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江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始終保持高度警覺,防止各類生態環境風險積聚擴散,做好應對任何形式生態環境風險挑戰的準備。”
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安全持續鞏固。
著力構建生態安全體系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筑牢生態環境保護根基
江西省上饒市三清山鐘靈毓秀,清幽天下,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2017年4月,張某明等3名被告人在攀爬三清山標志性景觀巨蟒峰的過程中,使用電鉆在巖體上鉆孔,再用鐵錘將巖釘打入孔內,然后在巖釘上布設繩索。
2019年12月,上饒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張某明等3人采用破壞性攀爬方式攀爬巨蟒峰,對巨蟒峰造成嚴重損毀,情節嚴重,構成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同時,在附帶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判令3人連帶賠償生態環境損失600萬元,以保護和修復公共生態環境。其后,二審法院維持一審判決。
“本案是全國首例故意損毀自然遺跡入刑的刑事案件,也是全國首例檢察機關針對損毀自然遺跡提起的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案。對于引導社會公眾珍惜和善待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具有示范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劉竹梅說。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部會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推進,在全國范圍內初步構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2021年實施的民法典明確規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將改革成果上升為國家基本法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新時代十年來,黨和國家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不斷完善,筑牢生態環境保護根基。
生態環境保護戰略部署不斷加強——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貫徹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等要求寫入憲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生態文明建設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從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到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從實施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到開展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從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到推行綠色生活創建……數十項改革方案接連實施,構建起生態文明體系的“四梁八柱”。
今日中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
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持續完善——
2023年4月26日,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表決通過,并將于9月1日起施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介紹,這部法律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突出特點,統籌推進青藏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將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進入新時代,我國制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形成“1+N+4”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其中,“1”是指基礎性、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N”是指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專門法律,包括針對大氣、水、固體廢物、土壤、噪聲等方面的污染防治法律,以及針對海洋、濕地、草原、森林、沙漠等方面的生態保護法律等;“4”是針對特殊地理、特定區域或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所進行的立法,包括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黑土地保護法及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立法力度之大、執法尺度之嚴、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
深化機構改革為保護綠水青山夯實基礎——
以往一段時期,管岸上的管不了水里,管海洋的管不了陸上,管一氧化碳的管不了二氧化碳……“九龍治水”“條塊分割”長期存在,嚴重制約生態環境問題的徹底解決。
2018年4月,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生態環境部整合原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等承擔的多項職責。生態環境部組建后,統領、協調、監督作用得以更好發揮,“打通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擴大環境容量,提高生態“顏值”,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大數據中心,巨幅環形電子屏上,公園各處的情形近在眼前。“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19萬多平方公里,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整體保護,是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保護的典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式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在已有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基礎上,我國創造性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
“生態保護紅線不局限于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關鍵區域的保護,而是實施重要生態系統、重要景觀、重要區域的整體保護,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模式、方法。與此同時,生態保護紅線強調對重要生態廊道的保護,提升生態保護網絡連通性。”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鄒長新說。
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介紹,目前全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范圍不低于315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00萬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30%以上。生態保護紅線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態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區域,覆蓋了絕大多數草原、重要濕地、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絕大多數未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還與各地自然地理格局相匹配,包括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地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防護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蝕等生態極脆弱區域約85萬平方公里;其他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約50萬平方公里。
深入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林場郁郁蔥蔥,成片的中山杉、櫸樹、水杉守護著沿海濕地。
近年來,大豐區將沿海生態防護林建設作為濕地保護和修復的有力抓手,目前已建成77萬畝生態防護林,沿海地區濕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今年,我們將繼續投入90萬元,選擇鄉土樹種進行植樹造林,大力推進沿海生態防護林建設,不斷提升森林資源凈增量。”大豐區林場生產技術科科長秦盛華說。
“林草興則生態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一體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深入推進沿海防護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建設。全國累計造林10.2億畝,森林覆蓋率由十年前的21.63%,增至目前的24.02%,人工林面積穩居世界第一。
2016年以來,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事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點地區,支持了5批44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簡稱“山水工程”),涉及27個省份。
作為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標志性工程之一,“山水工程”已保護修復超過500萬公頃的國土,對提升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發揮了重要作用。去年,“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被聯合國環境署譽為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態修復范例之一。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
前不久,南京海關所屬金陵海關駐郵局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在對一批進境國際郵件進行X光機檢查時,發現其中一個包裹存在明顯異常。
“可以看到包裹中有一個小型的管狀容器,開箱查驗發現,里面竟然是378只活動的螞蟻。”金陵海關駐郵局辦事處三級主辦王少博介紹,經過鑒定,這批螞蟻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寄遞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他檢疫物名錄》中規定的禁止進境物。
外來物種入侵嚴重威脅我國農林業生產安全、糧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我國十分重視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陸續發布4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制定《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積極開展監測預警、防控滅除和監督管理,加強外來物種口岸防控,嚴防境外動植物疫情疫病和外來物種傳入。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相繼施行,我國在外來入侵物種源頭預防、監測預警、治理修復等方面構建起全鏈條防控體系。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越來越穩固,夯實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基礎。
大力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集中力量攻克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主樓里,懸掛著一幅特殊的日歷圖,濃縮了北京2013年以來每一天的PM2.5(細顆粒物)濃度情況。
繼2021年首次全面達標后,2022年以來北京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
“顏色越深越紅,表明空氣質量越差;顏色越淺越綠,表明空氣質量越好。”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說,通過這幅日歷圖能明顯看出,北京空氣質量越來越好,藍天白云多了,“氣質”持續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大力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集中力量攻克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保衛藍天。工業結構“一鋼獨大”的河北,鋼鐵產能由峰值時的3.2億噸壓減到2億噸以內,數百家企業退城搬遷。去年河北PM2.5年均濃度為3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2%,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這些年空氣質量越來越好,我家的空氣凈化器已經閑置好久了。”對藍天幸福感的提升,石家莊市民李莉感受真切。
保衛碧水。“四川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李岳東說,四川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去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9.5%,水環境質量創20年來最高水平,“我們將以小流域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重點,不斷鞏固提升治理成效。”
保衛凈土。天津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監管,用近4年時間,全面完成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摸清土壤環境質量。同時,嚴格環境準入,從源頭上減少重金屬排放量。“全市近年來土壤環境質量一直處于安全、良好狀態。”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面推進,堅決查處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決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藍天更多了,河湖更清了,良好生態環境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組組環境監測數據,印證著人們的切身感受:
十年來,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57%,地級及以上城市2020年至2022年連續3年PM2.5濃度值都降到世衛組織所確定的35微克/立方米第一階段過渡值以下,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6.5%。我國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十年來,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23.8個百分點,2022年達到了87.9%,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長江干流連續3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提高17.6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十年來,我國順利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土壤和地下水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印發實施,明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我們要錨定攻堅目標,以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主攻方向,繼續打好一批標志性戰役,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
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高出約1.15攝氏度,2015年至2022年是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8年。干旱、洪水和熱浪影響各大洲,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國一貫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強勁動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趙辰昕說,中國所作的莊嚴承諾,將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些都將有力地推進全球降碳的進程。
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戰略,并將其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系統觀念貫穿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全過程。
目前,我國已建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1”是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個文件共同構成;“N”是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及相關支撐保障方案。同時,各省區市均已制定了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總體上已構建起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堅持綠色發展,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
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12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2012年來,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2%,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約34%,相當于少排放29.4億噸二氧化碳。面對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中國正扎實推進減污降碳。
全社會廣泛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植綠護綠、垃圾分類、節水節電、“光盤”行動……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社會各界積極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全國環境保護類志愿服務項目超過130萬個,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成為“民間河長”“生態衛士”。作為生態環境部聘請的“特邀觀察員”,環保社會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我國的環境信息公開以及多方共同參與、良性互動取得了巨大進步,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實時公開等舉措走在世界前列。”
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好生態帶來好生活。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捷文村山清水秀。“林子長得好,林下產出多,僅紫靈芝種植收入每年就有七八萬元。”村民謝春榮笑容燦爛。
綠水青山越來越美,金山銀山越來越大,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動人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與此同時,經濟也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國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上升到去年的超121萬億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的重要論斷,并作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部署。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我們必將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