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凱
(華東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西省藥品檢查員中心,江西南昌 33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食品安全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以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加大食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均對鄉鎮食品安全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討提升鄉鎮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意義重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定義了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安全指食品應當無毒、無害,且符合有關營養要求,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既包括生產環節安全,也包括經營環節安全;既要求結果安全,也要求過程安全;既涵蓋了現實安全,也涵蓋了未來安全[1]。食品安全不僅要確保食品不能危害消費者的生命健康,還要杜絕對消費者健康產生潛在的危險[2]。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食品安全監管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由國家或監管機構采取強制性管理措施,確保從開始的種養環節到出售給消費者的整個過程中食品清潔、干凈、完整,適合人們食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指出食品安全監管是經法律授權的機關或部門,依照食品安全涉及的法律法規與規章制度,對食品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過程控制,并規范其行為,確保從食品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過程中食品安全可靠、完整可食用的活動[3]。
在機構改革后,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肩負工商、質監、食藥、鹽業和物價等部門的職責,提高了對基層監管人員的要求。①監管任務繁多,監管人員不足。全縣管轄6 個鎮、5 個鄉、1 個城市社區管委會,各鄉鎮的食品安全工作主要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5 個分局負責,而這5 個分局除了琴江分局日常監管人員有16 人,其他分局的日常監管人員均不超過5 人,這些人員不僅要負責食品安全監管,還同時承擔了其他監管工作,如價格監管、特種設備監管等,給各分局監管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分局監管人員面對繁重的監管任務,常顧此失彼。村(社區)食品安全協管員,大部分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缺乏食品相關的基礎知識,在鄉鎮食品安全監管中發揮的作用有限。②食品專業人才缺乏。在機構改革前,只有原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招錄人員時會限制招錄食品相關專業,其他部門招錄的基本上是非食品專業人員,這導致改革后的機構食品專業人才占比少。
相關部門現代化、信息化不足,缺乏專門的食品檢驗機構,監管執法中欠缺有力的技術支撐。在日常監管中,執法人員仍停留于“看、聞、問、查”的初級手段,遇到高科技造假食品無能為力。為加強鄉鎮食品安全監管保障,石城縣開展了各種嘗試,如給鄉鎮配備了執法記錄儀、監管執法用車,建立了食品快檢室,加快推進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等,但仍與巨大的監管工作量和與日俱增的監管難度存在差距。大部鄉鎮檢測設備陳舊,檢測能力差,主要通過肉眼看、聞味道等感官評價方式檢查食品質量,這種檢查方式只能判別食品的包裝、保質期情況,根本無法對原料的合格情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進行判斷。檢驗檢測硬件投入不足,雖然已經在鄉鎮建立快檢室,但快檢室的檢測設施類別和數量比較少,檢測范圍有限,鄉鎮快檢室發揮的作用有限。
在機構改革后,鄉鎮食品安全監管尚未形成有效的聯合協作監管機制。2019 年,石城縣下發《中共石城縣委辦公室 石城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要求的實施意見》,文件明確提出鄉鎮食品安全實行屬地管理原則,鄉鎮政府對食品安全負主要監督責任,鄉鎮食安委全面協調統籌食品安全工作。但是,石城縣各鄉鎮政府沒有完全按要求落實相關規定和要求,雖然成立了鄉鎮食品安全委員會,但鄉鎮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具體落實仍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各鄉鎮分局承擔,大部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被推到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鄉鎮分局,形成了鄉鎮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缺位的局面。在機構改革后,市場監督管理局各分局由副科級單位變為股級,行政級別較低。對鄉鎮食品安全工作進行綜合協調時,協調聯動效果大打折扣。
近年來,政府各部門的改革不斷深入,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崗位流動性隨之增加。目前,石城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大部分工作人員是從原工商局轉入的人員,大部分無專業背景,無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工作經驗,且未經過專業系統培訓。在機構改革后,很多其他業務崗位的工作人員沒有經過食品安全方面的業務培訓和考核就投入到一線的食品安全監管中,既無專業背景,也無直接的監管經驗,又未經過專業的培訓,在監管中只是簡單查看從業者身體健康情況、食品是否超過保質期等淺顯的內容。此外,很多市場監管職能被整合到市場監督管理局中,單位編制數卻被組織部門縮減,直接造成了監管人員不夠、監管能力不足的尷尬局面,必須進一步強化監管隊伍的監管能力建設。①要擴充人員隊伍。相關部門要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進行政策傾斜,擴大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編制數,選配專業監管力量,充實監管隊伍。選拔一批具備食品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到鄉鎮食品監管隊伍,提升基層食品監管執法的專業水平,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鄉鎮食品安全監管隊伍[4]。②完善監管崗位職責設置。根據機構改革后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設置事權清晰、權責匹配的崗位職責,形成上下協調、力量兼顧、統籌安排的“一盤棋”。不隨意安排、借調、抽調鄉鎮監管人員從事其他工作,保持鄉鎮食品安全監管隊伍的長期性、專業性、相對獨立性[5]。③創新監管人員配備渠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讓食品行業行家和專業精英共同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管中來[6]。④完善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考核機制,倒逼監管隊伍落實監管責任[7]。考核內容與鄉鎮食品安全監管實際密切結合,保證考核內容的規范、具體、可操作性,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成效作為推優、晉升的重要考核內容,調動鄉鎮監管隊伍的積極性。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食品造假技術也在不斷演變,采用一些常規的方法越來越難以檢測食品的安全性。而地方政府在鄉鎮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經費投入非常有限,無法滿足當前監管需求,為此必須健全鄉鎮食品安全監管經費保障機制,加大投入力度。①加大對鄉鎮食品檢驗檢測的投入力度,配齊鄉鎮食品快檢室的快檢設備,完善鄉鎮食品快檢室的功能,改善鄉鎮檢測條件。②完善鄉鎮食品監管機構的硬件設施,規范化建設鄉鎮監管機構,按照“硬件建設標準化、內部管理制度化、日常監管網格化、執法人員職業化、執法程序法定化、執法辦案公開化”和“一處專門辦公場所、一支專業執法隊伍、一支協管員和信息員隊伍、一輛執法車、一套快速檢測設備、一套執法取證裝備、一套日常辦公設備”等標準進行建設。③積極開展鄉鎮“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工程建設,推進鄉鎮信息化監管,基于大數據運用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和移動執法監管平臺[8]。探索互聯網新技術在鄉鎮食品安全監管中的運用,盡早建立網上監督排查匯總、跨部門移送案件一站式食品監管平臺,提升鄉鎮食品安全監管效能。
在機構改革后,石城縣食安委辦公室設置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導致有關單位誤以為食品安全監管由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沒有意識到市場監督管理局是代表政府履行監管職責,造成了鄉鎮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仍然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各鄉鎮分局承擔的局面。因此,鄉鎮政府要落實基層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建立鄉鎮食品安全監管聯動機制,消除鄉鎮食品安全監管的漏洞和盲區[9]。①各鄉鎮食品安全委員會主動扛起鄉鎮食品安全監管的大旗,統籌協調本鄉鎮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組織鄉鎮食安委各成員單位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督促各成員單位落實職責范圍內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②各鄉鎮食品安全委員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每月至少召開一次鄉鎮食品安全委員會聯席會議,要求各有關單位共同參加,梳理鄉鎮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路徑。③建立鄉鎮聯合執法制度,定期在轄區范圍內開展鄉鎮食品安全綜合整治執法,攻堅克難,解決鄉鎮食品安全監管中出現的難題和社會熱點問題。④建立信息聯動機制,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衛計委、公安局、商務局和農業農村局等有關部門配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互相通報制度,各部門在監管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通報,上游查明原因,下游控制危害,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做到“分段監管、無縫銜接”[10]。
鄉鎮食品安全關乎每個鄉鎮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對鄉鎮的和諧穩定有重要影響。目前,我國鄉鎮食品安全監管仍然處于薄弱環節,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斷發生,對基層群眾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威脅,必須盡快增強鄉鎮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管力量,進一步規范鄉鎮食品行業的生產經營秩序,營造一個安全放心的鄉鎮食品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