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益龍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區局勢動蕩,影響著正常社會秩序,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安全。近年來,我在幫助一些高中畢業生填報高考志愿時,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感受到,如今中學生掌握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很大,對未來有非常高的期望,但他們話語里焦慮、迷惘的含量也很高,他們為世界的動蕩局勢而困惑,擔憂自己所學是否被需要、是否有價值。說實話,這些與我的中學經驗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讀中學時,我就有成為一名教師的夢想。那時候義務教育并未普及,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要參加全縣統一升學考試。當我考入區完全中學的重點班后,母親很高興,常和親戚朋友說,希望我好好學習,以后當一名教師。我出生在安徽樅陽的一個小村莊,母親希望我當教師,并不只是想讓我“跳出農門”,端上“鐵飯碗”,而是我身體瘦弱,以后不適合做農活。記得我高考那年,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個高考志愿填報檔案袋和高校招生指南。那時農村中學生最關心的是能不能考上大學,至于考上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大家都不太在意,所以老師并不指導我們怎么填志愿。我只能自己仔細看了高校招生指南,在第一志愿上認真地填寫了師范大學。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家鄉的一所大學,當了一名大學教師。
在20世紀80年代,本科生成為大學教師較為普遍,但我意識到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學教師,必須在學術上有所追求,真正做到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在排除種種阻力和障礙后,我最終選擇到北京大學費孝通先生創立的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當了10年的大學教師,且已為人夫、為人父,需要轉換角色過學生生活,需要適應往返于寢室、食堂、研究所的三點一線的生活。那時的交通不像現在這么發達,記得一次春節返校,我艱難地擠上一列從合肥開往北京的火車,十幾個小時幾乎都被擠吊在空中,腳不著地,更不用說吃喝上廁所了。在3年博士生生涯中,我幾乎翻遍了研究所資料室里所有的書,除了寒暑假,幾乎天天要坐在研究所機房的電腦前寫作。時間是最公平的,最終我順利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后流動站,后來留校任教并被評為教授。
20世紀90年代后,市場轉型給社會帶來了巨大變化,教師待遇顯得越來越不盡如人意,生活很清貧。身邊有一些老師不愿接受這樣的現實,選擇下海經商或從政。而我選擇堅守崗位,并且不斷提升學識水平。如今,我已成為一名教齡40多年的大學老師,也有了屬于自己的學術成就和芬芳桃李。
回想自己走過的路,簡單也不平坦,雖然當今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大時代下個人的本真選擇,其實相差無幾,或許可以總結我的經歷,給中學生們一點借鑒。
我常常用“善心不變”來總結我的成長經歷。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及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時,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選擇,而無論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原則是要堅守底線,即保持善心不變。
如果從我所研究的社會學角度來理解,善心也指社會之心、利他之心。何謂社會?個人與他人合作互動,并由相互聯系的各種關系把個體組成社會。當今世界人類普遍面臨的困境,本質上類似于社會學家鮑曼所說的“現代性困境”,究其根源是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盛行和善心原則或利他主義的式微。人們越來越偏重個體價值,輕視甚至忽視他人、社會和整體的價值。從更廣的視角來看,從生態環境問題到國際緊張局勢,實際上都是人們的行動選擇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后果。面向未來,如何化解人類自身的困境,我想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走出自我中心主義的泥潭,學會人文社會關懷,去溝通,去交流,去合作。
我們談未來,談理想,其實是在談事業心。人們一般認為擁有事業心,就是要有成就一番大事業的理想。在社會學看來,事業心是每個社會成員都需具備的,學會做事是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內容,我們通過做事才能與他人建立起社會聯系。人生每一個階段的努力和付出,初始的境界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在個人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就要有更高的境界,即事業心,要去為更多的人做事。不少對社會學感興趣的學生向我詢問在中學時如何為將來的學習做準備,我告訴他們兩個要點:一是多讀書,二是多觀察思考。只有廣泛地閱讀,才能提升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只有深入社會廣泛地開展調查,才能真正讀懂社會,理解世界。而這兩點,不只對社會學適用,也能幫助我們成就未來在其他領域的學習與事業。
毋庸置疑,未來一定會迅猛發展,誰也無法預測明天的模樣,但無論我們面臨多少不確定性,也無論我們遇到什么樣的困境,只要堅持初心,堅持不變的事業心,就一定能找到為社會作貢獻的機會和途徑?!?0后”的我可以做到,“00后”的你定然也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