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萬物萌發,《中國美術報》迎來了創刊300期。
300期報紙疊放起來不厚,但其所見證的中國美術的發展軌跡卻很厚重。
300期報紙跨越時間不長,但其所蘊含的中國美術的發展脈絡卻很悠久。
2016年1月4日,在傳統紙媒的唱衰聲中,《中國美術報》逆勢而上,正式創刊發行。
2023年2月27日,《中國美術報》用300期報紙,彰顯了傳統媒體在新的發展環境中求新求變的破繭之路。
堅守學術陣地 強化問題意識
新聞采編是報紙的立身之本,《中國美術報》采編工作堅持“選題制”,強調“問題意識”,力求抓住熱點、重點,并積極拓展思路,確保重大選題有預案、重點報道有規劃、重要報道有深度。我們用美術的視角看社會,從社會發展中尋找美術事業的方向和作用,并在美術專業領域持續深耕,強化作為專業報紙的學術性。
自《中國美術報》創刊以來,立足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熱點,深耕學術研究,從而讓這300期的報紙,記錄下中國美術事業前進道路上的每一個閃光點,給歷史留存了一份經得起檢閱的時代檔案。
在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改革開放 40 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歷史節點上,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巨變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我們用美術的視角記錄著時代的發展。
在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等重要的學術展覽中,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和優秀展覽項目、全國美術高峰論壇等重要的學術活動中,我們用專業的視角解讀著新時代美術事業的蓬勃發展。
拓寬傳媒渠道 探索融合發展
堅守傳統紙媒的同時,我們主動擁抱時代,在數字媒體的發展中,也不遺余力地探索融媒體之路。從做好中國美術的學術推廣平臺、做強美術新聞的主陣地、做深美術活動的專業報道、做精新媒體報道矩陣等方面進行持續拓展,始終致力于將《中國美術報》打造為中國美術的精神家園、中外美術的互動平臺,推動當代中國美術發展。
在新媒體矩陣的建設中,“中國美術報”公眾號是報社的官方新媒體第一陣地,是《中國美術報》的線上傳播平臺?!懊缊?”公眾號是“中國美術報”的延伸,主要聚焦國內外展覽資訊、藝術教育、藝術家推介等。“地道藝術”公眾號,定位為面向社會公眾的、垂直于文化藝術領域的新媒體內容平臺。特別是新推出的“地道藝術”,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以生動有趣又充滿專業性的內容,不僅實現了訂閱數的大幅增加,更引發了業內的廣泛轉載。
視頻中心竭力用光影記錄美術大事件,成立兩年以來,發布視頻887條、瀏覽量652萬次、點贊量突破160萬次,直播時長100多個小時,現場采訪藝術家400余場次。今天,視頻中心每年以覆蓋近 280 萬受眾的全媒體方陣服務中國美術家,推動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特別是“帶你看展覽”等專題欄目,以導覽+解讀的方式,走進展廳,走向作品誕生背后的故事,推出一年多來獲取了業界的極大贊譽和認可。
堅持市場立身 打造項目品牌
面對發展環境的深刻變革,《中國美術報》依托美術傳媒平臺優勢,居危思變,開拓各項經營活動。從自主策劃展覽項目,到打造項目品牌,用精品意識實現了學術與經營并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事業發展部以重點項目為抓手擴大品牌影響。如連續舉辦兩屆的“高峰之路”展覽,以作品呈現新時代中國畫的學術文脈,系統梳理展示新時代以來中國畫創作取得的成就,展現南北各地中國畫家的精神面貌?!案叻逯贰敶袊媽懸庑蕴剿餮芯空埂币浴皩懸庑浴睘檠芯壳忻?,整體性地呈現當下藝術家對中國畫中“筆墨”“寫意性”的探索與試驗?!案叻逯贰聲r代中國畫優秀成果展(2012-2022)”,旨在系統梳理展示新時代以來中國畫創作取得的成就,濃縮展現了新時代十年以來中國畫創作的發展路向與優秀成果。
針對青年藝術家們創作實踐中的現實困惑,《中國美術報》社以專業性、學術性的培訓項目凸顯對當下創作現狀的敏銳觸覺和思考,分為學術引領的創作班、解決技法的專項班、開闊視野的游學班三大板塊。如“邊游邊學——跟著名家去寫生”項目,依托優質的名家資源,由名家帶領學員走進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全國各地開展游中有學、學有所得的寫生創作活動,讓“游”與“學”比翼齊飛,形成了《中國美術報》獨特的游學品牌。
多元接續前行 完善產業生態
在品牌項目之外,《中國美術報》社更結合著自身優勢穩步前行,承辦會展服務,充分發揮《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的展覽與推廣專業空間所長,讓報社發展更加多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產業生態圈。
“學人辦展”是《中國美術報》社會展活動部的最大優勢。目前,平均每年承辦會展活動達30余場次以上,服務于文化和旅游部、中國國家畫院的展覽項目,承辦“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展覽及巡展、“長河大道——黃河文化主題美術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邀請展”“走向復興——中國國家畫院喜迎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美術作品展”“大道不孤——中國國家畫院中青年藝術家邀請展”等多項重要活動,并獲得主辦單位的一致好評。
中國書畫名家采風活動,是藝術家們牢記社會責任、堅持藝術理想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美術報》社踐行讓文藝創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動實踐。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美術報》社組織了“紅色藝履——百名畫家走進紅色重地系列活動”,走進陜西延安、浙江嘉興、安徽涇縣、江蘇鹽城等地,以寫生雅集、公益奉獻、紅色教育、展覽展示、學術交流為落腳點,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尤其是配合此次活動拍攝的百集系列短片“講述我和黨的故事”,內容真實感人且充滿正能量。諸如此類的活動,也都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進行了充分的展覽并開展了深入的學術研討。
堅定初心使命 主動創新蝶變
三生萬物,站在《中國美術報》創刊第300期的新起點上,如何記錄新時代的輝煌成就、如何提升專業媒體的學術品質、如何助力中國美術事業發展,是擺在《中國美術報》人面前的新課題。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我們面對時代發展所作出的選擇。有所為的是學術為本,積極拓展新平臺、開拓新思路、創新新形式,所不為的是拒絕唯流量的庸俗、媚俗、低俗。因為我們深知,我們所肩負的不僅僅是一個專業媒體的生存和發展,更承繼著“弘揚中國美術精神、彰顯中國美術氣派、建立中國美術標準、創新中國美術風格”的追求與使命。
新聞采編與市場經營,是《中國美術報》社整體發展的兩翼?,F在,《中國美術報》社新聞采編與市場經營兩翼齊飛,以專業學術為引領,以社會效益為目標,不斷拓寬著現代傳媒的發展路徑。
我們深知,作為專業媒體,存在的意義是提供有深度的資訊、有溫度的選題、有銳度的批評、有高度的引領、有廣度的前瞻。
我們堅信,在新時代的奔涌大潮中,中國美術的明天會更加燦爛多彩,我們將持續深耕這片熱土,見證、書寫并構建中國美術新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