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浩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副主任藥師
目前,緩解與控制過敏性鼻炎癥狀的臨床常用藥物有減少充血劑、皮質激素類、抗過敏藥物等。
減少充血劑可以緩解鼻黏膜充血引起的鼻塞癥狀,如偽麻黃堿、羥甲唑啉、麻黃素等。但是由于此類藥物可能在用藥過程中產生反跳性鼻充血,從而加重鼻塞癥狀,故一般不宜長期使用。
皮質類激素目前是臨床推薦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一線藥物。其主要通過抗炎作用發揮藥效,相對于口服給藥,局部用藥(鼻噴劑)不但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還可以對癥狀達到有效的改善與控制。
常用的激素有布地奈德(雷諾考特)、丙酸氟替卡松(輔舒良)、糠酸莫米松(內舒拿)等。輔舒良適用于成人及12歲以上兒童,最佳療效會在連續治療的3~4天后出現,一般用藥不超過7天,12 歲以下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需長期使用應定期監測身高;雷諾考特適用于成人、6歲及6歲以上兒童;內舒拿適用于成人、青少年和3至11歲兒童,其分泌進血液中的藥物濃度低,生物利用度僅0.42%,對于懷孕的鼻炎患者的短期用藥也相對安全。
激素類藥物發揮藥效的時間各不相同,數小時、數天甚至2周左右都有可能。對于花粉過敏的患者,可在花季來臨前2周左右開始小劑量地鼻內給藥,花季結束后2~3周停藥;使用激素鼻噴霧劑時,用前應輕輕搖動噴霧劑,頭微低并避免用力吸氣。
用于過敏性鼻炎治療的抗過敏藥物有抗組胺藥物、肥大細胞穩定劑、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組胺藥物可拮抗組胺與H1受體的結合,從而有效減少噴嚏、鼻癢、流鼻涕癥狀,但對于鼻塞癥狀無改善作用。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較為明顯,易引起困倦,常見的藥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第二代藥物相較于第一代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較弱,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組胺藥物為第二代藥物的活性代謝產物或光學異構體,既保持了鎮靜作用弱的優點,又無心臟的毒副作用,如替卡咪唑、左旋西替利嗪等。
肥大細胞穩定劑常用的有色甘酸鈉,其安全性較好,一般為預防用藥,但用藥頻次較高后,患者的依從性會變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有孟魯司特、扎魯司特等,可有效改善鼻充血、噴嚏癥狀,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