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薏婓

近年來文科生對口就業難,較理工科而言更為明顯,一方面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文科生的就業崗位與理工科相比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部分理工科畢業生壓縮了文科生就業崗位的空間。
另一方面,文科專業設置的課程與未來就業之間的融合度不夠。在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多以個人綜合實力以及行業兼容能力作為考察要素,繼而出現了專業間相互競爭崗位的現象。在理可轉文而文難轉理的職業扁平化時代中,文科生如何利用大學四年學習和深造,并通過對職業的理解和能力要求,打通職業通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文科生可選的專業有幾大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和管理學。在每年報考中,學生更為傾向經濟學、法學、文學。但由于院校專業招生結構相對固定,到錄取結束時,所有的文科類專業依舊按計劃招滿了人,也就是說,每年人文社科對口就業的競爭,相比上一年而言只會更加激烈。
在當初填報志愿時,我們認為學法的應該去法院,學哲學的去社科院、學經濟的去政策研究院、學管理的去企業做管理、學教育學的去學校當老師,到畢業才發現,等待你的都是基礎銷售崗或者咨詢服務崗位。既然有以上現象出現,不妨主觀上在大學四年的時間里,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職業規劃。
首先,對就業出口單一化的專業,需要做好合理的學習計劃和個人綜合能力提升計劃,例如法學專業的學生,提前準備司考或公務員考試;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及管理學的學生則提前籌備考研事項和考證計劃;而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需要及時了解國家的外交政策及地域對外貿易情況等。這些都是對口就業學生的基本要求。
其次對就業出口多樣化的專業,需做好大學期間的輔修課程和假期的實踐計劃,例如學經濟的應該關注兩大網站:國家發改委和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注國家戰略,同時在校可輔修數據方面的課程;哲學與歷史學的建議在校互為兼修,學會用哲學看歷史;外國語言文學的可以兼修經濟學類、貿易以及法學方面的課程。總之對于非對口就業的學生而言,在大學四年中,需努力將自己打造成針對就業的復合型人才。
另外,人文專業更加注重在實踐中的綜合能力培養,除了在學校參加一些科創活動,建議利用好假期去相關企業做崗位實訓,積累經驗。總之,只要你做好了關鍵階段的每一步,在未來都會有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