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鳴
【摘要】隨著城鎮化建設,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農村學生中留守兒童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成為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他們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管理,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很多留守兒童出現厭學、棄學的情況。對此,亟需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此背景下,筆者作為一名有27年教齡的基層中學教師,結合工作實際,圍繞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問題,實地走訪調研,傾聽農村留守學生的心聲,深入分析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外在表現,思考相關問題,探究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幫助農村留守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關鍵詞】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1—0056—04
中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育期,尤其農村留守學生面對家庭、學業等方面壓力和困惑時,難以找到傾訴渠道和解決辦法,心理健康問題較突出。因此,有必要對農村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相關調查,了解農村留守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及時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對癥下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切實幫助農村留守學生走出困境,有效地調整心理狀態,逐步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識,使他們更加自尊、自愛、自信。作為基層教師,筆者在引導和幫助農村留守學生克服消極心理問題方面有較深切的感受,在此,筆者結合實際探索,談一談關于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思考與策略。
一、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外在表現
開展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農村留守學生具體的心理問題以及外在表現,分析這些心理問題和現象背后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村留守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1.叛逆型表現。叛逆是農村留守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后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表現形式[1]。分析該表現形式可知,農村留守學生普遍有較強的自尊心,傾向于強調自己的存在和獨特性,常用破壞規則、違反常理的行為模式證明自己,加上青春期自我意識的覺醒,這部分學生想通過這樣的行為引人注意。這類留守學生因為父母外出工作,給予他們的指導以及情感交流不夠,再加上他們平常可能接觸了一些社會、網絡上的不良習慣和錯誤引導,便會刻意地通過紋身、抽煙等方式引起別人關注。當學生處于這種行為模式的時候,他們其實比較清醒,對于事物的認知有自己的標準,會刻意突出自己的存在。對于這類學生,需要教師巧妙地給予引導,讓學生發現自我價值,感受到來自教師和同學的關注,獲得成長的正能量。
2.自卑自閉型表現。農村留守學生也常常比較自卑自閉,當他們表現出自卑和自閉行為的時候,就說明他們對自我價值開始懷疑[2]。與叛逆型學生相比,這類學生對自身價值產生了嚴重懷疑。而他們產生這種心理問題有很多原因,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學生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缺少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比如,一些農村留守學生的父母文化層次較低,常常將生活瑣事和工作方面的壓力強加給孩子,甚至通過謾罵孩子發泄情緒,否定孩子的付出和進步,導致孩子無力反抗,越來越容易自我懷疑,消極悲觀,對學習和生活失去希望。對這類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關鍵在于營造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和氛圍,尤其要在校園生活中創設充滿陽光、溫暖的情感環境,引導學生認知自我價值,了解自身優點。對此,需要教師用愛心、細心、耐心營造溫暖的集體氛圍,打造和諧的成長環境,讓農村留守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和同學的關愛,走出自我質疑的心理困境。
二、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改變交流方式,打開學生心扉。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筆者經常會遇到無法得到學生有效反饋的情況,學生拒絕與教師交流,或是在交流的時候刻意隱瞞一些關鍵信息和真實的內心想法。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缺少學生的正面反饋,就無法正確地評定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決定通過信件這種交流方式,讓農村留守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與教師更好地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采用手寫信件的方式交流,主要好處有三點:一是信件這種交流方式足夠隱蔽,是師生一起構建的心靈私密空間,用這種方式交流,比較自由、保密,而且手寫信件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關心。二是當學生用信件與教師交流時,能進入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狀態中,將自己的想法轉化成文字,能有傾訴的機會。很多學生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安靜地與自己交流,反而頻繁地被外界其他信息干擾。三是信件可以保留,信件本身具有某種贈予意義,對于農村留守學生來說,教師出于關懷而給他們寫的信件有重要的意義,并且手寫信件更能夠展現出這種獨特的儀式感,如果用電子郵件或者是社交軟件的方式進行交流,則難以起到這樣的心理療愈作用。
2.借助情感轉移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情感轉移法即通過滿足人某一方面的情感,展示轉移其對另一方面情感渴求的心理療愈方法。如何開展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具有發言權的便是學生自己,筆者通過與部分心理健康狀態較好的農村留守學生交談了解到,他們善于將自己對于情感的渴求轉移到對另一段情感的渴求上,如友情、親情等,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心理狀態能夠始終保持積極向上。
由此可知,改變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開辟新的情感獲取渠道,讓他們能夠從其他方面感受到關懷和溫暖,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學生原生家庭情感教育不足的問題。在心理學領域,情感轉移法是重要的心理防御機制之一,能夠有效地解決大多數負面情緒導致的心理問題。從班級的角度來看,完成情感轉移的直接方式就是營造班級文化氛圍,引導班級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3]。
首先,通過打造班級文化,讓農村留守學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以同窗之情引導他們完成情感轉移。為了讓班級文化主題能夠深入人心,筆者借助了班級制度的優勢,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還特別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在班級中,不談論有關留守學生的敏感話題,嚴禁造謠起外號,將自我尊重以及尊重他人的意識滲透到班級文化中。這樣的班級文化體現在方方面面,如交作業時、進行大掃除等集體活動時,大家相互幫助,尊重他人,給留守學生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
其次,引導學生抱團取暖,組成學習團隊,用集體溫暖引導農村留守學生完成情感轉移。筆者在開展教育教學、興趣活動時,常常組織學生組成團隊,如在參加班級運動會或籃球賽等活動時,格外照顧留守學生的情緒,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活動,讓他們感受團隊的凝聚力和溫暖,并將團隊利益與個人利益聯系起來。
最后,合理地調整教育節奏,最大限度減輕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壓力。據中國學生心理健康調查顯示,學習壓力是大多數學生產生心理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教師應合理地調整教學節奏,深入解讀和落實國家“雙減”政策,采取個性化和層次化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積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并將其與班級文化環境融合,使農村留守學生能夠對班級產生更多的歸屬感。
3.開展文體活動,以榮譽感滿足心理需求。叛逆型和自卑型表現的農村留守學生雖各有差異,但他們的行為表現也具有共性特點,整體來說就是對于自我價值的求證。對此,筆者通過積極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的方式,對農村留守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種文體活動中,農村留守學生可以充分展現自我能力,獲得周圍同學和教師的認可,通過他們在文體活動中的積極表現來實現對自我價值的求證以及得到最終結果[4]。
除此之外,在這一過程中還應該認識到,對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積極作用的還有農村留守學生之間、與團隊之間共同進步和拼搏的過程體驗。筆者在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的時候,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團隊成員,自主選擇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為了能在相關活動中獲勝,團隊成員會積極配合、練習,在共同拼搏的過程中,留守學生的情緒得到釋放,心里會充滿陽光。
4.關注農村留守學生群體,給予生活關懷。農村留守學生對于情感話題比較敏感,教師要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贏得留守學生的信任,只有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他們才不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排斥。所以,教師需要深入農村留守學生群體中,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興趣愛好,尋找彼此的共同話題,表達出與學生交流的積極性,然后及時給予關懷,吸引他們主動與教師交流。
很多教師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認知誤區,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僅在課堂上開展,忽略了農村留守學生的迷茫和困惑還來自生活方面。所以,教師應在課外積極與學生交流,像知心朋友一樣走進他們的心里,日常交流、對話,話題可以包括穿著、飲食、運動等。教師在與農村留守學生交談的時候,必須注重語言藝術,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與學生面對面貼心溝通,這樣才能充分贏得學生的信任,從而為更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礎。
5.注重生活儀式,讓農村留守學生體會生活中的美好。根據筆者對農村留守學生的觀察發現,其中心理健康狀態不佳的農村留守學生的生活狀態有這樣的共同特點:沒有生活儀式感。生活儀式可以調劑生活,對于農村留守學生來說,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失與父母的情感交流,間接導致他們對自己很多方面不夠在意。比如對他們來說,一些傳統節日并沒有特別的驚喜和期待。
長此以往,農村留守學生缺乏生活的儀式感,導致他們認為自己不重要,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所以,筆者通過強化生活儀式感在農村留守學生心中的重要性,以生活儀式感啟發農村留守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引導他們學會尊重自己,關心自己,讓他們能夠從心理層面認識到“我很重要”,學會悅納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和生活。
以過生日為例,生日是需要有儀式感的重要日子,在生日當天,收到祝福和禮物,吃到美味的生日蛋糕都是值得記憶的幸福事。但對于農村留守學生來說,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多數時候他們都是自己獨自過生日,或者與爺爺奶奶簡單過生日,甚至不過生日,所以,他們很難感受到這樣的儀式感。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在班級中組織同學到過生日的留守學生家里去,給他準備一些禮物,精心布置生日現場,一起陪他過一個溫暖、有意義的生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教師適時提醒學生關愛自己,善待自己。通過這樣具有生活儀式感的小活動,給農村留守學生留下特殊、溫暖的記憶,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明確地了解農村留守學生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舉止,認識到他們的特殊行為表現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求救信號,應深入這些現象背后探究原因,積極思考有效的應對辦法。對此,教師在面對農村留守中學生的時候,需要保持愛心、耐心和責任心,積極交流溝通,實現相互信任;營造溫暖積極向上的集體氛圍,充分利用班集體給予農村留守學生溫暖,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關懷和幫助,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此,才能切實地幫助農村留守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引導他們積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宋加強.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天津教育,2019(36):72.
[2]李藝.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8(15):59-60.
[3]姜鳳云.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J].青年與社會,2019(21):183-184.
[4]楊林.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分析[J].新智慧,2020(31):03-04.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