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純德 上海建工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陸小溦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
68歲的吳阿婆,半年前摔跤后左側股骨頸骨折,當時她到醫院骨科做了內固定手術。前幾天吳阿婆感覺當初骨折的地方又隱隱有些不舒服,來醫院復查發現內固定失效,癥狀為股骨遠端向近端移位、股骨頸短縮、骨質吸收、骨折不愈合。接診的骨科陸醫生告訴吳阿婆,如果不正確處理,以后可能會發生股骨頭壞死導致不能行走,建議吳阿婆做置換股骨頭人工關節手術,至于人工關節的使用時間與吳阿婆骨質疏松癥的程度和速度呈負相關,在2~10年不等。也就是說,骨質疏松癥越嚴重,人工關節的壽命越短。
事實上,這已經是吳阿婆第二次骨折了,8年前的一次摔跤,致使她的右側股骨頸骨折,當時內固定術后每半年隨訪一次,連著2年檢查結果都很正常,也就沒再到醫院復查了。吳阿婆很疑惑,為什么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骨折呢?
吳阿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絕經期后婦女的骨質疏松癥比較嚴重,骨頭對內固定螺釘的把持力不夠導致的。要是進入更年期就進行骨密度測定,尤其第一次骨折后定期監測骨密度變化,并測定骨轉換生化標志物(BTMs),或許就能早發現、早預防,并預測骨折與再次骨折的風險,至少可避免吳阿婆二次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
在骨質疏松骨折的病前(易感期)、病中(發病前期)和病后(發病期和轉歸期)各個階段,采取相應預防措施稱為三級預防。一級預防,從出生開始,無病防病,合理膳食與適當戶外運動,育齡女性宜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過長,盡可能保存體內鈣質,充足鈣庫,將自身的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二級預防,更年期“早發現,早干預”,有病早治,抓住圍絕經期及停經早期這一“窗口期”進行及時預防和干預治療;三級預防,對已經罹患骨質疏松癥的患者,積極藥物治療、預防跌倒、防止骨折,對已經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患者,積極手術處理、加強內固定、開展早期活動,接受體療、理療、心理治療、營養、止痛等綜合治療。
其中,二級預防是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預防”,是目前醫學上可干預的、最有效的健康管理手段。二級預防的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檢查、高危人群的重點監護及專科門診等。
如果在吳阿婆進入更年期、絕經期前就做好二級預防,很可能吳阿婆的兩次骨折都可以避免,或者至少避免二次骨折和內固定失效的情況。希望以后社區能積極開展更年期女性骨質疏松篩查,定期開展科普活動,減少絕經期女性骨質疏松癥和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
建議4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至少做一次骨密度測定。
目前骨密度檢查方法有:①胸腰椎X 線檢查;②雙能X 線吸收檢測法(DXA),這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骨質疏松癥診斷的金標準;③定量CT(QCT),能精確地選擇特定部位的骨測量骨骼礦物質密度,比DX A 測量的骨骼礦物質密度更準確;④定量超聲檢查(QUS),主要檢測軟組織、骨組織、骨髓組織等結構對聲波的反射和吸收造成超聲信號衰減的結果,通常測量部位為跟骨,但不能直接診斷;⑤骨轉換標志物(BTMs)測定,檢查骨組織本身的代謝產物;⑥其他相關輔助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甲狀旁腺素、降鈣素、維生素D3等,以及血、尿中有關礦物質含量與鈣、磷代謝調節指標,以評價骨代謝狀況。
其中,骨轉換標志物(BTM s)的測定有助于鑒別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預測骨折風險、判斷早期療效及依從性、選擇干預措施等,是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推薦的檢測項目。
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會導致骨丟失,骨丟失加快會導致骨密度下降及骨微結構破壞,此時如果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就可增加骨強度、降低骨折風險,因此BTMs水平升高可預測骨折風險。但骨轉換標志物水平只能反映骨質丟失快慢,并不能作為骨質疏松癥的診斷依據,要診斷骨質疏松癥,仍需依靠脆性骨折史和DXA測定的骨密度。
延伸閱讀
除了絕經期女性, 這些人也容易骨松、骨折
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中,高齡女性(60歲及以上)、絕經是兩個重要因素。但還有不少其他的風險因素:(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性腺功能減退癥、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腹瀉等);(3)影響骨代謝的藥物(如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腫瘤化療藥物和過量甲狀腺激素等)。因此,預防骨質疏松癥,也要從盡量避免這些不良因素著手。
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很重要,要注意合理膳食,多吃鈣和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食物,如牛奶、蔬菜、魚類、蛋類、豆腐、菌菇、燕麥等;控糖少油、限鹽限酒、戒煙、足量飲水,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和碳酸飲料;老年人可進行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以增強肌肉記憶,調節平衡能力,運動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