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陽
(龍巖學院,福建龍巖 364000)
近年來禽類養殖中頻頻曝出違規使用禁藥、儲藏和運輸過程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等問題,成為公眾關心的熱點。區塊鏈作為新一代的信息科技技術,其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點實現了禽肉食品從養殖到餐桌的全程追蹤與溯源,對保障我國食品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重要意義。
禽肉,來源于雞、鴨、鵝、鵪鶉和鴿子等動物的肉類及其制品,與豬、牛、羊等畜肉相比,禽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肌肉纖維細、易消化,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肉類食品營養需求。禽肉食品溯源是利用溯源系統實現對禽肉生產、屠宰、加工、冷藏、流通等各關鍵環節的信息記錄和全程追溯,這對有效控制禽肉質量安全、增強消費者信任度和滿意度、加強禽肉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升禽肉產品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等有著重要意義[1]。
我國最早禽肉溯源相關的法律源于1995 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其規定了包裝食品必須在包裝上標識相關信息;2021 年,經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從國家層面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對建立畜禽產品安全追溯和責任追究制度都有明確規定。同時,自2003 年以來,國務院、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指南和法規,逐步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為基礎,各部委與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規、規章為補充的多層次畜禽肉溯源法律體系[2]。
現行有效的涉及畜禽食品追溯的標準由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和指導性技術文件3 部分組成,其中推薦性標準是通過經濟手段或市場調節而自愿采用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占比最大。國家標準包括《畜禽肉追溯要求》(GB/T 40465—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畜禽屠宰加工衛生規范》《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規范》《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與質量控制規范》等;行業標準如《供港畜禽產地全程RFID溯源規程第2 部分:活禽》《全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規范(試行)》《畜禽產品包裝與標識》等。截至2021 年5 月,我國共頒布農產品追溯相關的推薦性國家標準141 項,行業標準340 項,涉及畜禽追溯標準數量為111 項[3]。
隨著公眾對禽肉食品溯源需求的迅速增長,市場上出現了大量魚龍混雜、公信力低、信息殘缺的溯源系統,嚴重阻礙了溯源體系的健康發展。同時,禽肉食品溯源涉及從養殖到餐桌各環節,無論是養殖過程中數據錄入、設備維護需投入的人工成本,還是數據存儲、設備使用中的硬件費用,都是一般農戶、中小型企業難以承受的。此外,現有禽肉食品溯源系統大多將重點放在養殖和銷售環節,缺乏對運輸、倉儲等其他關鍵環節的追溯和數據采集,并非真正實現全鏈條溯源。
現階段的禽肉食品溯源標準大多是一些法規、規范性文件及推薦性的國家、地方標準,此類標準中,還存在養殖和加工環節追溯標準欠缺、各環節追溯標準數量分布不均衡、標準內容存在重復和交叉等問題[4]。另外,國家、地方政府和三方企業都有各自數據庫和應用系統,各系統相互獨立、不兼容,沒有統一的編碼和標識,信息無法實現互聯互通[5],“信息孤島”和技術標準兼容性差等問題普遍。
禽肉食品溯源引入大數據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分布式數據共識機制,涉及環節繁雜,覆蓋面廣,需要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我國禽養殖戶絕大部分為個體散養戶,知識水平有限,對溯源系統無法把握,計算機操作及應用能力不足,加之地處農村,缺乏計算機、大數據、區塊鏈等相關領域人才協助農戶完成溯源工作,難以完成信息化建設。除此之外,禽養殖場所大多位于山坡林地,飼養規模較小,設施設備簡陋,自動化程度低,且受網絡傳輸能力和端口接受能力限制,難以高效傳輸溯源產生的高通量數據,嚴重影響了溯源數據傳輸的時效性[6]。
禽肉食品質量跟產地、日齡、品種、養殖條件等因素掛鉤。但產地、日齡、品種等往往無法通過肉眼辨別。因此,部分經銷商以次充好獲取利潤、借助食品溯源噱頭惡意提高產品價格、經銷商之間相互壓價的現象屢禁不止[7],這些因素直接導致禽類產品市場價格混亂。另外,現有溯源系統中的部分信息仍需要管理人員手工或半手工操作,溯源數據真實性無法保證。
個體散戶養殖受學歷、認知影響,對溯源了解甚少,且建設規模化的養殖基地及溯源體系,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致使絕大多數企業、農戶參與意愿不高。對消費者而言,溯源市場亂象頻發,溯源數據真實性無法保證,加上購買商品時需要對商品分別溯源,耗費時間精力。養殖企業和農戶以及消費者對溯源使用意愿不強,也會影響質量認證機構、銷售商、原材料供應商等其他參與主體對溯源系統的接受度。
①完善溯源系統建設是實現禽肉食品全鏈條溯源工作的基礎。②選擇一個公正、權威、具有政府公信力的溯源系統,可以有效防止企業內部溯源數據信息泄露,幫助企業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協助監管部門統籌管理,做出正確決策;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重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③各地區應將溯源工作作為目標任務分解到農業、畜牧等責任產業發展單位,引導、鼓勵地方龍頭企業率先試行開展溯源系統,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完善禽肉食品溯源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借鑒國外相關法律法規,重點將溯源主體責任、市場準入、處罰措施等要素納入法律范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作為支撐,地方政府通過立法進一步明晰畜禽肉類食品安全溯源過程細節問題的執行要求和責任[8]。肉類食品通常是大范圍、跨區域銷售的產品,各城市又有自己的追溯編碼和溯源標準。因此,探索不同平臺之間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建設覆蓋全國、共通共享的國家追溯平臺,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禽肉食品全國全鏈條追溯體系的建設。
加快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質量,擴大網絡覆蓋面積。由政府成立專項資助基金,出資幫助企業及農戶購買溯源系統及相關硬件設施設備,支持有條件企業對養殖場、屠宰場實施標準化、機械化改造,自建冷庫和購置冷藏運輸車完善禽肉運輸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逐步構建產銷高效對接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9]。人才隊伍建設方面:①持續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由政府牽頭與高校及科研所對接,定期組織科技特派員(團)開展系統使用、技術規范等培訓,協助解決溯源過程中出現的難點、堵點問題;②以需求為導向,引進急需緊缺的大數據、信息技術、溯源管理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特別鼓勵相關專業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③整合地方各級培訓資源,圍繞溯源相關領域制定培訓計劃,挖掘地方青年高層次人才,提升企業職工崗位技術技能,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構建以政府為核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監管網絡是完善禽肉食品溯源市場信用機制的先決條件。①從立法層面明確溯源各環節監管部門職責及權限,避免重復監管造成的資源浪費;各政府監管部門抽調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監督抽檢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對禽肉食品質量安全進行風險評估。②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健全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對溯源數據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實施聯合懲戒和“黑名單”制度,為禽肉食品溯源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③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監管,發揮行業協會在行業準入、行業規范等方面的監督作用;鼓勵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第三方組織或機構參與溯源管理;拓寬監督線索來源,暢通投訴監督渠道,加大舉報獎勵力度。④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刊物和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輿論監督。
①由政府牽頭,聯合銀行、保險等為企業、農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保障。政府設立溯源專項資金作為該地區建設禽肉食品溯源體系的基礎資金,同時為企業、農戶提供貼息貸款;銀行創新開發支持禽肉食品溯源產業發展的貸款產品,如采取活禽抵押、政府擔保等方式,著力解決禽養殖戶因缺乏不動產抵押造成的融資難的問題;探索推進溯源保險保障制度,打造“溯源+保險”服務模式,有效幫助養殖戶對沖價格下跌帶來的市場風險及因天氣、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經濟損失。②加強溯源宣傳和培訓,與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合作,及時報道溯源最新研究成果;以政府為主體,推動溯源掃碼軟件下載量,大型超市、農貿市場等可在顯眼位置擺放溯源系統操作提示牌或統一印制的宣傳冊,幫助消費者迅速掌握溯源軟件使用方法;對禽肉食品的養殖戶、供應商、銷售商等責任主體重點開展溯源相關體系介紹、品牌建設、法律法規、社會責任等方面培訓,以提升認知度,推動溯源主體自主參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