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剛 芮光偉


近幾年來,世界形勢復雜多變,能源格局同樣呈現多樣性、復雜性。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背景下新能源賽道的國際角逐,俄烏沖突等國際政治事件的持續發酵,對我國能源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提出了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將確保能源資源安全作為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內容。能源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一、國際能源格局發展趨勢
(一)能源發展趨勢復雜多樣
當前,世界能源發展格局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影響能源安全的新舊因素交織。在石油能源依然顯著影響能源安全的背景下,隨著俄烏沖突進行,天然氣能源對地緣政治的影響程度也在明顯上升。同時,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碳中和成為世界能源發展的共識,新能源賽道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新能源轉型對能源安全的影響也日益凸顯。相較于傳統能源,新能源更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協調,對能源系統可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其發展來源于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以及依托于新能源市場多條產業鏈供應鏈的建設,這拓展了能源安全問題的邊界。在國際能源市場上,技術水平、原材料供給以及市場消費偏好等因素均對能源市場產生了重要影響力。
(二)傳統能源市場不確定性增強
在俄烏沖突持續進行的背景下,受國際地緣政治以及全球金融格局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傳統能源格局已經發生變化。
傳統能源市場供應鏈穩定性受到影響。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進行,受到戰爭、金融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俄羅斯的能源供給受到多重擠壓,世界各國圍繞能源市場展開多重博弈,提高了能源市場供給的不確定性。此前,歐洲地區是俄羅斯能源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俄羅斯49.0%的天然氣和73.0%的石油向歐洲地區出口,受沖突影響,這一格局正在發生改變。當前階段,歐洲國家正在積極謀求降低對俄羅斯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并加強與中東國家的能源合作,美國高成本的頁巖油、氣得以進入歐洲市場,而歐洲市場逐漸承擔了更多的天然氣溢價。與此同時,俄羅斯能源出口開始向亞太地區和印度轉移。世界各地區謀求新的能源供應渠道,造成世界能源供給市場的重新洗牌,對現有能源供應鏈的穩定產生一定沖擊。
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波動增大趨勢明顯。2022年2月俄烏沖突發生之后,INE石油活躍合約期貨價格最高上漲55.2%;IPE英國天然氣活躍合約期貨價格最高上漲126.7%,動力煤活躍合約期貨價格上漲23.4%,傳統能源價格集體走高。到2023年,傳統能源價格波動程度相較于2022年之前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二、國際能源形勢多樣化對我國的影響
我國是世界主要的能源消費國,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能源消費量也呈現逐年升高態勢,2022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54.1億噸標準煤,能源消費量巨大。同時,在新能源方面,我國建設發展速度較快,走在世界的前列,并且在新能源汽車等相關產業鏈上逐漸形成競爭優勢。總體上來看,國際能源形勢的多樣化對我國的影響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新能源賽道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我國是全球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重要引領者和貢獻者,在國際能源市場中具有重要影響力。與此同時,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具有強大的市場優勢的同時,在技術創新以及新能源建設上依然存在一定的挑戰。
國際上對氣候治理與經濟主導權的競爭日益激烈,我國參與國際碳減排、可再生能源產業鏈的競爭博弈加劇。一方面,新能源領域技術競爭日趨激烈,低碳技術的國際壁壘日益提高,新能源市場相關技術的研發和國際合作遭到削弱,不利于我國綠色經濟產業鏈的全球布局,導致綠色經濟轉型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新能源賽道與地緣政治掛鉤的傾向日益明顯,氣候治理與經濟主導權、能源和技術領導力維度進行掛鉤,碳中和的國際背景給予了我國較大的改革壓力。我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但作為能源消費大國,碳中和任務壓力相對較大,而碳排放標準等成為國際政治、技術以及產業競爭的舞臺,成為我國新能源改革的新挑戰。
(二)我國傳統能源供應對外依存度高,受國際能源市場制約較大
一方面,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高,供應鏈控制力不足。當前,我國石油、天然氣及煤炭儲量分別占全球已探明儲量的1.5%、4.5%和13.3%,占比相對較小,且儲采比相對較低,石油最為突出,儲采比僅為18.2年。與此同時,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逐年升高,根據2023年一季度數據,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70.95%,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37.50%,均處于歷史最高水平。這就導致我國能源產業供應鏈容易受制于人,安全問題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且容易受到國際能源市場沖擊。
另一方面,我國能源進口來源較為集中,能源供應受地區影響較大。2023年3月,我國原油和天然氣進口來源中,進口額度最高的前4名貿易伙伴分別達到進口總量的51.9%和92.8%,進口集中度較高。其中,俄羅斯占到我國天然氣進口量的17.7%,原油進口量的15.5%,是我國重要的能源供應來源;除此之外,我國石油資源主要來源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利比亞、敘利亞等國家,地區穩定將直接影響我國能源供給。
(三)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壓縮企業利潤,帶動物價水平增高
能源價格波動對我國產業發展和經濟運行均會產生明顯影響。
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將提高我國工業成本,壓縮下游企業利潤水平。對于傳統能源依賴型產業,國際能源價格波動會對企業利潤空間產生較大影響。對于成本轉嫁能力較弱的石油化工、交通運輸等下游產業,其成本承壓能力較弱;而對于紡織、塑料制品等化工產業,由于其產品的行業競爭較激烈,議價能力較弱,難以消化上漲的成本,導致利潤壓縮嚴重,同樣容易受到能源價格的沖擊。
此外,能源價格上漲將帶動生產者物價水平的增高。有研究發現,能源價格上漲對我國物價水平具有顯著的影響,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生產端,對包括采掘工業、水生產和供應業、冶金工業、石化工業、家電工業、機械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在內的加工制造業均具有顯著影響。
三、國際能源格局變化對我國能源建設的啟示
面對國際能源形勢的新變化和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長期戰略,必須從當前做起,加快實施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部署和能源領域發展思想,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我國能源產業需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能源供給體系韌性
當前,我國已逐步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在此基礎上,須進一步加強能源體系建設,提升能源供給體系韌性。
一方面,對能源結構“去中心化”,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供給體系中的地位,同時保證傳統能源供給安全。我國能源消費體系中,煤炭能源在我國能源供給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1年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為56.0%,而我國水電、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體系中所占比重雖然提升明顯,但總體比重依然較小,2021年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5.5%。在此背景下,我國應進一步加快推進煤電改造工程,科學淘汰部分落后產能,保障存量煤電產能在合理運行年限內平穩退出,逐步調整煤炭資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所占比重,充分發揮我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優勢,逐步提高新能源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形成多種能源并重的能源結構,從而優化能源供給結構。
另一方面,加強能源國際供應的多元化發展,提高能源供應鏈的安全性、高效性。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在國際形勢多變和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相對較高的背景下,鞏固和發展能源供給的多元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多元并舉”的能源供給渠道,在鞏固與中東國家油氣合作的基礎上,加強與中亞和俄羅斯、阿根廷等油氣大國的能源合作。
(二)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強化新能源裝備制造競爭優勢
一是發揮我國新能源裝備制造和技術優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裝備零部件制造國,全球新能源市場的加速發展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前景。當前,我國光伏、核能等新能源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21年中國光伏組件產量共182吉瓦,同比增長42.1%;風電新增裝機容量4757萬千瓦,同比增長16.6%,發展較為迅速。應抓住當前世界能源轉型的機遇期,一方面加緊完成自身能源供給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在國際能源市場增長中占據有利地位,提高我國在能源供應市場中的話語權。
二是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立足我國國情,緊跟國際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分類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并同其他領域高新技術緊密結合,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通過科技創新加快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儲能與分布式能源技術發展,布局新興戰略產業,從而構建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產業鏈供應鏈。
三是加強新能源領域科技投入和技術人才培育。一方面關注我國優勢產業,在水電、光伏發電和核電等領域加強科研投入,提高創新產出;另一方面,加強新能源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各類主體的創新能力,增強我國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韌性。
(三)加強市場改革,統籌能源消費市場建設
一方面,統籌能源消費市場建設,引導市場形成科學合理的能源需求,保證能源消費與市場環境相適應。加強市場建設,構建合理有序的能源市場,提高市場抵御風險能力,通過市場改革逐步構建具有完善競爭機制的市場體系,著力破除市場壁壘,培育多元能源市場主體,引導能源回歸商品屬性;加強市場引導,穩步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費需求,著力實現我國“雙減”“雙碳”目標;從產業結構上進行相應調整,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推動我國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
另一方面,推動能源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完善的能源產業供應鏈保障制度體系,優化能源發展環境。結合我國能源發展現狀和“雙碳”背景下的能源遠期目標,通過政策引導和法律約束,建立我國能源市場發展制度體系;時刻關注能源市場的國際形勢和國內需求變化,實時進行政策和法律調整,引導我國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費;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數字技術,建成科學高效的能源消費監督、管理體系;通過制定能源稅收等財政手段和產業投融資等政策引導,協調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與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