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敏 周輝明 鄧勇輝 章海鑫 陶志英 謝世紅 李艷芳 袁嘉欣 賀剛 鄧宏奎


摘要: 針對水產養殖業面臨的養殖產量不高,尾水處理困難,水資源浪費大等問題,設計了一套能夠可大可小復制、完全循環、高產和零排放的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裝槽循環水養殖系統。系統將養殖分為養魚區和養水區兩個隔離的部分,養殖區負責養殖,養水區負責處理養殖區產生的養殖尾水并達到重復使用的標準。
關鍵詞: 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裝槽;循環水;系統
中圖分類號: S969 ?文獻標識碼: A
1 背景
池塘養殖是我國淡水養殖的主要方式,占淡水養殖總產量的70%以上。隨著各地《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的頒布實施,大量湖泊、水庫等傳統漁業水域被劃為禁養區,再加上城鎮化建設、農業面源污染壓力,全國水產養殖空間大幅壓縮,池塘作為水產養殖主要陣地也面臨著發展空間的壓縮與轉型升級等多重脅迫,存在養殖設施簡陋、池塘生產力下降、養殖產地環境惡化、病害頻發、養殖效益不高、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多、尾水處理難等諸多問題。繼續通過傳統的池塘養殖方式來達到高質高效供給的目標難度越來越大,加上池塘養殖尾水的排放也越來越受到環保的關注,必須借助設施和設備來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來借助現代材料、機械信息化等技術,研發一種高質高效綠色環保、可操作、易推廣的淡水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裝備及關鍵技術是提升現有池塘養殖模式的重要途徑和發展方向。
2 結構與特點
本系統利用池塘1/4的水面建設養殖區,養殖區實行設施化(集裝槽),配有投飼、增氧和吸污裝置等,嵌入式地安裝在池塘中,集裝槽頂面與養水區水面高程落差在40~50cm之間;3/4的水面建立養水區,且實行多個不同功能模塊進行水生態化處理,處理合格后的水體通過水管、吸污泵等連接建立集裝槽與養水區之間的循環水養殖系統。進水管到達集裝槽內水體自動注入,通過排放水位的控制,及時啟停吸污泵,實現集裝槽內水體量自動交換并排污,到達養水區的廢水經生態化處理后,使養水區的潔凈池水質又能滿足養殖要求。通過養水保障了養魚區水質優良,實現了養水控病,不用藥;無尾水污染,“零排放”;節水率可達90%以上;養殖產品無藥殘、無泥腥味,保障了產品的質量安全;養殖效益確保單產達到4000~5000kg/667m 2,真正實現池塘養殖的高產、高質、高效目標。建立的推廣模式為:以4667m 2池塘為一個養殖模塊(單元),內裝16~20個養殖槽,達到年出魚量16~20t。該模式因地制宜,可大可小復制,在鄉村振興可“無中生有”為村民創造一個新產業。詳見圖1、圖2。
3 創新點
該模式在國內屬首創,形成了一套低成本、標準化的循環水養殖設備、工藝,以及1套養殖關鍵技術規程,具有以下特色。
(1)完全內循環養殖,“零排放”,無尾水污染,環境優美;
(2)占地少、節約用水,節水率達到90%以上;
(3)養水控病,不使用漁藥,無泥腥味,品質好,產品健康安全;
(4)勞動強度低,易捕撈,可差異化銷售;
(5)實施高密度養殖,高產高效;
(6)與種植業、微生態等結合,可產生相應的農副產品,形成生態養殖小區,進一步獲得經濟和生態效益;
(7)養殖規模和設備數量可大可小、標準化復制和推廣;
(8)在鄉村振興中可“無中生有”創立一個產業,為家庭在當地建立產業提供了產業模式。
4 達到的技術、經濟指標及社會、生態效益
4.1 技術指標
(1)形成一套可承載高產量的池塘循環水養殖系統,整個飼養階段平穩運行。成果呈現為:設施設備工藝流程1套,配套養殖技術規程1套;
(2)建立推廣模塊(單元)1套,可現場安裝調試指導養殖;
4.2 經濟指標
(1)模塊單產達到4000~5000kg/667m 2,比傳統池塘養殖單產提高2~3倍,年出魚量可達到16t以上;
(2)養水控病,整個飼養周期內不發病,無藥殘、無泥腥味;養殖廢水“零排放”,減少電保費用;
(3)設施設備使用壽命10年以上,2~3年收回設施成本,降低勞動強度70%以上;一個飼養周期內電費低于4萬元(農用電價)。
4.3 社會與生態效益
為人們提供高蛋白低脂肪魚產品,滿足人們食用的需要與安全;帶動就業解決民生問題;養殖廢水“零排放”,養殖環境友好,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