的發展,有些人認為,耕讀文化的傳承只是遠古時代的家訓,耕作勞動會影響農業生產現代化發展的腳步,應不斷摒棄和忽視農業勞動。這些想法間接使學生們對勞動人民有所誤解,對農耕勞動的價值產生誤讀。學校的實踐勞動課程背離課程目標,主要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與此同時,在觀念上也產生了城市是美好生活的追求方向,擺脫勞動就是幸福,依靠科技、網絡、機器創造財富,擺脫農村鄉土氣息的思想觀念,嚴重誤讀耕讀文化的價值。這些都導致鄉村學校教學脫離勞動課程的目標,形成了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分離的不良風氣。[7]
(二)勞動課程內容不足,鄉村本土勞動資源被忽視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耕器具逐漸被工業化機器所代替,作為耕讀文化發源地的鄉村雖占據獨特的勞動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但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農村文化資源閑置,耕作勞力減少,忽視本土勞動資源,造成了耕讀文化傳承主體缺位,內涵丟失,鄉村學校勞動實踐課程無法進行拓展,從而更加淡化了農耕文化對教育的促進意義,影響了對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視度,導致課程內容不足,缺乏創新。這不僅背離了國家的政策方向,也嚴重影響了鄉村教育的發展。
(三)教育教學方法單一,勞動育人觀念被誤解
隨著鄉村振興的進程,各地鄉村學校也在推進實施勞動教育課程,鄉村學校的在校學生,普遍受耕讀文化的影響較深,時時刻刻都能體驗到勞動,在勞動方面理應比城市孩子有更深的認知,但事實并非如此。鄉村學校為提高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致使勞動課程被其他課程占據,導致勞動教育弱化。在教育過程中由于引導方式不當,學生誤認為勞動就是對錯誤的懲罰,勞動是不光榮的事,從而影響勞動在學生內心的價值。這些都不利于勞動教育課程的推進。
(四)家庭教育觀念陳舊,缺乏正確的勞動實踐與評價
近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家長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而只重視文化課程,認為從事勞動實踐會分散孩子的精力,影響學生的成績。這些片面的教育觀念,導致勞動教育的價值意義被忽視。這些對耕讀文化傳統的片面理解以及對勞動教育課程的片面評價造成學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缺乏鄉土情懷,缺乏對勞動的正確認知,在勞動觀念上發生偏差。這對未來鄉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造成消極影響,阻礙了鄉村的振興。
四、“耕讀文化”融入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路徑
(一)圍繞學段目標,化耕為勞,將耕讀文化融入勞動課程建設中
根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目標》,我們以興趣引導和現實需要為基礎,將鄉村學生作為主力軍,從生產實踐勞動出發,尊重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充分挖掘農耕文化課程資源。
首先,將耕讀文化實踐理論融入正常的勞動教育模式中,抓住學生身心發展階段不同的興趣點選擇勞動課程內容,圍繞學生生活,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實踐,著重推動學生感受生活、親近自然,積極參與勞動實踐,在合適的勞動模式錘煉中提高對勞動的熱情,進而增進學生對勞動人民的親切感。[8]其次,從生活中選擇合適的題材,貼合學生的認知和需要,開發耕讀文化系列教材,引領學生了解農耕歷史、認識農具、識別五谷雜糧,學習一些種植技術。例如圍繞農耕文化主題開展勞動教育教學,讓學生參與探究、體驗農耕文化,感受田園自然的美好和農耕文化的樂趣。最后,教師要正確理解耕讀文化的意義,正視勞動的育人價值,在勞動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偏好,在實際勞動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學生,促進 學生與鄉村人民對耕讀文化的交流,使學生認真領悟勞動的價值,從而更好地將耕讀文化融入勞動活動課程、勞動實踐課程中,開辟勞動實踐教育的新天地,為學生培養高尚的勞動品質、堅定勞動思想觀念打好基礎。
(二)以耕讀文化為資源載體,挖掘鄉村本土文化內涵,構建勞動課程內容
勞動教育主要落實在使學生通過“勞動”得到鍛煉,在“勞動”中受到教育。所以我們要以耕讀文化為資源載體,從鄉村生活出發,抓住勞動本真,有規劃地整合鄉村勞動實踐資源,挖掘鄉村本土文化內涵,創新勞動課程模式,打造“以耕養讀、以讀饋耕”的實踐教育模式,實現勞動實踐和傳統教育模式的整合,從而建立課堂和鄉村田野的密切關系。
首先,學校要基于鄉村地理位置,結合鄉村田野資源和特色鄉土文化,借助耕讀文化發揮好地域優勢,從鄉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出發,構建具有學校特質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耕讀實踐基地,開展真正貼近農耕生活的勞動實踐課,再現農耕勞動場景,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真正參與農耕勞動,密切關注自己參與的勞動過程,在體驗中增強勞動感受,從而產生積極的勞動情感和勞動觀念。其次,學校要充分利用鄉村耕讀文化資源,在不斷深入推進耕讀文化過程中,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感受勞動帶來的收獲,感受家鄉大自然的氣息,體會文化植根本土、勞動教育落實于鄉村實踐的新面貌。[9]最后,要注重高低段學生的興趣不同點,如低段注重勞動習慣,重在觀察和長見識;高段重在體驗,學技能,所以要利用好鄉村獨特的勞動資源對學生勞動課程進行多元化安排,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狀況,制定科學的量表,合理挖掘鄉村本土勞動文化的內涵,依據獨特的鄉村文化,準確構建勞動課程內容,得出可信、有效的勞動數據,在提高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的同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以多元教學為方法要領,借助耕讀文化,內化勞動課程,實現勞動育人
耕讀文化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在新時代教育改革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使耕讀文化具體化、多樣化地呈現在勞動課程教學之中,更好地實現勞動育人。
首先,學校可以根據勞動實踐需要形成多個研究課題,通過整合和利用鄉村實際的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采用跨學科教學方法,徹底地把勞動教育貫徹到每一個理論點,將勞動教育進行系統化,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管理,借助耕讀文化內化勞動課程,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10]其次,學校以學生身邊的農業勞動為主線,采用情境體驗法、“做中學”和“學中做”等教學方法,將學生帶去田野,從眾多勞動情景中選取某一勞動,帶領學生演示情景,從提出問題、研究如何實踐操作再到具體進行勞動的探究,最后完成這一勞動等過程,讓學生體驗并反思勞動過程以及獲得勞動成果的經歷,化耕為勞、化讀為育,在傳承耕讀文化精神的同時促進鄉村勞動更加開放且具有靈性,讓更多的學生喜歡勞動,愛上鄉土,進而提升個人價值素養,茁壯成長。最后,將耕讀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勞動內容相結合,并結合教學目標、學生年齡特點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愛勞動的觀念深扎于內心,提升勞動素養,在愉快的勞動課程學習中實現勞動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合勞動實踐,基于耕讀文化,實現多方位、全面性的勞動課程評價
任何一項課程的實施必須有一定的評價才能更好地執行。因此,基于耕讀文化,結合具體勞動課程實踐,我們需要建立多方位、全面性的評價體系。
首先,實踐勞動課程時應圍繞勞動過程將校內外、定性定量、連續性與階段性評價結合起來。學生掌握一整套的勞動體驗,在勞動過程中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主動參與勞動,從中加深熱愛勞動、熱愛家鄉的情懷。其次,學校可以結合耕讀文化資源設置智慧型評價系統,采用信息化手段,對學生勞動實踐過程中的各項信息數據以及實踐現場的照片、資料等進行收集,以觀察、分析學生勞動觀念以及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通過大數據信息可以將學生的勞動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及時掌握自己在勞動方面的進步,同時也能發現學校勞動課程內容安排方面的問題,進而結合實際情況,不斷進行優化與改進,提升鄉村學生的勞動素養。最后,在因地制宜地安排農業勞動課程的同時,要注意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農耕勞作不能簡單理解為“出力干活”,它不僅包括實踐性的體力勞作,也包括大量的農業知識與技能。這些知識技能的習得,需要付出艱辛的腦力勞動。故而在勞動課程評價中,我們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和身體承受狀況,合理地安排勞動課程的內容,調節課程的比例,正確引導學生上好勞動教育課,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進而助力鄉村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永杰. 論鄉村學校勞動教育中的耕讀文化傳承[J]. 生活教育,2022(25):113-118.
[2] 呂樹強.耕讀文化融入農業高職院校思政課探析[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8):52-54.
[3] 鄒方源,徐晨博,姜勇. 耕讀文化融入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內容組構與踐行路徑[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2(11):108-111.
[4] 陳芳,隆正前. 新時代下耕讀文化育人的思考[J].文化產業,2022(11):59-61.
[5] 袁同凱,馮朝亮. 從耕讀教育變遷看鄉村教育的“位育”之道[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2(3):123-134,156.
[6] 田舒舒. 鄉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與優化研究——以菏澤市開發區S小學為例[D].聊城:聊城大學,2021.
[7] 劉文靜. 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發展現狀與改革路徑探析[J]. 福建輕紡,2022(6):62-64,68.
[8] 陳芳,隆正前. 新時代下耕讀文化育人的思考[J].文化產業,2022(11):59-61.
[9] 龍翠閃. 整合鄉土資源,開發與實施勞動教育課程[J]. 基礎教育論壇,2021(31):75-76.
[10] 于慶澎. 耕讀文化對當下勞動教育的價值啟發[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