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然
摘 要:我國大學校長教學領導力的發揮盡管與外國大學校長存在些許差異,但是從根本上講,都認同教學是大學發展的基礎所在。基于此,本文以普林斯頓大學為樣本,從實然層面闡釋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教學領導力的基礎架構:明確的教學領導理念,健全的教學領導范式,完善的教學制度環境,清晰的教學領導角色,以期為我國大學校長教學領導力的發揮提供參考。
關鍵詞:普林斯頓大學 校長教學領導力 經驗借鑒
一、大學校長教學領導力的內涵
大學校長教學領導力,是指大學校長根據自身教學理念,對大學教育教學活動主體的領導,展開各項以教學為中心的行為,實現教學愿景,促進學校教學整體發展的一種力量。大學校長教學領導力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引領能力。教學理念是大學校長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教學問題形成的基本認識、態度和觀念。大學校長應該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這要求校長對政策要求、教學規律、學校發展狀況等較為熟悉并且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斷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如果大學校長沒有自己獨立的教學理念,便無法帶領學校形成辦學特色。第二,確定以教學為中心的行動力。教學中心地位要求教學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處于中心位置。它是大學校長大學理念的重要體現,反映校長對教學工作所持的認識和態度,是正確處理教學工作和其他工作關系的準則。總體而言,大學校長教學領導力主要表現于以下層面:明確的教學領導理念,健全的教學領導范式,完善的教學制度環境,清晰的教學領導角色。
二、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教學領導力的經驗借鑒
(一)明確的教學領導理念
1. 服務國家、服務世界理念
在普林斯頓大學,政治氛圍始終浸潤在校園環境中。普林斯頓大學的歷任校長都將培養政治家作為學校的教育目標,最為典型的表現是該校的校訓: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普林斯頓大學的多位校長不遺余力地推動此校訓的貫徹執行。例如,1768—1794年擔任校長的威瑟斯龐,鼓勵學生積極服務社會,許多學生在他的影響下積極參加美國獨立運動。1902—1910年擔任校長的威爾遜系統地闡述了高等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大學的偉大之處在于服務國家,而普林斯頓大學應該成為培養公民意識和國家領導者的最高學府。[1]因此,威爾遜將培養國家領袖置于其教學理念的中心位置。2001—2013年擔任校長的蒂爾曼認為,服務是普林斯頓大學品質的核心所在,鼓勵畢業生要志存高遠,敢為人先,積極地為他人、祖國和世界服務。[2]2013年至今擔任校長的克里斯托弗·伊斯格魯布引導學生思考英國脫歐和特朗普勝選等國際政治事件背后的價值觀念,指出普林斯頓的教育旨在培養敢于堅持自我主見的未來世界領袖。[3]
2. 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能使學生通過構建完善的知識能力以及素質結構,了解人生意義,并且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1748—1757年擔任校長的伯爾曾告誡學生,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會使他們成為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1768—1794年擔任校長的威瑟斯龐提倡廣博的知識和廣泛的教育。威爾遜校長認為,年輕人需要擴大自己的知識范疇,了解各個領域的知識,為將來成為國家的領袖做好準備,因此,大學不能僅進行專業性的教育,否則會固化學生的思維。作為支撐起教育靈魂的人文精神,是大學迫切需要的。為了將人文精神廣泛地傳播開來,威爾遜不止一次地闡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認為人文精神是通識教育的核心,應利用通識教育實現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3. 重視教學理念
普林斯頓大學是一個非常重視教學的學校。校長的諸多實踐充分體現出其對于教學工作的重視。例如1868—1888年擔任校長的麥克林盡管政務繁忙,但他仍然承擔著哲學與心理學的教學任務,時刻保持與教學第一線的聯系,重視教學活動的基本價值。[4]伊斯格魯布校長認為當世界一流的研究者把最先進的知識成果傳遞給才華出眾的學生,學生熱情地期盼知識的到來,并且深深熱愛著豐富的知識,使知識具有了充分的流動性,一流的教學隨之產生。近年來,在伊斯格魯布校長的引導下,普林斯頓大學越來越重視本科教學,在教師培訓、教學監督與保障、教學研究平臺建設、教學獎勵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與完善。同時,他對本科生的教學研究加以支持,共同提升教師和學生對教學質量改善的熱情。
(二)健全的教學領導范式
1. 培養目標
1868—1888年的掌舵者詹姆斯校長秉承為美國培養下一代領導者的教育目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予以強化,對1902—1910年掌舵普林斯頓大學的威爾遜校長產生了重要影響。威爾遜校長在本科時期就認為教育應當為國家服務。普林斯頓大學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贏得的“政治家學院”的稱號,加之威爾遜校長對學校發展的定位,使普林斯頓大學不斷強化為國家培養公職人員的定位,認為要通過通識教育來培養這種優秀的人才。對此,蒂爾曼校長同樣認可普林斯頓大學的培養目標是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兼具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通才。蒂爾曼校長認為,向學生灌輸全球化的思想,使學生充分置身于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歷史條件、不同宗教傳統、不同國別地區的差異性環境之中,培養擁有全球視野的人才,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學。蒂爾曼校長進一步闡釋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的概念,即杰出的人才要有全球化的思維,要理解文化的復雜性,它是產生沖突的原因,也是共同繁榮的基礎。
2. 教學內容
首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普林斯頓大學的教學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將科學研究寓于教學之中,學生既掌握了教學內容,又了解了先進的科研成果。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生的科研水平很高,這不僅得益于教師會有意識地將學生納入課題組中,帶領學生參與研究,還得益于學生有強烈的科研熱情。近年來,普林斯頓大學的有些本科生在《科學》等學術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這種高質量的本科教育教學和鼓勵本科生及早參與系統研究的做法,造就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后勁足”的優勢。[5]對科研的重視并不表明普林斯頓大學忽視教學。1987—2001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夏普羅創立教學中心。他認為,教與學是探究的過程,對教師來講,要考慮讓學生達成怎樣的教學目標,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希望學生學習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并思考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對學生來講,需要探究采取什么樣的學習方法能夠使自己學得更好。為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按照夏普羅校長的規劃,普林斯頓大學成立教學中心。該中心秉持教與學皆是進行探究的過程的理念,幫助教師提升自身能力,協助教師教學活動,支持學生實踐探索等。
其次,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普林斯頓大學注重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認為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能夠使學生從不同類型的學科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夏普羅校長認為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根本目的相似,兩者之間相互重疊的部分日趨增多。因此,人為地區分教育的不同類型有很大弊端,應該使不同類型的教育相互結合,并且采用多種教育教學方式促進不同類型教育的相互融合。
最后,重視道德教育內容。夏普羅校長認為,道德責任是學生的基礎性責任之一。普林斯頓大學致力于為國家培養未來的領導人,而國家領導人需要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這種優秀的道德品質要在大學階段就得以建立成型。因此,大學應開設道德教育課程,使學生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同時,夏普羅校長認為,大學校長要以身作則,因為大學校長對學生產生的道德影響較大。大學校長的行為舉止代表了學校的價值觀,學生在大學的生活會受到校長價值觀的重要影響。因此,校長應重視自身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
3. 教學方法
第一,提倡自由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普林斯頓大學始終將學生視作主體,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大膽存疑。普林斯頓大學諸多校長通過教育理念的推廣和教育實踐的強化,將自由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發揚開來。例如,1758—1759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愛德華茲經常發表演講。學生能夠感受到校長豐富的學識,還能與校長展開對話與討論。威爾遜校長明確提出思想的碰撞,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應該是面對面的、非正式的。這種親密的交流被應用到課堂之中,使師生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傳遞思想。
第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現任校長伊斯格魯布認可線上教學,并且積極為學生創設更好的線上學習環境。他認為傳統的課堂是被動的,沒有經過學生的大腦。近年興起的慕課影響了世界各地的許多大學。伊斯格魯布認為普林斯頓大學應該主動嘗試慕課,因為這不僅對于學生而言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增加校園參與水平,而且對于校外群體來講也能夠接觸到大學里廣博的知識內容。在伊斯格魯布的推動下,普林斯頓大學經過謹慎的嘗試,使大學師生很快地接受這種授課模式,以新的形式實現師生交流,讓學生更有參與感。
4. 教學評價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伊斯格魯布曾談到,學校始終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把能反映學生學業狀況的數據和材料作為對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的評價依據。因此,普林斯頓大學建立了多元的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比較典型的評價內容包括評價學生創造性能力的創新成果評價、評價學生實踐活動價值的實踐活動評價等,在整個教學評價中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視日益提升,例如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決策解決能力、社會互動能力等,真正將學生置于教學評價的中心。
(三)完善的教學制度環境
1. 教學制度
導修制是普林斯頓大學教學的一大特色。詹姆斯校長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就著手進行普林斯頓大學改革,他為增強師資隊伍,在保持原有師資力量的基礎上,又從全國范圍內聘用了很多優秀的教師。詹姆斯校長在這些優秀的教師中選出一部分組成一個名叫“學院同伴”的組織,這些被選出的教師被取名為導師,這一制度就被稱為“導師制”。這是普林斯頓大學導修制度的最早雛形,后來的校長們延續并發展了這一制度。例如,威爾遜校長繼承并發揚導師制,并進一步實施改革,開創了導修制度。導修制自出現到現在,一直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重要教學制度,其所宣揚的解放自由的靈魂、碰撞思想的火花等精神已經深入普林斯頓人的血液中,對普林斯頓人的教學、科研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2. 教師管理
首先,所有教師必須承擔教學任務。普林斯頓大學明確規定,所有教師都必須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校長如若有時間也可承擔教學任務。在這種制度要求下,知名教授和教員能夠全心全意地培養本科生。例如,新生一入校就能夠得到該校著名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等著名學者授課的機會。直接面對知識淵博的教授,學生們暢所欲言,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和研究水平,也能讓教授們發現學術上、教學上的問題,起到教學相長、相互促進的作用。[6]
其次,解聘不稱職教師。威爾遜校長對不稱職的教師做了界定,他認為,無論發表過多少文章、出版過多少專著,還是在某一個領域有多么深入的研究,只要不認真講課,就是不稱職的教師。威爾遜校長在普林斯頓大學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但是客觀地講,其教育改革首先是從管理教師群體開始的。威爾遜校長認為對于教師的管理是其他改革的基礎,而其改革實踐的確為之后的諸如導修制等改革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在格蘭特總統的支持下,威爾遜將不稱職的教師一律解聘,在校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最后,勇于聘任賢才。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均對大學教師的聘任極為重視,認為一所優秀的大學必須要有一群優秀的教師。普林斯頓大學歷任校長在自身教育理念的引導下,采用不同的手段為大學聘任教師。例如,威爾遜校長在任期間,對于優秀的大學教師,他總是不辭辛勞,會邀請賢才到大學參觀,或者自己登門拜訪。威爾遜的謙虛態度和大度的氣質吸引了一批優秀的學者來到普林斯頓大學。
3. 學生管理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們認為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例如,威爾遜校長為了改變普林斯頓大學學生散漫的生活方式,認為要提高教學標準,最根本的是先從學生自身著手。因此,威爾遜校長采取強硬的手段,在諸多資深教師的支持下,提出了普林斯頓大學四類必須退學或者留級的學生,分別是愚蠢的學生、酗酒的學生、浮夸的學生和混學位的學生。這對于學生而言是極大的警醒,使學生意識到來到普林斯頓大學“混日子”是不可能的了,學習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四)清晰的教學領導角色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發展過程中,諸位大學校長具有自身的教學思想與理念,并且有動力和激情能夠創造性地將教學思想、理念轉化為教學實踐,能夠為大學的教學發展帶來新的氣象,激發學子的學習熱情。普林斯頓大學近百年來諾貝爾獎人數獲得者在全球范圍內位居前十位便是典型例證,更能夠長期匹配華盛頓總統對普林斯頓大學的評價:“沒有一所大學能比它產生更好的學者和給人以更值得尊重的教學。”這也印證了2001—2012年掌舵普林斯頓大學的雪莉·蒂爾曼校長所言,盡管普林斯頓大學是一所研究型大學,但是它注重教學質量,教學和科研要平衡發展,才能產出高質量的學子。這是諸位校長對普林斯頓大學教學重視的最好注腳。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以服務師生為導向,并且服務內容較為廣泛。盡管校長從事管理工作,但實則為師生提供服務。大學校長帶領大學內部其他管理職能部門,以服務師生為導向。因此,大學校長的作用發揮圍繞師生需求展開,并且面向師生,涉及大學校園環境、學生學習、教師管理等各個方面。由此來看,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工作較為忙碌,承擔較多的職責,但是校長的權力卻是有限的,因為他們的權力來自董事會的授權。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作為學校的首席執行官,不僅要出席各種會議,還要在公眾場合代表學校參加學術活動。此外,董事會還授予校長對大學利益的全面監督權和對教學部門的專門監督權,因此,校長的教學領導角色僅是其眾多角色之中的一種,需要在各種角色的協調中保持平衡。另外,校長的日常工作始終圍繞校長的基本職責展開,偏離基本職責的事務一般難以獲由校長牽頭處理。以普林斯頓大學典型的校長教學參與制度——“校長對話時間”制度為例,該制度僅限于住宿學院和研究生院學生與校長的非正式對話,對話的話題范圍僅限于有關影響到大學未來發展和學生切身利益的相關問題,除此之外的其他問題不在“對話”之列。[7]這是校長“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一個典型例證。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盡管以引路人的身份參與大學方方面面的工作,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其出面,校長清楚地知道在教學、學術等領域什么是重要的,這也需要一定的制度予以保障。
參考文獻:
[1] Wilson Woodrow. 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14-15.
[2] 莊麗君.普林斯頓大學校長蒂爾曼:志存高遠 敢為人先[J].世界教育信息,2013(13):34-36.
[3] 呂挺.中美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目標差異與啟示——基于校長開學典禮致辭的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7):76-80.
[4] 別敦榮.世界一流大學教育理念[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133.
[5] [6] 劉彥慧.國家與世界 普林斯頓大學[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3:73,72.
[7] 孫麗昕.普林斯頓大學治理的四維框架:架構、制度、運行與溝通[J].高教探索,2017(11):70-74,110.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青年一般課題“‘破五唯’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學術激勵制度現狀及改善路徑研究” (2021QYB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