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
全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高度關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其本質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正確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樹立和加強安全意識、培養和提升安全能力的前提。本文闡述以六大思維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并建議以“四個平衡”理念制定發展與安全并舉的產業政策。
一、六大思維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第一,以戰略思維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統籌發展和安全是當前各國產業治理的主旋律。發展意味著國民福利的提升,只有維護安全,才能保證持續發展,保護已取得的發展成果免受侵害。因此,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全球產業分工的主導思想從效率優先轉變為安全優先,各國都在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建設。其次,在大國博弈、地緣政治、貿易保護主義、突發事件等因素的影響下,全球產業發展呈現區域化、分散化、本地化的特點,國際環境對我國產業安全帶來重大沖擊,我國必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再次,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階段需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體系優化升級,這些戰略任務的實現需要以安全為先。
第二,以歷史思維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長期性。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并非我國當前遇到的新問題,而是經濟發展進程中長期存在的傳統問題,由于社會與國際環境不同,各歷史階段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主要矛盾在不斷變化。新中國工業化初期,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產業結構失衡,技術創新能力缺乏;國際政治環境動蕩,面臨嚴峻的傳統安全威脅,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受到帝國主義的封鎖。因此,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可謂“內弱外憂”。改革開放后,外資逐步引入,我國于上世紀90年代開始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但許多領域過度依賴外資,缺少技術和產品的話語權。因此,該階段的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失控隱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今,我國逐步重視產業安全,特別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表明我國已正確認識安全與發展的關系,著力培養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治理能力。因此,與前兩階段相比,當前我國雖面對諸多內外部經濟風險與威脅,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正走在安全發展之路。
第三,以辯證思維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客觀性。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取得全球矚目的經濟建設成果,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依然存在各類風險,例如供應鏈中上游關鍵生產資料供應保障風險大、優勢產業供應鏈商業風險升級、全球供應鏈物流運營風險不確定性增強。此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也面臨重大國際威脅,如“逆全球化”的產業布局、“去中國化”的全球供應鏈體系、“軟脫鉤”的中美關系等。以上風險與威脅,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制造諸多挑戰。同時,我們也應清楚看到我國在治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中具有的良好基礎。首先,超大規模市場是核心基礎。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汽車銷量全球第一、網絡零售市場規模全球第一,超大本土市場需求的規模優勢,有利于新技術的應用落地與新經濟業態的發展。巨大的發展空間和高效的產業效率,能夠吸引和加強與各國經濟的連接。其次,國內自主創新體系是根本動力。我國技術創新經歷了從吸收引進向自主創新的轉變,多項技術創新指標位居世界前列,不斷提高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駕護航。再次,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可靠保障。當前,我國各工業領域的多數零部件可由本地提供,許多產業部門形成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持續優化的工業體系是治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定心丸。最后,強勁的國際貿易規模是有力支撐。2022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東盟、歐盟、美國作為我國的前三大貿易伙伴,貿易規模保持增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我國的貿易規模逐年增加。因此,不斷加強的貿易連接為治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維護了良好的國際關系。
第四,以系統思維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復雜性。
一方面,要以系統思維全面識別和分析供應鏈風險。供應鏈風險源頭上包括內部風險與外部風險,如供應風險、需求風險、流程風險、管理風險、環境風險;規模上分為本地風險、區域風險、全球風險。此外,供應鏈風險具有很強的傳導性,蝴蝶效應突出。因此,應將供應鏈風險視為復雜系統,系統性地管理供應鏈風險。另一方面,要以系統思維整體提升產業體系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工業體系中各產業領域間相互依存,例如,汽車產業既是制造業中獨立的行業部門,也與智能裝備、半導體、新材料、人工智能等許多產業有極強的聯動關系。因此,不存在單獨產業部門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安全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領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提升,均建立在整體產業體系的安全水平。因此,應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視為復雜事件,從產業體系入手,整體提升安全水平。
第五,以創新思維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艱巨性。
創新鏈是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重要支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體系優化升級,關鍵是實現“三鏈”融合發展。為此,需要圍繞產業鏈發展供應鏈和創新鏈,通過創新鏈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當前,我國創新格局與創新體系依然存在不足,通過創新驅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的任務依然艱巨。首先,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方式創新,構建“三位一體”的創新格局是打造創新鏈的本質要求。然而,上述三類創新的發展并不協調,商業模式創新往往領先于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其次,國內產業創新體系尚未完善,產業創新缺少有序競合。產業部門之間、城市群內部、城市群之間的創新體系缺乏統籌協調,如北方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創新極化現象嚴重、城市間出現明顯的創新投資競賽,導致產業同質化競爭、創新資源低效投入等問題,阻礙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的提升。再次,在部分技術領域,本土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在部分產業領域中國有企業的創新引領性不強,導致關鍵產業的薄弱環節創新進程緩慢,“卡脖子”問題難以解決。
第六,以底線思維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緊迫性。
安全意識決定安全能力,安全能力決定安全水平。只有增強憂患意識,才能防患于未然;只有強化安全能力,才能從容應對風險。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意識,如果安全意識淡薄,便無法全面認識非傳統安全的威脅,無法正確認識各類安全與威脅的內在聯系,更無法做到統籌發展和安全。另一方面,企業需要進一步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意識,避免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觀察發現,我國許多企業長期忽視安全文化的建設,依然只有少數企業打造和執行ISO31000風險管理體系、制定業務連續性計劃,導致在重大風險來臨時,出現長期、嚴重的供應鏈中斷,直接影響產業鏈安全。
二、“四個平衡”理念指導產業政策的制定
正確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精準制定治理策略和產業政策的前提。為此,基于以六大思維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理解,建議以“四個平衡”的理念制定發展與安全并舉的產業政策。
一是平衡可持續發展與安全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本質是戰略目標的均衡化,要清楚認識到產業鏈供應鏈效率最優不代表安全。為此,應建立兼顧經濟效益、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穩定安全的“四位一體”的產業考評體系。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治理中,要使各級政府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做到產業多目標協同發展,避免片面追求效益,而對產業的長期效益造成不利影響。
二是平衡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創新鏈包括本土自主可控的創新體系,也包括全球化下與其他國家融合的創新體系,但在關鍵技術上要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知識產權。要清楚認識到單純自主創新不代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片面突出自主創新,可能導致與全球創新體系自動隔絕,制約產業安全。因此,創新鏈的布局既要深耕自主創新,也要融入全球,尋求國際合作。
三是平衡中央統籌與地方治理。產業鏈供應鏈的補鏈強鏈工作需要中央統籌,避免區域間和城市群內部的投資效率低下、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地方政府要清楚認識到個別城市的產業高質量發展不代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應貫徹黨中央制定的大戰略、大方向,加強城市群內部產業協同,根據各城市產業資源的相對優勢制定產業政策,做好產業分工,構建有序競合的產業格局。
四是平衡行政主體與市場主體。在全球開放經濟環境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間政治關系與國家斷供能力的影響,如貿易制裁、資源依賴等問題,市場自身調節往往是無效的,需要政府強化干預,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同時,要清楚認識到僅靠國家力量無法帶來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自身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治理能力,政府制定相應政策培育和快速提升市場主體的安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