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腎臟內科副主任醫師
患者故事
多年糖尿病“熬成”了腎臟病
張老伯確診糖尿病已有10年。起初他也挺擔心自己的血糖狀況,專門購置了血糖儀,每天兩次檢測血糖水平;每個月還會去醫院做糖化血紅蛋白檢查,了解一下現階段血糖控制情況。
時間久了,張老伯覺得自己調控血糖已經駕輕就熟,如果當天多吃少動了,就加大一些藥量;如果覺得飲食正常就少吃一些藥;即使有時忘記服藥,張老伯也不會特別擔心。用他的話說,糖尿病是慢性病,一時控制不好也沒關系,漸漸地張老伯不再查血糖,家里的血糖儀積滿了灰,血糖試紙也都過期了。他說:“自己的病自己知道,這么多年我也沒啥問題,糖尿病并沒有醫生說的那么可怕,什么并發癥都是唬人的。”
最近一段時間,張老伯感覺身上有些不得勁,總好像睡不醒似的。他轉念一想,此時恰是春季,古詩有云“春眠不覺曉”,春困大概屬于正常情況。沒過幾天,除了嗜睡之外,張老伯又出現了乏力、嘔吐的癥狀,此時他才緊張起來,趕忙去醫院看病。
醫生獲悉張老伯的癥狀后,并沒有立即給予止吐藥物,而是讓他先去驗血,看一下各項指標的情況。檢查結果一出來,可把張老伯嚇壞了:餐后血糖二十多。醫生給張老伯開了胰島素后,又讓他補測一個尿蛋白,結果指標同樣不理想。
醫生懷疑張老伯長期血糖不達標,已經出現了糖尿病腎臟病,如還不加控制,后果可能非常嚴重。
專業解析
長期高血糖引發腎臟小血管病變
糖尿病腎病的出現并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其發病機制相當復雜。首先糖尿病會造成血管的損傷,其中微小血管受損會影響眼睛、腎臟,引發糖尿病視網膜疾病和糖尿病腎病。其次糖尿病會導致血液黏度的改變,進而引發腎臟血流動力學的異常,致使腎臟細胞受損。此外,糖尿病本身還會導致機體出現一些代謝產物,影響腎小球濾過率,損傷腎臟細胞。
總體而言,代謝紊亂、腎臟血流動力學異常、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激活、氧化應激、炎癥等都與糖尿病腎臟病的發生有關。因此控制好血糖水平是預防、干預糖尿病腎臟病的第一步。
張老伯由于未能較好控制血糖,體內很多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到心功能和腎功能。臟器功能受影響后,患者便會出現嗜睡、乏力、嘔吐等典型癥狀。
治療糖尿病腎病,控糖是關鍵
糖尿病腎病在長期罹患糖尿病的患者中并不罕見,事實上很多人可能無法躲過腎臟的損傷。根據最新“糖尿病腎病診治專家共識”,1/3的1型糖尿病和1/2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現糖尿病腎病。因此我們更需要關注如何減少糖尿病及其相關因素對腎臟的損傷,推遲糖尿病腎病的出現,延緩這一疾病的進展,減少疾病對生活的影響。
目前看來,控制血糖水平是預防糖尿病腎病的關鍵措施。所謂控糖,不僅僅是要求血糖水平整體達標,還要避免血糖的劇烈波動,以及發作性的高血糖、低血糖。有些患者會擔心長期控制糖尿病的藥物有所謂的“腎毒性”,對腎功能造成影響;然而事實上,如果無法較好地控制血糖,導致腎臟及多個臟器的損傷將更為嚴重。同時,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控糖藥物已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非但不會損傷腎臟,反而具有保護作用。
如果患者已經確診存在糖尿病腎病,則需要與內分泌科、腎內科醫生進行密切溝通;部分患者腎小球過濾率降低,則需要針對性地調整所使用的藥物,而濫用補藥或保健品反而會增加腎臟負擔;患者在日常飲食中還要注意鈉和鉀的攝入量,保持低蛋白飲食,以減輕腎小球負擔。
尿微量白蛋白,可早期發現腎臟異常
目前,長期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在內分泌科隨訪時,醫生都會建議定期做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這一檢測相較尿蛋白的檢測更為敏感,更容易發現早期的腎臟功能異常。
白蛋白是一種血液中的物質,當血液流經腎臟代謝為尿液時,白蛋白會全部被吸收,重新回到血液中。但如果腎臟過濾功能受損,白蛋白的回收便會出現異常,在尿液中檢測到白蛋白,即意味著腎臟功能可能出現了問題。
糖尿病患者一旦檢測出尿微量白蛋白后,應及時前往腎內科作進一步診斷,以排除其他腎臟疾病的可能。確診糖尿病腎病患者則要積極治療,控制病情的進展。
關鍵時刻,做透析別猶豫
經過治療和管理,糖尿病腎病患者并不一定都會進展到終末期,即出現尿毒癥。但如果經過醫生診斷確認患者需要透析,則千萬不要推延遲疑。
腎功能受損后,體內無法處理的代謝廢物和水分還會持續對其他臟器造成影響。透析就是通過技術手段,行使原本的腎臟功能,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在機體各項條件尚佳時,盡早選擇透析,有助于延長患者的預期壽命。
建議有條件的患者可以選擇腹膜透析,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可以居家進行,醫護人員會根據后臺數據對患者透析狀況進行監控,可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血液透析可以作為最終解決方案。通常而言,接受規律透析的患者完全可以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去。
總之,嚴控血糖是預防糖尿病腎病的重中之重;其次是要規律隨訪,檢測微量尿白蛋白水平,及早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