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喻晴 劉麗萍 陳善平 劉春燕 郭甜甜
(西安交通大學體育中心 陜西西安 710049)
政策態度是政策適用主體對相關政策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傾向[1],學校體育政策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對學校體育的心理傾向,從而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積極或消極的體育行為。然而,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大多集中于關注學校體育政策態度對體育行為的影響,對影響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的因素研究較少,已有研究雖然提及一些影響體育政策態度的人口學變量,但只是將其作為控制變量納入研究。該文結合當前普遍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的健康問題,例如體質健康、慢性病等,探究個人健康因素對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的影響。
慢性病是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2],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首要疾病,往往顯現在中年時期[3]。近年來,由于青少年飲食結構不合理、吸煙等不健康行為導致慢性病逐步低齡化[4]。目前高校大學生學習壓力大,頸椎病、腰痛等慢性病普遍存在,潛在危害著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大學生普遍患有慢性病”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在實施學校體育政策、提高學生體質健康過程中忽視了學生體育政策態度的結果[5]。大學生作為學校體育政策的適用主體,他們對學校體育政策的態度不僅深刻影響學校體育政策的實施[6],還會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因此,該文通過對比分析患有慢性病和不同程度慢性病的大學生的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的差異和特點,通過干預大學生的體育政策態度,提升大學生的體育行為,進而改善大學生的健康狀況。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通過問卷星形式調查陜西省某一重點高校大一、大二學生。發放和回收問卷1 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092 份,問卷回收率約為99.3%,其中女生369 名,占33.8%,男生723 名,占66.2%。調查發現,樣本中有743 人沒有慢性病,占68.0%,349 人患有慢性病,占32.0%。因此,該文研究對象以患有慢性病的學生(349人)為主,未患慢性病的學生(743人)為參照對象,依次比較有無慢性病學生、患有不同程度慢性病學生的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的差異。
個人特征變量:包括健康狀況和患有慢性疾病情況,均采用自我評判的題目,采用Likert 5 級量度。健康狀況題目的指導語為:“你認為自己當前的健康狀況”,選項包括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差。有關慢性病題目的指導語為:“是否患有慢性疾病”,選項包括嚴重、較嚴重、不嚴重、輕微、根本沒有[5]。
學校體育政策態度變量:包括學校體育政策內容認同、學校體育政策執行認同、學校體育政策效果認同、學校體育政策滿意度和學校體育政策行為5 個維度[7],該量表Cronbach系數為0.832,且重測相關系數為0.544。因此,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測量內容共計6 個題目,采用Likert 5 級量度,均值越高,表明大學生學校體育政策態度越積極。
數據統計使用SPSS 22.0 版,具體統計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在調查大學生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現狀時,采用描述性統計。在比較無慢性病和有慢性病大學生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的差異時,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在調查患有不同程度慢性病大學生的學校體育政策態度差異時,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進行兩相比較。
由表1 可見,有慢性病和無慢性病學生在學校體育政策知曉度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政策態度總分以及政策態度5個子維度方面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患有慢性病大學生的學校體育政策態度較消極。從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的5 個子維度來看,無慢性病學生的得分均高于有慢性病學生。

表1 有慢性病和無慢性病學生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的獨立樣本t檢驗
無慢性病學生體育政策態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政策效果認知(3.97±0.802)>政策行為(3.88±0.797)>政策滿意度(3.83±0.800)>政策實施認知(3.82±0.740)>政策內容認知(3.63±0.771)。有慢性病學生體育政策態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政策效果認知(3.72±0.908)>政策行為(3.71±0.853)>政策實施認知(3.61±0.800)>政策滿意度(3.56±0.868)>政策內容認知(3.41±0.865)。政策態度總分結果顯示,無慢性病的學生由于體育政策態度較為積極,重視身體狀況,從而抑制慢性病發生,相比較患有慢性病的學生,輕視體育政策,一定程度上會減少身體活動,從而引起慢性疾病的蔓延和發生[8]。
由表2可見,在有慢性病學生群體中,不同患病程度的學生在政策知曉度方面不具有顯著性差異,進一步說明應該加大體育政策的宣傳力度。患有“輕微”“不嚴重”慢性病學生的政策知曉度得分明顯低于“較嚴重”“嚴重”學生,雖然人數較少,但仍不可忽視。針對此類人群重點加強學校體育政策宣傳、普及,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抑制慢性病進一步加深,顯得尤為重要[9]。不同患病程度學生在體育政策態度5 個子維度及體育政策態度總分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患有“不嚴重”慢性病學生在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總分及5 個具體的政策態度上的得分最高。隨著患病程度的增加,學生對學校體育政策的態度發生明顯變化。其中,“輕微”慢性病人群樣本量較少,僅占0.9%,一方面,這可能由于學生從心理上放大了疾病的嚴重程度,身體稍感不適就認為自己患病并想就醫以求心理安慰[10];另一方面,由于個人本身患有疾病,所以逃避體育活動。針對此類人群應積極疏導,轉變態度,并加以引導適度鍛煉,改善身體狀況[11]。

表2 不同程度慢性病大學生的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的方差檢驗
根據表3不同程度慢性病之間的學校體育政策態度兩相比較結果顯示,學校體育政策態度差異主要體現在患有“嚴重”與“不嚴重”“較嚴重”慢性病學生之間(P<0.05),“輕微”和“較嚴重”之間有一定的顯著性差異;“輕微”與“不嚴重”“嚴重”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患有“不嚴重”慢性病學生的學校體育政策態度最為積極,這與病情沒有進一步加深有關。隨著患慢性病程度的加深,患有“不嚴重”與“嚴重”慢性病學生之間,政策態度5個子維度與政策態度總分都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整體形成了政策態度和政策行為反向變化的特點。
(1)大學生的體育政策知曉度相對較低,而政策態度整體較為積極,但仍有小部分學生持消極態度。建議在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加強對學校體育政策的宣講,積極引導學生端正學校體育政策態度,避免體育失范行為的發生。
(2)無慢性病的學生比患有慢性病的學生對體育政策態度更積極。建議加大對患有慢性病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消除學校體育政策的消極態度,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識。
(3)患有不同程度慢性病的大學生的政策知曉度無顯著差異,但在政策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隨慢性病程度加深,大學生的學校體育政策態度總分呈下降趨勢。為此,學校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健康體檢,時刻關注學生體質健康,對患有不同程度慢性病的學生開設針對性的體育課程,通過體育教育改善學生的健康狀況和體育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