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陽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更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只有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才能在新的趕考路上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一、立德樹人,落實教育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我們本著“讓每一個孩子擁有歡暢童年”的教育愿景,明確“教育觀念要有新跨越,學校管理要有新舉措,校園建設要有新變化,教育質量要上新臺階”的目標方向,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與綜合素養發展提升;狠抓教學教研教師專業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優質內涵式發展。要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進一步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等,推動學生綜合素養持續發展提升。利用好本土紅色教育資源,上好“大思政課”,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引導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厚植家國情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從小聽黨話,永遠跟黨走,爭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守正創新,構建“暢美”文化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新時代對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學校始終牢固樹立高質量發展意識,充分認識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系統觀念,用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學校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基礎上,以“暢德、暢研、暢行、暢情”的發展思路,構建“四制一主三翼”的暢美文化體系,不斷豐富和拓展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四制”是學校章程及各項管理制度,“一主”是以教育教學為主,“三翼”是體育、藝術、科技三項特色項目。在“暢美”文化體系中,九項文化工程頗具內涵與影響,涵蓋到讀、背、看、賞、聽、會、知、寫、動這九項內容,堅持“五育并舉”,滋養生命,厚植底蘊。堅持“素養”導向,充分利用學校的特色課程基礎,增強課程適宜性,探索促進綜合學習的教學新路徑;堅持“生態”導向,創新落實“雙減”政策,全面加強“五項管理”,持續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優化課后作業設計、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整體優化學校課程全要素,統籌設計學校生活全流程,系統轉變課堂學習全過程,推動學校整體變革。通過多要素多渠道緊密聯動,深化共享交流,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構建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以教育信息化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現代化發展。
三、共情凝聚,彰顯獨特辦學特色
我校立足“暢美教育”文化內涵,堅持以“暢”為核心,遵循“幸福教育,惠風和暢”的辦學理念;以“育人”為先,秉持“上善、養正、能群、健康”的校風精神;以“樹人”為本,夯實暢育心靈、暢意成長、暢達生命、暢融社會的發展目標;以“五育”并重,積極踐行著讓每一個孩子擁有歡暢童年的教育愿景。
1.“一校一品”特色課程,讓學生找到幸福快樂的動力。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形成了濃厚的排球文化底蘊,在每年新生入校的時候,學校給學生配發一個排球,在操場設置共享球架,讓學生在課間、體育課、大課間隨時隨地有球可玩。每學期組織開展“暢想杯”班級排球聯賽,讓學生在比賽中享受排球帶來的樂趣,培養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星級排球運動員每學期測評一次,對達到星級標準的學生頒發相應的等級證書,選拔五星級運動員進入學校排球代表隊,代表學校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排球是學校多年延續的特色校本課程之一,深受家長的關注和孩子們的喜愛,課程覆蓋全年級。
2. STEAM探究課程,為學生構筑科技之夢。科技,即是暢家巷小學發展的另一項校本特色課程。學校與校外機構聯合打造專業平臺,聘請專業導師,開設專題實踐課程,直接與STEAM課程體系接軌,在日常教學中以年級普及的形式,依據學情分布開設系列課程。依據課程特點與學習需求,為實現完整的學習體驗效果,每月每班分別開設至少2課時的實踐體驗,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分享探究合作的樂趣。
3.趣味繪本,研發學生喜愛的校本課程。學校結合分校低年段“幼小銜接”的學情特點,倡導“閱讀浸潤童年”,以“創造快樂的閱讀情境,激發濃厚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享受美好的閱讀體驗”為出發點,為低年段學生創建“暢悅繪本館”,組織部分教師自主研發“暢游繪本暢樂童年”校本教材,通過“班級指導閱讀——親子共享閱讀——個人自主閱讀”的閱讀形式,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帶領學生親近書籍,遨游在圖畫與文字的世界里。
4.傳統文化,暢美校園中的非遺鏈接。扎染、紙雕,來自原新華小學的校本特色,也是孩子們關注的特色校本課程之一。為了將藝術實踐與課堂有效融合,學校以三年級為起點,將國頒美術作為學習基礎,利用良好的師資優勢,將傳統藝術與美術課程融合、延伸和拓展,在學科教學中得以滲透和發展,主要以“文化探究+作品賞析+手工實踐”的體驗方式逐步深入學習,讓學生在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能夠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5.社團課程,為個性發展根植生命底色。學校社團分為校級、班級、微社團、親子家政四個層級。最具個性特色的就是3-5年級的微社團課程,在學習實踐與合作探究中屬于最為自主的活動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這里的小組成員均由學生自己選擇,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可整合也可獨立),人數以3-6人為主,探究實踐的內容豐富多樣,根據學情與能力差異,學校為學生定制了自助課程套餐,讓學生根據興趣、能力、條件自主選擇,由此形成大環境下的多小組、多種類、多形式的學習實踐氛圍。
賡續百年初心,擔當育人使命。作為新時代教育人,要有胸懷祖國、教育為民的政治站位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格局視野,要有博愛奉獻、潛心教研的教育情懷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要扎根基礎教育土壤,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按照省教育廳和市、區教育局的部署安排,譜寫好集團化辦學和校際教研共同體的新篇章,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貢獻“暢美”教育力量。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